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教学性比赛法、模拟性比赛法和检查性化 赛法。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中各有其鲜明的特点。教学性比赛法是指在训练的条件下,根据教学的规律或原理、专项比赛的基本规则或部分规则进行专项练习的训练方法。它的特点是:可以系统地提高单项技术各个环节 衔接的质屋和各项技术之间串联的质量,可以反复地进行旨在解决比赛过程某一薄弱环节问题的训练。可以通过调节比赛条件使训练程度不同的运动员同时或相继参与训练。 它的功能主要是:有助于提高运动技术衔接和串联的熟练程度,有助于提高局部或整体 配合的密切程度,有助于提高不同训练程度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模拟性比赛法是指在训练的条件下,模拟真实比赛的环境和对手,并严格按照比赛规则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它的特点是:可以有预见性地根据真实对手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可以有预见性地根据真实比赛的实际环境进行仿真性训练。它的功能主要是: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科学训练的目的性,有助于增强运动员心理压力的承受性, 有助于检验教练员训练指导思想的正确性。检查性比赛法是指在真实的比赛条件下,严格按照比赛规则和规程,对赛前训练过程的训练质量进行检验的训练方法。它的特点是:可以客观地检验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质,可以有效地提供改进训练工作的反馈信息。它的功能主要是:有助于发现制约现实运动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检查训练思想、方法和手段实施的实际效果。
(二)比赛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 教学性比赛训练法的应用
摔跤训练中,教学性比赛训练法的形式较多,例如运动队内部队员之间的对抗性教 学比赛、不同运动队队员之间的邀请性教学比赛等,都可视为教学性比赛训练法的应用。教学性比赛训练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摔跤运动员的立定跳远比赛、跪撑技术规格比赛、头手桥柔韧性比赛、手桥柔韧性比赛、推颈出圈比赛、脚踩半圆木平衡力比赛、抱摔假人掷远比赛等,都是教学性比赛的具体手段。
- 检查性比赛训练法的应用
检查性比赛训练法在摔跤运动项目中运用的手段与内容较多。通常,摔跤运动技术的检查性比赛主要检查摔跤技术动作结构的规范性和技术动作的物理特征。其中,摔跤技术动作的速度、速率、力量水平的发展程度是检查的重点。摔跤运动战术的检查性比赛主要检查运动员选择与运用战术的合理性、针对性和及时性。其中,摔跤战术选择与运用的意识发展水平是检查的重点。摔跤运动素质的检查性比赛主要检查摔跤运动员动作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其中,摔跤运动员的上肢动作速度、脚部移动速度、全身的强直性爆发力素质是检查的重点。
- 模拟性比赛训练法的应用
模拟性比赛训练法是摔跤运动赛前训练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认为,摔跤技术动作的模拟比赛、运动战术的模拟比赛、比赛环境的模拟比赛、比赛对手的模拟比赛等,都可视为模拟性比赛训练法的应用。通常,采用此法时应高度注意,通过模拟比赛环境的训练,培养摔跤运动员在不良环境下适应比赛气氛的能力。对于摔跤运动项目来讲,模拟比赛环境不良因素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比赛环境的不良因素,诸如比赛噪音、观众起哄、裁判员偏袒、对手干扰、组织紊乱、赛程变更、气候变化等等,都会极大地破坏运动员的比赛情绪,进而影响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有意识地在训练过程中采用此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运动员排除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从而有利于运动员逐步形成心定、心静、心细的竞技心理,为重大比赛中运动技术的正常发挥奠定心理基础。其次,应高度注意、认真培养和挑选“模拟对手”。
(三)比赛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 明确比赛训练法的目的
比赛训练法定义中所指的“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主要是指根据现实状况采用以解决某些训练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比赛方式。由此可见,摔跤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教学性、检查性、邀请性、商业性、访问性的比赛过程,实质上都可视为运用比赛训练法的过程。因此,运用比赛训练法时,应当明确这类比赛的目的,切忌急功近利,过分看重比赛成绩。应当注意发现和解决比赛过程中的训练问题。
- 珍惜比赛训练的机会
一般地说,利用近似、模拟比赛条件的目的是解决技术和战术的配合问题,熟悉比赛对手的技术特点,调动全体队员的进取精神;利用真实、严格比赛条件的目的是提高重大比赛的心理素质,增强运动技术的运用能力。因此,选择与运用比赛训练法时,根 据摔跤运动员的实际训练水平和实际条件,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比赛训练方法,才能使比赛训练法充分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 遵守比赛的基本规则
运用比赛训练法时,应当严格遵守比赛的规则,并设法形成比赛气氛。在类似比赛 的条件下,可以采用部分比赛规则或自定规则进行专门训练,以解决摔跤运动中技、战术运用的局部问题。在制造比赛气氛时,应当注意既要努力形成良性比赛环境,又要有 意设置干扰因素,以便摔跤运动员能够产生承受不同竞赛心理压力的能力。
- 制定严密的比赛方案
赛前应当根据各种比赛训练方法的功能以及比赛的性质,制定出详细的比赛方案, 以便摔跤运动员深刻理解比赛训练法的目的和方式。赛后应当认真总结比赛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摔跤运动员深刻了解目前的训练程度及不足之处,从而促使摔跤运动员以后能 够更加积极自觉地进行科学训练。
七、肉原柯佐攸的基*原缓与惠用
(一)高原训练法的基本原理
- 高原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及功能
高原训练是指利用自然环境中空气中氧含量较少的高原地带进行系统训练的过程。 高原训练法是指利用高原地带空气中氧含量较少的自然环境,旨在发展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力量耐力所采用的方法。高原训练法基本功能集中反映为:能够明显地增强机体缺氧状态下的工作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缺氧代谢能力和无氧耐力;能够明显地改善骨骼肌红蛋白的浓度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肌肉工作的力量耐 力;能够明显地发展机体抵御疲劳的工作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长时间运动 和连续比赛的体能;能够促使摔跤运动员产生与高原比赛环境相适应的生理反应,从而 有利于提高高原比赛环境中的竞技能力。随着高原训练科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人们发现高原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独具特点的训练过程。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结构既具有一般运动训练过程控制方法的特征,又 具有常用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特点。也就是说,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结构既具有训练过程的结构因素,又具有训练方法的结构因素。普遍认为: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 海拔高度、训练过程、进出时机、训练手段、负荷性质、恢复手段和组织方式等基本因 素组成。显然,构成高原训练法基本结构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不同的高原训 练效果。
- 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海拔高度划分的相对标准,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超高原、 准高原和亚高原训练法。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中,相对来讲各有其鲜明的特点。超高原训练法是指在海拔高度为2400 - 3000米之间的高原地带进行训练的方法。 由于海拔高度较高,自然条件较差,空气中氧含量较少,气候干燥多变,高原反应明显,因此,它的特点是:海拔高度相对很高,训练适应发生较晚,训练过程相对较长, 负荷性质纯属耐力,负荷强度相对较低,训练手段平稳持续,机体恢复相对较慢。显 然,它的主要功能是: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一般耐力以及意志品 质,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高原比赛环境下的竞技能力。准高原训练法是指在海拔高度为2000-2300米之间的高原地带进行训练的方法。 由于海拔高度适中,自然环境相对尚可,空气中氧浓度较少,气温略低而相对稳定,高 原反应相对一般,因此,它的特点是:海拔高度相对适中,训练适应发生较早,训练过 程相对缩短,负荷性质多样,负荷强度相对较高,负荷量相对较大,机能恢复相对较快。显然,它的主要功能是: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意志品质,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缺氧代谢能力和无氧耐力,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高原比赛环境和 低海拔平原比赛环境下的竞技能力。亚高原训练法是指在海拔高度为1800 ~ 2000米之间的高原地带进行训练的方法。 由于海拔高度相对不高,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空气中氧含量相对较大,气候、气温相对 适宜,高原反应相对较低,因此,它的特点是:海拔高度相对较低,训练适应发生较快,训练过程时间较短,负荷性质多样,负荷强度相对更高,负荷量相对更大,甚至可按低海拔平原环境安排运动负荷,机体机能恢复相对更快。它的主要功能是:除了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一般耐力素质之外,更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缺氧代谢能力和无氧耐力,更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肌肉工作耐力和力量耐力。显然, 此方法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低海拔平原比赛环境下的竞技能力。
浏览44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