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间歇训练法是指按照间歇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之 间和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作出特殊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进行每站或每循环练习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每站练习的负荷强度较大,负荷量较大,各站和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充分。它的功能主要是发展乳酸能供能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 !(L力最耐力、速度耐力以及身体抵抗疲劳的能力。循环持续训练法是指按照持续训练法的要求,用较长时间,各站之间和循环之间不安排间歇时间,进行连续练习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每站练习的负荷量较大,负荷强度不大,但是,站数或循环遍数较多。它的功能主要是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一般耐力、力量耐 力,以及有助于提高强度不大的基本运动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三种循环训练法的组织形式共有两类,即流水式循环形式和轮换式循环形式。其中,流水式循环形式是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后,摔跤运动员按一定的顺序,一站接一站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单个练习。它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全面发展多种运动机能,并可使机体各个部位以及内脏器竹得到训练。轮换式循环形式是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后,将摔跤运动员和练习站分 成相等组数的若干组,每组摔跤运动员开始相应地各在一组练习站中练习,然后,在规定的要求下,依次轮换练习组。它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集中发展某一运动机能或机体 的某一部位,使身体局部的反应深刻。
(二)循环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 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安排,应同时符合循环训练法与重复训练法的原理。如果以提高摔跤运动员某项技术或某些技术动作强度为目的,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安排应体现出如下特点,即每站练习的负荷时间短(约在15秒钟以内),练习方法较为熟练,每站练习的负荷强度最大,练习站数较多,各站之间、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充分,上下肢练习、前后部练习顺序的配置交替安排,循环组数相对较多。显然,此方法在此应用的目的是: 最大限度地提高摔跤运动员的磷酸肌酸系统的储能和供能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摔跤运 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如果以提高摔跤运动员比赛过程的某一时间段的持 续对抗能力为目的,则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安排应体现出如下特点:将几个练习站编排成 练习“段”(段内持续负荷时间30-60秒钟),练习手段较为熟练,练习内容的负荷强度较大,练习站(段)数较多,各段、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充分,上下肢、前后部练习 顺序的配置多为交替或集中安排,循环组数相对较多。如果以提高摔跤运动员比赛的全 程或半程时间段的持续对抗能力为目的,则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安排应体现出如下特点: 将各个练习站有机衔接成若干练习“段”(段内持续负荷时间为90 ~ 180秒钟),“段” 内各站的练习方法较为熟练,负荷强度高低交替,各“段”之间、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 间充分,循环组数相对较少。显然,此方法在此应用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摔跤运 动员乳酸能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的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运动员有关肌群的速度和力量耐力。
-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由间歇训练法的基本原理和摔跤运动的比赛规则可知:相对来说,间歇训练法更适 合摔跤运动的特点。因此,循环间歇训练法的安排,既要符合循环训练法的原理,也要 符合间歇训练法的原理。在采用间歇循环训练法时,应针对摔跤运动的具体特点,合理 安排循环练习时每站的练习内容、每个“站”"段”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 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的遍数,尤其是应严格控制“站"“段"及循环间的间歇时间。循环间歇训练法对于提高摔跤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持续激烈对抗的能力是一种较好的 训练方法。实践中,以发展摔跤运动员比赛过程某一时间段持续对抗能力为目的的循环 间歇训练法,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适合多回合的间歇性攻防对抗训练的过程。其应用特点是:每站(段)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每站或段负荷时间为30秒钟),练习手段熟练,负荷强度应大,练习站数可多,各站、各段之间的间歇时间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分作为依据,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10次以下为依据。这 种方式适合进攻型摔跤运动员的训练。第二种方式适合一次回合比赛时间稍长的攻防对抗训练的过程。其应用特点是:每站(段)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每站或段负荷时间为 60-90秒钟),练习手段十分熟练,负荷强度较大,练习站(段)数相对较少,各站(段) 之间的间歇时间应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分作为依据,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10次/分以下为限。此方式适合防守型摔跤运动员的训练。
-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循环持续训练法是发展摔跤运动员体能水平的主要方法。从方法学角度来看,循环持续训练法的组织方式相对简单一些。实践中,许多教练员通常让大级别的运动员与几个小级别的运动员依次轮流进行交手的练习,就是一种循环持续训练法的手段。另外, 在联合训练器上不停顿地进行各种肌肉部位的力量训练,也是一种循环持续训练法的手段。由此可见,循环持续训练法的手段可以任意设计。摔跤教练员采用循环持续训练法 时,应注意这种方法的应用特点,即各练习“站”应有机联系,平均负荷强度应相对较低,每组循环内各“站”之间无明显中断,一次循环的持续负荷时间至少应在8分钟以 上,甚至更长。负荷强度应高低交替搭配进行。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可有也可无,例如:2、3组循环持续进行练习后,间歇一会儿,再重新循环持续2、3组的练习。但总 的来讲,循环组数相对较少。组织方式可采用流水式或轮换式。
(三)循环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 选择熟练的练习手段
循环训练法中各“站”训练手段的选择,是实现训练的目的与任务的关键因素之 一。由于各“站”之间是有序且固定地衔接,因此,练习手段应是摔跤运动员基本掌握或较为熟悉的。
- 编排合理的练习顺序
循环训练法各“站”安排的顺序,是实现训练的目的与任务的关键环节。因此,应根据专项需要和练习内容对不同运动器官和系统的影响,合理地设计和编排练习顺序。 一般地说,上下肢搭配、前后部搭配、负荷恢复搭配、强度量度搭配等原则是设计与编 排循环训练法各“站”安排的顺序的基本原则。
- 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合理安排循环训练法的负荷是实现此方法目的的关键因素。一般地说,设计和变更 循环训练法的运动负荷,应从它的组成结构中的三个因素考虑。换言之,每站的运动负 荷、练习站之间与循环之间的间歇和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的遍数,都是调整运动负荷的重
要因素。
七、叱赛刹佐次的泉布原理与集用
(一)比赛训练法的基本原理
1 .比赛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及功能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照比赛的规则和方式,以提高训练质量为目的的训练方法。比赛训练法的基本结构是由比赛规则、比赛环 境、比赛对手、比赛方式、比赛负荷、比赛间歇时间与方式等因素组成。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比赛训练法功能上的变化。一般认为,比赛训练法的基本功能集中体现为:有助于增强运动员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强化摔跤运动员自觉积极、全心投入、刻苦敬业的训练作风,有助于培养摔跤运动员遵纪守 法、尊重裁判、尊敬对手的思想道德,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沉着稳定、机智果断、临 危不惧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形成摔跤运动员和衷共济、团结一致、协同作战的集体观 念,有助于发挥摔跤运动员心身相应、骁勇善战、高度发展的竞技能力。
- 比赛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比赛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教学性比赛法、模拟性比赛法和检查性化 赛法。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中各有其鲜明的特点。
浏览3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