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师父示范在佛山和上海咏春馆的调研中发现,传统“师徒传承”方式在咏春拳教学 中十分普遍。严格的咏春拳技艺传承并不是依靠三大套路的教学可以完成 的,所谓“登堂入室”的个性化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同巴西柔术的教学 过程,高水平学员和初段位的学员经常进行教学练习,这时候,老师通常会针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有经验的咏春拳老师甚至会在纠正学生错误 动作的时机未成熟的时候保持沉默,非常讲究纠正动作的时间、次序和方法。 一般而言,在学习技术的初级阶段,老师都不鼓励学生学习其他技法,以免不 同技术之间产生技术“泛化”,锁定一个技术动作进行“拆招”讲解,有利于学 习者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①因为武术技术要通过学生逐渐学习才能掌握, 学生从听懂技术要领到能够熟练运用,是需要老师在一旁指导且不断纠正。二、 对镜练习咏春拳教练进行“一对一”纠正动作,其时间往往并不固定。香港拳师刘 功成回忆叶问教学时说,老师只是看着大家练习,只是偶尔对某些动作进行 纠正,大多数时间是自己练习或和其他师兄弟进行“藕手”。自我练习时,动 作纠正主要是通过镜子来进行。对镜纠正动作很容易发现自身动作在角度、 路线、姿势等方面的不足,将动作放慢则看得更清楚。由于老师在咏春拳技 术教学方面的权威地位,教习动作之后往往不会一直反复纠正学生一个技术 环节。一方面,完全通过“手把手”的方法纠正不利于学生自己体悟和琢磨的 动作;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动作是错误”的观念不利于学生建立信心,而信心在武术学习中又是极其重要的动力。因为在武术技术学习过程中“畏难”而 中断练习的学生不在少数,特别是传统武术动作看似简单,实则对周身各处 皆有具体要求,形意拳有“练功先站三年桩”的说法。在佛山调研过程中发 现,多处咏春拳馆的教练采用集体教学和个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绝大部分 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其中对镜纠正动作是其主要学习方式。拳馆的墙壁上 挂着“无师无对手,桩与镜中求”的练功口诀。三、练功器具纠正咏春拳的练功器械中最为常用的是“木人桩” .由于武打影视剧的影响, 木人桩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盛产硬质木材的南方以木桩为“敌”用以训练 的拳种并不在少数,有九齿磨盘桩、七星桩,洪拳练习者还使用一种独臂后挂 弹簧的木桩。咏春木人桩是按照人体结构设计的,两个横向前伸的“胳膊”是 模拟对方双手平拳进攻路线.而中部伸出来的“胳膊”是对腹部的进攻,下部 前伸向下弯曲的“腿”是对下盘的进攻。面对木人桩上、中、下的进攻,一是要 训练准确的阻击动作,二是要避开对方进攻路线,进行有效反击,从而达到全 方位防卫和敏捷出击的目的四、实战模拟“藕手”练习藕(发chi音)本指一种植物捣碎制成的木胶.因为黏度很高,所以用以 捕鸟。痛手恰是运用这个粘连不断的意思.指的是咏春拳练习要在相互搭手转圈彼此化解对方进攻招数的同时进行反击。这种类似于太极推手的练习 是咏春拳日常训练的主要手段。梁焕枝认为,咏春拳“如能长年不懈训练,即 使在中年或老年,功夫也不会退”。①包括叶问在内的许多咏春拳老师可以 在耄耋之年和年轻学生进行藕手。咏春拳的动作看似简单,不“图人前美 观”,也不翻腾跳跃.但是动作极其细腻.老师除了对动作进行讲解之外.也会 搭手运用璃手中的失误来说明动作要领,在轻柔圆转中自我进行技术检验。众所周知,对于有强烈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多数年龄较大的教练只是 技术指导,已无法参加竞赛,但咏春拳新手如同太极拳推手一样,完全可以在 年龄相差很大的情况下进行“较量气只是彼此互为对手,考验的是对技术动 作的掌握而非运用蛮力推动或击倒对方。中国武术所谓“耄耋以御敌”强调 的是武术技术而不是毫无规则的搏杀能力。第二节现代体育竞技对抗下咏春拳的技术异化综观现代体育项目,其与比赛胜负紧密结合,即使是街边即兴足球赛也 有个比赛结果,而获奖证书乂是对参赛者能力的认定。在咏春拳推广的调查 中发现,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认为咏春拳没有比赛规则,直接影响练习的激 情和兴趣。在此背景下,咏春拳开始了竞赛道路。2006年,首届国际咏春拳 擂台赛在佛山举行,其后又举行了几届类似比赛,参赛者越来越多•影响力也 随之提高。但是,咏春拳在大步迈进竞赛殿堂的时候,并未将咏春拳技术标准进行 合理的限定,简而言之,就是对于咏春拳如何进行比赛仍未做好充分准备。 过于简单凸显咏春拳竞争性而忽略了保持咏春拳技术“纯净”的重要性,给咏 春拳技术带来了“异化”的因素。比如,在咏春拳比赛中,一些有过散打训练经历的参赛者因为运用散打技术动作而占得优势,还有一些选手在比赛的环境中运用变形的动作击打到 对方也获得分数,这些都影响了咏春拳教学及咏春拳比赛的健康发展。因而 很多咏春拳练习者觉得咏春拳比赛越来越没有“咏春味道”。对于技术标准 的准确限定是成熟运动项目共同的特点,拳击规则规定只有拳套标定位置击 打到对方才能得分,因而保证了 “直、摆、勾”的纯正技术;空手道比赛若使用 非空手道标准的动作击打到对方•则不仅不能得分还会受到警告,如同足球 场上的“手球”一样,让人警戒的规则才能使一个运动技术保持绝对特色。在 2010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咏春拳比赛后,有咏春拳习练者认为,先行的比赛 规则无法引导咏春拳健康发展,大众会受到“怎么用就怎么练”的思想影响. 咏春拳技术原貌也将被摧毁殆尽,导致“走样”或异化(图7-2中的动作是咏 春拳比赛中非咏春拳特征的摔法)。可见,体育赛事是把“双刃剑”,运用恰当 可以短时间内推动项目快速发展,但忽视技术标准或因比赛规则过于宽泛, 就可能造成咏春拳技术异化。综上所述,老师教习、对镜练习、木人桩、耦手训练是古今咏春拳技术得 以传承的主要方式,在技术上从各个方面对练习者进行纠正和控制,让咏春 拳技法得以流传于世;另外,引进现代竞技体育规则进行赛事推广,但对咏春 拳技术的片面理解和“削足适履”的急切心理,导致咏春拳技术出现了“异 化”。总之,现今咏春拳具有趋古的“同化”和融汇其他技击技术的“异化”两 种现象。从咏春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在竞技规则 的不断成熟与稳定下,将会有减弱趋势。只有正确解决技术传承和异化问 题,才能在现代拳馆式武技教学模式强势来袭的情况下,坚守固有技击特点 的同时,有所创新,真正推动咏春拳技术的传播。一、从动作结构的角度分析张国栋将身体外形结构总结为影响武术动作及技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 素,认为动作结构与武术技术相辅相成。①所以,传统武术训练体系对武术动 作结构都相当重视,各拳种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说明。“六合说”是形意拳对身形 及动作最典型的要求,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与外三合(手 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统一协调。②实践证明,只有身体具有张力,各 部位相互呼应的合理动作结构才能产生较大的劲力。温佐惠总结出发劲要 注意先蓄后发,先柔后刚.刚后必柔,有速度,有深度。蓄劲越多,发劲越 大,③即《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提及的“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沈家桢也认为,“发由蓄生”“蓄得满而发得足”。腰为中枢,是太极拳一个重要的技术 要求。洪均生说:“上下三盘劲,节节腰中发。”对此,马子理在源动腰脊转股 肱和腰脊松沉直竖以及屈胯、膝等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腰在太极运动 中的重要性,在以腰为轴等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中腰运动的价值。意念。一般人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局部,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在意识的控制 下才能发出整体力,劲力才能顺达,动作才能协调。②武术动作只有在意识 的控制下.根据运动的规律和攻防需要,该用力的肌群及时收缩,不该用力的 肌群放松得充分,才能使劲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动作才能具有技击价值和韵 味。③太极拳“练时似有人”的想象会影响动作的表现力和劲力感。陈氏太 极有一个“抱头推山”的动作,陈鑫先生解释为有人突然从身后袭击,必须转 身应敌•“转身时为了防止对方袭击面部,故需护头而抱头”,即使是座山,也 应以气吞山河之势将其推倒。④蔡龙云教授在总结形意拳的劲力时曾指出, 形意拳讲究“心发一处,四肢皆动”;“心要占先、意要胜人”,即要练得“形意合 一,,。⑤“拳打不空回,空回不为能”,强调在习练过程中,意念中要有技击的 场合,将自身置于一个生死对决的情境中,以此来提高动作质量和技击效果。

浏览3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