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咏春拳的学者至今没有面对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女性创拳虽 然罕见,但为什么有这么多男性习练者喜欢和传播咏春拳,抛开咏春拳技击 功能不谈,就女性创拳说对于咏春拳的传播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文人美女意象审美的需要自秦开始.随着士阶层的瓦解,士的独立人格开始消失,知识分子作为君 王的附属,注定其在完成政治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仕途中充满困难,被人 疏远和贬黜时有发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是对于自己的政治遭遇和高尚 品格及其情感经历的反映,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美人与士对应关系的先河。如 宋词中的女性表现出来的“阴性特征”,元代杂剧和明清小说中借女性形象而 抒发“孤愤意识”。在中国古已有之的女性意识一直存在于艺术、诗歌和其他 审美领域中,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表达“女人是水做 的”,唐伯虎著名的《仕女图》,甚至阮籍毫不掩饰地对女性之美进行赞扬。马 叙伦认为,中国文化“美的观念起源于女性的美丽和对这种美的感受”,①反 映出在男性知识分子中女性是审美对象。王安石在新法失败后所作的《君难 托》中“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因为长期受制于君权统治,“男人女性化心 态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文人心性中的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臣妾意识成 为一种隐性基因,形成了影响至今的臣服权威、唯唯诺诺的君子人格。而自 元至清,文人经历元朝和清朝的民族歧视和明王朝的苛政挤压,“八娼九儒十丐”的社会等级划分让底层文人如弃妇般感到无奈和失落,自然就出现“以女 自况”的比喻。①鲁迅甚至认为,男扮女,女扮男,是中国传统文化男女之大 防的畸形表现。相比较而言,林语堂的评价则平和些,“女性智慧与女性逻辑 的那些特点,就是中国人心灵的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同时存在男性和女性意识(荣格认为人是先 天的男女同体),即男女双性化气质(androgny)。不同于强调征服的西方男 性特质,中国男性强调“君子无所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及“儒,柔也”。③ 儒家的阴性文化特征积淀了历代文人的失意和无奈,也呈现出文人心中的美 女意象这一审美情趣。咏春拳创自女性,动作典雅精致,无论观赏与演练俨 然一副逐渐展开的卷轴水墨仕女图,满足文人延续数千年的美女意象审美的 需要。女性创立的咏春拳,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拳种,提升了学 习的信心和勇气,更加重要的是对男性一样具有不可低估的吸引力。咏春拳 合乎中国古代所萌发的“清淡”审美情趣和创作机制这是中国文人群体可以 接受和喜欢咏春拳的一大原因。二、处于弱者地位的女性自我意识爆发的需要古代的女性“为弱、为从”,社会地位明显低于男性,是次于男性的“第二 性”。“爱妾换马”的故事在知识分子的作品中屡次出现,鲁迅曾提出,“古代 的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④所以,女性在以男性标准和理想构建的父权制下,想从被设计的角色规范中挣脱出来势必困难重重。①正如尼采所 说,男人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当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自然开始寻求改变与突破。第一种突破就是外向 的扩张,如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建功立业;i射道锦危难时刻手刃数名杀 害儿女、丈夫的盗寇;鉴湖女侠秋瑾常身带短刀,穿着男服,并亲身上阵,最终 为革命捐躯。第二种则是内向的隐逸,因为“至柔”是“中国女性生命美学之 至要”。③咏春拳为女性所创的一种可以防身自卫、抗击暴力的拳种.女性练 习咏春拳技艺是掌握防卫能力的过程,也是自我意识爆发的体现,在拒绝被 动受制于人的过程却体现女性的敏感与细腻、优雅与庄重,是将上述两种自 我意识表现方式综合起来,坚强而不失柔美。正因为咏春拳具有如此的气质 风格,才被定为香港空乘人员培训课程,精致典雅的攻防动作体现的不仅是 面对格斗技击中的镇定,也塑造了稳重高雅的女性形象。三、大众女性定位下拳种形象的需要,印度佛教中观世音的原型是“威风大丈夫”的男性形象,在传入中国后, 逐渐变为女性形象并随之固定下来。④在古印度的等级中妇女相当于首陀 罗,处于社会最低层,在《摩奴法典》中,还被视为“诱使男子堕落”的一类人, 甚至与魔鬼相提并论,视为修行的大敌。所有原始佛教都从婆罗门教中吸取 了素材,创造出了“马头观音”,后转换为男人身的形象。如藏传佛教中的观 音就保留了观音的男性形象。因为在中国大众看来,“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救人于危难的观世音是一个女性形象则更加让人感到亲 和,曾出现“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的景象。①同时,这与传统文化中的女 神信仰暗合。氏族部落中女首领崇拜,出现了如女蜗这样无所不能的女神形 象,并最终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影响到民族心理及大众宗教信仰。因而,以 女性创拳说奠定了咏春拳特有的形象,具有明显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也正因 为大众对女性形象的定位,促进了咏春拳在中国的流行和传播。四、武术国际化传播中女性形象的需要,王岳川教授提出,文化形象建设和文化输出工程,绝不是一个方面或一 个领域的任务和工作.无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平常对外交流的举手投足就 传输了信息,树立了形象。随着中国传统武术对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在拳 种技术传播的同时,文化传播也在进行。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西 方看中国虽仍戴着有色眼镜,但关注度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美食、功夫反映 了中国文化,展现的是中国的文化形象。咏春拳创拳传说如隽永的小诗给技 击格斗平添了温情和想象,体现出道家所提倡的“以柔克刚”,佛家的临危不 乱的“平常心”,不仅反映出技击思想闪耀着智慧光芒,而且在中国经济不断 崛起的过程中对文化形象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 道,体现了国家与民族尚礼仪、从克制、讲进取的形象,中国的太极拳和咏春 拳,前者平静、和谐,后者典雅、精美,以女性创拳者形象出现和传播咏春拳, 对中国对外展示和平崛起形象有着不可轻视的宣传作用。传续百年的咏春创拳真相因时代久远难以明确,只剩下流传至今的创拳 传闻,神秘而缥缈,因地名、殿名及人名而得名的咏春拳各种传闻反映出南少 林在福建、广东地区的影响,以及咏春拳传播过程可能与秘密结社有关,但是 女性创拳说无疑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版本。咏春拳创始人为女性的原因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优雅精致的咏春拳技术风格符合女性生理条件;攻 守同期的技击策略体现出女性心理特征与优势;包容与开放的岭南文化是孕 育女性创拳说的土壤。咏春拳女性创拳说符合文人的美女意象审美、女性自 我意识、大众对女性的定等心理特征。女性在传播咏春拳的活动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也是女性创拳说得以存在的深层原因。中国武术流派各具特点,民间武术色彩斑斓、丰富多彩。关于“武术研究 要以拳种为单位”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以武术整体为研究对象的思考 往往会落入“以点带面”的误区,而从拳种流派入手则可以更加直接地揭示具 体的技术体系和武术文化,虽研究视角不够宏大,但能细致入微地发现技术 细节,为推动武术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相传由五枚、严咏春在南派少林拳术基础上创立的咏春拳在广东地区流 传,因为桩马较高、手法简洁、攻守同期而受到男女老少普遍的欢迎经细 查,咏春拳只有小念头、寻桥、标指三个套路,技术体系并不复杂但要求细腻, 传承百年的咏春拳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延续咏春拳技术,而面对竞技体育的 强势冲击,开始咏春拳赛事探索对其技艺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两个问题 是研究咏春拳技术及探讨未来咏春拳传承的关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专家 访谈的方法试图对此进行分析与探讨。

浏览3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