三丰真人的崇拜最初兴起于湖北武当山,随着武当道的远播,遂在其 他地区分衍出更多的小支派,充分说明了张三丰真人对道派孳衍的影响力 和道教信众的欢迎程度。

李涵虚《道德经注释》(东来正义)载:“月居青岛数载,尝以老子清净法指示晚 成朱子、结成李子、回风刘子。”《张三丰全集》载;“嘉州东南数里,有孤屿枕于江上, 与乌尤、马鞍相近,旧志名青衣别岛,张三丰先生显迹其间,士民创亭台祀之。中有 诗仙院、纯阳宫、轩然台、听潮轩、竹抱斋、印月涵日二小池。”青岛,即是“青衣 别岛”。

六、造拳之妙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讲:“张三丰的名字, 现在多与中国拳的一个派别一一太极拳联系在一起。”诚然,追溯太极拳的 起源,没有不需要探求张三丰真人的。太极拳家陈微明(1881-1958 )(太 极拳术》(1925年出版)“张真人传”中说:“世传太极拳术,乃(张三丰) 真人所传也”。吴志青(1887-1951 )在《太极正宗•弁言》中也说:“考 各家太极拳之源流,均称系丹士张三丰所传授。”吴图南(1885—1989)在 《国术概论》( 1937年出版)中讲:“所谓太极拳,名十三势,一名长拳云。” 又说:“所传之太极拳,即三丰先师之十三势也。”杨澄甫1883—1936) 《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载《太极拳论》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 不绝也。捆履挤按,探捌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此五行也。搠履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探拗肘靠,即巽震兑艮,四 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 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在 书首《张真人传》中叙述张三丰真人创立太极拳的缘由说:“一日在室读 经,有鹊在庭,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鹊在树,注目下睹,地上有 一长蛇.蟠结仰顾,少顷,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长蛇采首微闪,躲过 鹊翅,鹊自下复上,俄时性躁,又飞下翅击,蛇亦婉蜒,轻身闪过,仍着 盘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鹊飞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刚之理,因按太 极变化,而成太极拳,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 太极拳,属于武术内家拳之一种。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 )在 《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云:“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 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 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谓武当丹士,徽宗招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 (真武)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于陕 西,而王宗为最。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 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清雍正十一年(1733 )曹秉仁纂

取胜,而且更有利于内丹修 炼,以至延年益寿,其妙无穷。内家拳更偏重于丹道、养生,将道教性命 双修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舒缓匀和、以 意引气、自然轻松、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道教内 丹第一层功夫就是筑基炼己,张三丰真人将太极拳与丹道的紧密结合,可 以作为内丹修炼中的筑基功之一。太极拳作为一种动功,配上拳势呼吸,运行气血,疏通经脉,有利于静功的修炼,动静结合以成道,甚至可以说

二、《全集》的编纂与刊刻

考明清两朝目录学家的记载,可知张三丰著述在明朝已有刻本、抄本 等传世。如明嘉靖《天水冰山录》载有《张三丰金丹节(要)》一部,手 抄,严嵩藏;万历四年(1576)朱睦楔《万卷堂书目》载有《金丹小成》 一卷、《金丹直指》一卷、《秘旨》一卷、《修养保身秘法》一卷;赵台鼎所 著《脉望》载有《道法会同疏》;黄虞稷( 1626-1692)撰《千顷堂书目》 (完成于1680年)载有《张三丰真仙遗事》一卷、《金丹秘旨》一卷、《金 丹直指》一卷;《明史•艺文志》(1739年)载有《金丹直指》一卷、《金丹 秘旨》一卷;阮元、范懋撰《天一阁书目》( 1804年)有张三丰《金丹节 要》二卷。

清康熙间人汪锡龄在《三丰祖师全集序》说:“将我祖师丹经二卷,诗 文若干篇”,“祖师显迹三十余则”,以及得于扬州书肆的“花谷藏书”,并 “拾遗文”,编成《三丰全集》,“将付梓”,可惜未能刊版传世。清道光时 李西月据“梦九藏旧本”重编《张三丰先生全集》,李迦秀在《叙》中说:

“长乙山人(李西月)、遁园居士……得(张三丰)先生书于梦九(汪锡龄) 六世孙名昙者之家,十存七八。因采诸书以补之,寿诸梨枣,以成梦九欲 遂之志焉。”李涵虚(西月)也在《叙》中说:“卓庵刘君(光焯或元焯), 得汪书而补纪之,刊版传世。”虽说是李西月重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其 实是以李西月为核心的一个编纂团体共襄该事。据空青洞天道光刻本《凡 例十三则》记载,抄录底本者有嘉州杨建峻、东冈李岱霖、犍为刘光焯、 刘光泽,同采访者有李迦秀、李朝华、李元瑞、黄令仪、王筠、王琮、胡 大文、曾炳元,皆乐山人。还有阖中李耀先,与前诸人共同向劝梓完成的。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民国十五年(1926)计八十二年间,《张三 丰全集》历经三次刊刻和一次石印。

第二次刊刻于清同治末、光绪初之间,该板为阖中朱道生(朱桐茹, 晚成子)刊印,名《张三丰先生全集》,署“青空洞天藏本”,可以称为 “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在《虚白堂志》中记录了刻印缘起:“《丰祖全书》 初刊已行海内矣,养生妙道,多具其中。阅中高士朱桐茹,见而悦之,恐 其板多经刷印,易于漫涎,乃翻为袖珍板式,以便行箧,且能多印数千 部,流传世间,真善举也。”《凡例十二则》也记:“此书前刻大板,各部顶 批失落者甚多,并且篇页错乱。内有《云水诗集》,难以清正。……校正无 讹,亦且便于行箧。凡此刊补遗,尽皆编次其中。”对“道光刊本”的一些 讹误和错简进行了校正,对个别文字也有删改。每卷的题署与“道光刊本” 不同,均署为“汉嘉长乙山人李西月重编、张道渊子深氏敬书、闿中朱道 生晚成子敬刊、侄瑛春城、朱瓒素园、男璜蟠溪同校字”。书首置《虚白 堂志》。《凡例》有“近有张之洞者,督学四川,捐贤翻刻袖板”云云。张 之洞(1837—1909 )督学四川的时间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 )至光绪二年 (1876)之间,因此该本刊刻于该时。

第三次刊刻于清光绪三十二年间( 1906),刊刻在成都二仙庵《重刊道 藏辑要》续毕集之中,名《张三丰先生全集》,可以称为“《道藏辑要》刊 本”。该本是依据“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为底本重新镌刻,对底本文字讹 误略有修改。书首无《虚白堂志》。后附刻《无根树词注解》。另外,吴海 云所辑《如意宝珠》等内容,实为误刻入三丰集内者。

石印本。民国八年(1919)秋月上海江左书林印行,名《三丰全书》

“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为底本石印,增补有《无根树词注解》和 《灵宝毕法》,可以称为“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民国十五年(1926)仲春 上海中原书局印行,经比对该本实据江左书林版重印,内容卷目同前,可 以称为“上海中原书局石印本”。该二石印本文字讹误较多,且有部分文字 删节。书首有《虚白堂志》。

李西月重编《张三丰全集》以“崇道弃术、救世为用”为原则,翻检 大量文献,搜罗历史遗著,涉及正史志乘、野史笔记、坊刻秘传等文献多 达四十余种,十分注重对史料的甄别考证,同时对一些作品进行了旁征博 弓、评跋批注,极尽用功之能事。这一举措对于后人了解张三丰真人丹道 三 思想是功不可没的!

三、整理说明

一、 《张三丰全集》的点校整理,以“空青洞天道光刊本”为部分主底 本。由于该刊本存世非常稀少,本人多年搜寻未得,所用版本为台湾自由 出版社萧天石《道藏精华》第八集之三、第五集之三影印的内容。并参考 了 “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以“《道藏辑要》刊本”为主校本,并参考了 “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和“上海中原书局石印本”。

二、 本书收录附录五篇。1.《祖师玄要篇》,邓灵谧、张灵机敬刊,清 道光六年(1826)刊印,以“吴镇响云洞天”刊本为底本录入。以“傲雪 山房”梓本为校本,该本封面题“张三丰真人编辑”。2.《三丰丹诀》,选自 清傅金铃《道书十七种》。本篇仅收录《张三丰传》和诗词道情,《采真机 要》与《金丹节要》难以确定为张三丰作品,且全集中《正讹》篇有“三 峰采战之说,多为丹经所鄙”,故不选录。3.《玄谭》,署名张三峰著,选自 明万历年间林兆恩( 1517—1598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录自《四库禁毁 书丛刊》子部第019册。4.《张三丰真人玄谭集》,题“张三丰真人著、金 盖山人闵一得苕敷参校”,选自清闵一得《古书隐楼藏书》。以上四种资料 大多出现在李西月重编《张三丰全集》之前,内容虽略有重复,但对考察 张三丰著述流变大有帮助,故附录《全集》书后。5,《无根树词二注》,题 名“栖云山刘悟元注、长乙山李涵虚增解”,本篇以“青空洞天藏板”为底 本点校,参校《道藏辑要》续毕集本。

三、 民国十八年(1929 )上海中西书局印行有“墨井书屋藏版”活字 本《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该书当是清末民初之人截取《张三丰全集》部 分,糅杂多种内容编纂而成。另有《张三丰道术汇宗》,徐雍辑注,民国年 间上海中西书局印行,台湾真善美出版社曾于1968年9月影印出版。该书 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性质相同,系汇集多家

浏览7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