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也称为“泳春”,广东和香港地区则使用繁体字的“繇”,福建地区有使用“永春”的。关于咏春拳创始人的传闻较多,相互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 矛盾。大凡谈及咏春起源,都会提及南少林永春殿、福建永春县、五枚和严咏 春。从总体上看,这些起源说都没有确凿证据支撑,但它们折射出咏春门人 (这里是指在咏春流派传承中得到认可,即能将其姓名写入拳谱传承列表中 的人)对咏春最基本的看法和认同,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初步对咏春拳有一个 整体定位,对理解和分析咏春技法及其武术文化有着重要意义。①因此,探究 咏春拳起源需要跳出“证真与证伪”问题表面而指向其背后所传递的武术文化 层面的信息。依据现有资料,咏春拳起源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版本:一、 以地为拳名相传咏春拳是福建永春县方七娘(也有“严三娘”的说法,《永春县志•方 技传》所记载为丁七娘,据推断为同一人)所创,她将白鹤的姿态与少林武技 融合一体,开创了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独特“鹤法”。所以就取所在 地“永春”为拳种名称,后逐渐衍化为“咏春”。福建现今仍流传一种称为“永 春白鹤拳”的拳种,是福建南拳主要拳种之一(后传播至福建其他地区和广 东、台湾等省及日本等国家),常被视为咏春拳的技术“源头”。部分咏春白鹤 拳的研究者也认为咏春拳是由福建白鹤拳衍变而来,因为在广东的传播活动 与太平天国的秘密结社有关,在隐藏和躲避中逐渐隐去一部分名称而成为 “咏春拳”。二、 因殿而得名,另一种说法认为,“咏春拳”这一拳名是在流传过程中逐渐由“永春拳”转 变而来.该拳和永春县无关,是因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而得名。永春拳 是当年进殿所习练的一种南派拳法,全称应该为“少林永春”。因少林寺至善 禅师避难至佛山(也有传说是广州),咏春拳在这一区域而得以发扬。但这种说法和至善避难红船戏班传“红船鹤拳”及创“广州永春派”故事相矛盾,由此 推断,可能是广州、佛山地区民间传说相互“借鉴”创编而来。三、 五枚创拳说还有人认为,避祸于川滇边界大凉山的五枚师太看见“蛇鹤相争”,悟出拳 理进而创出“咏春拳”,后将该拳传授给严咏春,然后逐渐发展延续至今。五枚 是广东与佛山流传的武侠小说和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与至善、苗显、白眉、冯道 德并称为“南少林五老”,分别是咏春、洪拳、花拳、峨眉派、武当派的代表。四、 严咏春创拳,严咏春创咏春拳”应该是流行最为广泛的咏春拳起源说。严咏春据传 原籍福建,自小随五枚师太习武,因看见“蛇鹤相斗”悟出这套拳法,创出咏春 拳。①另一种说法是,严咏春随其父严四因避祸来到川滇边界的大凉山脚 下,为避当地土霸逼婚而跟随五枚学习拳术,最终与福建盐商梁博椿完婚,并 传拳给梁兰桂。严咏春的武功从五枚处学得的说法与各种关于咏春拳传承 的述说是一致的,只是开始学拳的时间有所差异。第二节 咏春拳创拳传闻分析一、天下功夫出“少林"北少林寺指的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北少林天下皆 知,但是南少林一直是个难解之谜。关于“南少林寺具体指的是哪座寺庙”,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福建地方志和武术文化研究者。无论是《福清县图》中 出现的“少林”字样,还是天地会《海底》(文献资料)的记录,甚至挖掘出土的 刻有“少林寺”的石碑.都不能直接证明南少林寺的遗址所在,①至今“泉州、 莆田、福清”三地的南少林之争仍无一个让人信服的定论。②有学者开始质 疑南少林只是一个具体寺庙的说法,认为南少林可能是南方习武寺庙的代 称。程大力教授对南派武术众多拳种的起源进行分析,指出闽、粤、川地区流 行的武术和天地会活动有关,因为“闽中少林”可能有多处,而少林寺有抗倭 爱国的事迹,借“南少林”之名的可能性较大。这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观点, 它揭示了南少林背后可能隐藏着当地革命人士结社的秘密,具有“假少林之 技,鼓逋臣之血气”的政治意义。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洪拳“处处不离三” 的礼仪规范中反映出的血脉相连、入会问答“猛勇洪拳四海闻,出在少林寺内 僧”,因为在天地会无论练的是哪门哪派拳,都统称为“少林拳”。③少林拳因 南少林武僧流落民间而逐渐在当地发枝散叶传承开来,南少林武艺在福建、 两广地区得以传播与发展,所以南方武术流派多与南少林传说有关联。咏春拳传说中五枚功夫出自南少林,至善来自南少林永春殿,严咏春之 父严四(也有“严二”的版本)也是南少林传人,真可谓“天下功夫出少林气虽然南少林寺具体地址一直是武术界争议的话题,但学者们肯定的是散落于民 间的南少林武术连绵不绝,对南派武术的发展和演变起到重要作用,咏春拳 和南少林武术的传播也难完全脱离关系。二、 隐讳造成的迷雾,咏春拳师承关系自红船弟子开始之后几乎没有大的分歧。在流动的粤 剧戏船中隐藏着避祸(有版本说是秘密结社组织)的南派武功传承人。在这 样一个不断移动但相对人员又比较固定的环境下,有隐藏其间的武术高手, 也就有利于不同流派或拳种之间交流。当然,这些交流不能显现于人前,必 定还是遮掩着进行的。不论是由福建白鹤拳传至严咏春,再流传至红船中的 (将红船弟子传咏春拳作为重要的转折点).还是至善禅师避祸于红船(将红 船这一神秘传承物作为拳种创立地),都将咏春拳传承汇集在这个“红船”之 上。通过秘密结社来传播武术在南方已有较为翔实的资料可供证实(洪拳的 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咏春拳传承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时代,完全可能 和秘密结社习武传武有关联,因隐藏与避讳创拳及传承致使拳种创拳说法不 一,甚至导致了各创拳版本相互矛盾。三、 创拳论的主要分歧和共同点,在四种咏春拳起源说中的创拳人物中,除南少林永春殿版本的至善禅师 为男性外,其余的都为女性(至善开辟南派武术黄飞鸿系洪拳、蔡李佛拳的民 间传说更多。将包括五枚、至善在内的南少林“五老”和太平天国时期佛山民 间组织领袖联系起来的说法,多被视为一种托古传说)。因福建永春县而得 名和严咏春创拳这两种说法最为常见,其中又以严咏春的版本最为流行。咏 春门人基本上认定五枚师太为咏春始祖,而尊严咏春为开山祖师,最终将咏 春拳定型的人是严咏春。而常见的因地名-一永春县得名和严咏春创拳两个说法存在相通之处.即严咏春跟随五枚学拳,而五枚是福建永春白鹤拳(该 拳是方七娘受到鹤躲避袭击和防卫动作的启发而创立的,因在永春县广泛传 播,而称其为“永春白鹤拳”)的传人。无论是方七娘、五枚师太、严咏春都为 女性,通过对咏春创拳传说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咏春拳和福建鹤拳有渊源,咏 春拳的创始人极可能为女性。这些是理解和分析咏春拳技术动作的重要 材料。将各种版本的咏春拳创拳传闻进行汇总后,逐渐呈现出较为清晰的起源 脉络(见图6-2)o至此,传统武术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咏春拳的创始人虽不能 确定为严咏春,但至少可以推断创拳者很可能为女性,即便表面上缓慢柔和、 众多女性喜欢练习的太极拳并没有出现一个女性创拳版本,且在太极拳师承 列表中很难发现女性的名字。咏春拳女性创拳除传闻之外,还有其他方面值 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第三节女性创拳说的原因分析不可否认,没有创拳者的神奇武艺传说和学拳者奉之为精神导师的偶像 作用.任何一个拳种将如“无名之师”,势必在追求本原和正统的中国传统文 化中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自然会影响该拳种的发展和传播。中国拳种创 拳中含有许多传奇色彩的技击故事(王郎比武后创螳螂拳、董海川创八卦 掌),甚至借以僧者(达摩创少林拳说)、道人(张三丰创太极拳说)和英雄人物 (岳飞创形意拳说)。因为拳种创拳传闻难以证真伪,学界逐渐关注传承和拳种发展中的问题,而较少讨论创拳者。正当缺乏史料的武术创拳说被当成传 闻轶事而淡出学者视野之际,周伟良将拳种创拳说归属为民间口述史的范 畴,并提醒研究者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更多关注这些传闻的产生及其演变 的文化学意义,为此类研究开辟了新思路。①按照周伟良的说法,创拳传说 内容的真实先不用去证实(也很难证实),关键是“发生这样传说的原因”,且 “为何能够得以传播”才是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综观传统武术,女性创 拳说极为罕见。咏春拳的创拳说法,不只是一拳种创拳人究竟是谁,或一个 女子可以与男性习武者一争高低的表面问题,也带来创拳说法背后隐藏的文 化信息。我们认为咏春拳女性创拳说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浏览5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