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丹的没落、内丹的隆盛与养生性质武术的关系

需要耗费莫大财力物力与人力的高价金丹,虽然那只是权贵与富有人家

的象征,然而作为历代帝王追求长生不老梦想的重要方法,却总是有其存在 的市场。秦代的始皇帝为了追求不老不死之梦想,曾经派遣徐福携带五百童 男童女为求仙丹而赴仙岛的传说千古流传,这个传唱千古的传说其实已经超 出事件真相本身,显示着千百年来人们对至少存在于大家意识范畴之内、众 所期待的长生不老梦想的渴求。汉代以后,至唐代时,由于道教更加受到唐 王朝的重视以及权贵们更加热衷于长生不老梦想,因而服食金丹也顺理成章 地更加成为王公贵族的养生嗜好。然而,由于多名唐代皇帝因服食金丹而毙 命,终于,人们开始对金丹大药的长生不老功效有了疑虑。

1•皇帝的死与外丹的没落

公元184年兴起的黄巾军起义是原始道教团体勃兴的象征,其后经历了 葛洪及陶弘景等道家、道教学者对养生术、道教经典、宗教组织及宗教哲学 等的体系化整理以及普及,在经历了 400余年的发展之后,终于在公元6世 纪前后,真正宗教学意义上的宗教组织的“道教”正式诞生了。在道教的正 式成立过程中,经历了东汉末期、三国时代、东西两晋以及南北朝时代等一 系列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乱不绝的动荡时期,最后终于进人历史上相对和平稳 定而统一的隋(公元581-618,以下将直接用数字加括号表示年代,作者 注)唐(公元618407)时代。随着道教的正式成立以及唐代对道教的重 视,道教养生术迅速渗人唐代社会而获得大发展,特别是在金丹术的发展上, 道教学者指出,咒术以及金丹为中心的各种养生术,在唐代风行于世1〕。唐 代之前,金丹的对象还仅仅受限于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拥有强权的个人, 而到了和平且拥有中国史上以强盛国力著称的盛唐时代,金丹的对象幵始成为不仅皇帝,也扩大为富裕权贵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以此为代表的养生 思想及方法,在这一时期获得了空前大发展。

然而,根据学者们的考察,其实这一时期也成为皇帝长生梦想之殇,不 少期待长生不老永握强权势力与荣华富贵的皇帝,却最终一个接一个地丧命 于斯。此时,人们方才对金丹大药中矿物成分毒性,通过这些反复再现的死

亡事件有了冷静的思考与认识。为了便于理解金丹的药害,我们有必要在先 行研究的基础上做一简要说明。众所周知,炼制金丹的主要矿物成分为丹砂 (或名朱砂、辰砂等),这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天然矿物,也是一味 常见的中药。丹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HgS), —般中药的分量被认为无毒 或毒性较弱。炼丹就是以这种丹砂为主要原料,加以其他矿物及药物,用加 热的方式进行炼制。现代化学常识能使我们认识到,硫化汞在加热后会生成 液态水银,而继续加热后又会生成固态氧化汞并呈现出与硫化汞相近的颜色 与形态。我们可以把这种炼制过程中丹砂的化学变化过程表示如下:

炼丹的第一步:对丹砂的加热,将生成水银,化学式如下:

HgS + 02^Hg + S02

炼丹的第二步:对水银继续加热后,生成氧化汞,化学式如下:

Hg + l/202—Hg0

炼丹的结果:把炼制前硫化汞与炼制后的氧化汞误认为升华后不再变化 的永恒之物(长生)

HgO被误认为HgS

由于在继续加热后,水银和氧化汞之间也只是出现可逆反应的永远重复 而已〔1〕e然而,正是这种永远的重复被道士们理解为不再变化,这种不再变 化的特质正如他们理解中的黄金一样永恒不变,再加之氧化汞呈现出一种微 微的金色,于是道士们就认为正是如此他们终于炼制出了如黄金之“不变” 一样的丹药——“金丹”。

这种氧化汞与硫化汞相近的外在形态、以及认为是不再变化的可逆反应, 超出了那个时代炼丹师们可能的科学知识范围,并最终“欺骗”了炼丹师们 的眼睛,而这种经过他们炼制的“不再变化”的“永恒”,却正好成为他们 所期待的结果、说辞和理由:服用这种“不变.永恒”的丹药,人的身体也 将获得同样特质、即不再变化的永恒——长生不老。金丹的这个炼制过程和

结果,正是如此欺瞒了道士,也如此欺瞒性地迎合并抓住了渴望长生不老的 人的心。

如此金丹大药,比丹砂(硫化汞)毒性更强、更容易引起汞中毒的氧化 汞,最终成为长生不老之药的主要成分,一次又一次此夺取了能够有机会服 食金丹的皇帝们的性命。唐代的皇帝中,有多名被认为就是因此而丧命的。 《旧唐书》中,有关于唐宪宗(公元778—820)服用金丹丧命的如下记录:

十四年一月丁酉,上服方士柳泌金丹药 以金石含酷烈之性,加烧

炼则火毒难制……上自服药不佳,数不视朝,人情恂惧……庚子,上崩于大 明宫之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时以暴崩。

所谓金石,就是指能炼制金属的石头,即矿石之意。而丹砂正是文中所 指主要金石之一,并且是炼制丹药的必备材料。文中也清楚地指出了唐宪宗 之死,正是缘于服用了方士柳泌之金丹,仅仅43岁就早死暴崩。不幸的是, 宪宗的死并未将唐代皇帝们从长生不老的梦幻中惊醒,正是这个柳泌的丹药, 又令宪宗之后的唐穆宗(公元795—8)因此而毙命。《旧唐书》中有如下 记录:

泌于台州为上炼神丹,上服之,日加躁渴,遽弃万国。

所谓“躁渴” “躁”是指不安焦躁,“渴”是指咽喉焦渴。近代医学考 证,水银化合物中毒一般都会引起咽喉及舌头的灼热感和知觉上的幻想或焦 躁。《旧唐书》中穆宗所服用的神丹,应该就是这种以丹砂为原料炼制而成的 仙药。穆宗的死仅在宪宗死后4年,是年仅29岁即早逝。短短4年之内,两 位约30岁的皇帝都因服用同样的金丹大药而先后暴毙,他们的死如实地反映 出了那个时代以金丹追求长生不老几近狂热的事实。不仅如此,二十余年后,

唐武宗(公元813 —846)被认为也因金丹而毙命。关于武宗之死,《旧唐书》 中有如下记载:

重方士,颇服食修摄,亲受法録,至是药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 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见不许,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惧,是月二十三 曰崩。⑴

距穆宗之死仅仅22年,武宗再以同样的仙药暴亡,年仅33岁。此处所 谓“药躁”,正是指由于服丹药而变得狂躁不安,与穆宗“躁渴”症状应该 是同样的症状。就这样,又一位唐代皇帝,因为金丹大药非但未能长生不老, 反而暴毙早逝。

《旧唐书》的编撰始于唐朝灭亡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从后晋的天福五年 (公元94〇年)开始,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公元科5年),距唐朝灭亡仅仅 三十余年,距离几位皇帝之死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从编撰时期上来看,具 有较高的可信度。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视道教的王朝,然而也是最受金丹大药之药害 最为深重的王朝,数位皇帝因此而毙命。其中,特别是唐武宗被认为是道教 最热心的帝王信者,但是深受药害之苦的唐武宗甚至在毙命前一年也未能幡 然醒悟自己已经深受其害,反而展开了更加狂热的道教信仰活动,并于武宗 去世前一年的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发动了著名的“崇道废佛”〔2〕活动, 意即“废除佛教,独尊道教”,对佛教展开了严酷弹压而大力推行道教信仰。 这段在佛教史上可谓臭名昭著的著名事件,史称“会昌法难”,其背景就有包 括唐武宗在内的唐朝皇帝们对道教的金丹养生术抱有盲目幻想的因素在内。

复数的皇帝在短短数十年甚至数年内因服食金丹而亡的事件,终于使人 ^ 们意识到金丹可能具有毒性。至少,人们终于明白即使就算这些金丹无毒,

但服食这些造价高昂的金丹并不能使这些早早暴毙的皇帝们长生不老,这些 连续的残酷事实使得金丹逐渐被人们质疑、疏远并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正因 为如此,所以自宋代以后,关于金丹的药害事件就很少再现。当然,这并不 意味着金丹思想的消失,也并不是因为金丹被改良成为了无毒良药之故,而 是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出现,或者说这根本就是一次从本质上就完全相异的 方法,虽然,这个“丹”的思想并未完全蜕变。这种新的“丹”术思想便 是,“内丹法”的出现。关于“内丹”的起源,金正耀指出:外丹术的信仰, 从唐末至五代时期,已经从根本上呈现出危机,自此以后,外丹术实际上已 经完全步人到了下行消退的轨道。而与此同时,自隋代以来就开始缓慢发展 的内丹成仙信仰就正好趁机取得了迅速发展。进人两宋时代后,内丹术发展 到了兴盛时期,慢慢地掌握了道教修炼学的主导权1 ]

从来的金丹,都是通过以矿物质为主要原料炼制的丹药,是一种通过人 体外部的手段去达到长生不老目的的养生手段,而内丹法则是以人体自身, 主要通过呼吸与动作为中心的修炼方法来达到保养性命的养生方法。外丹法 是相对干金丹术以身体之外的物质为手段,而内丹法却是以人体自身为“原 料”和方法的。所以后来人们回过头去,把最初的金丹术又称之为外丹术。 如此,我们不难理解,原来相对于外丹法而言,内丹法在本质上其实完全不 同于外丹法,一个是求诸于药石的药物法,一个是求诸自身的身体方法;或 者说,一个是以身体外部物质为前提的“外力”方法,一个是以身体本身所 具有的呼吸及肢体动作为手段的“内功"方法。因为,与丹砂等矿石的“外 部”物质相比,呼吸或动作等无疑是身体“内在”的元素3自身身体运动的、 身体内在的,是内丹法的一大特性。此外,与金丹这种高价的、王公贵族所 专有的外丹法相比,内丹法无疑是“廉价”的,具有可为大众所共有的普 遍性。

当我们通过论述终于把金丹术踩在脚下的时候,我们就较为容易地完成 了对内丹法的理解;而当我们又从中抽出内丹法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身体性、 运动性以及普遍性的时候,我们便能幡然醒悟:原来此时,我们已经让被身

体运动化过后的“炼丹”的思想和同为身体运动文化的武术之间的距离,竟 然变得是如此之近。


  1. 内丹的兴盛与养生性质武术的关系


关于内丹的先行研究已经所存较多,此处,援引郝勤的研究论述,对内 丹进行说明郝勤在其著述《龙虎丹道》中对于内丹,做出了以下论述:

什么是内丹?扼要地说,就是道教教徒借用烧制外丹的经验、理论、术 语等来炼养自我生命。他们以人体为丹房,以心肾为炉鼎,以人体精、气、 神为药物,意念呼吸为火候,“借名假象”,在人体内部“烧丹”,以求长生 不死,变形成仙J1

论述中最大特点就在于清楚明白地指出了“以人体为丹房,以心肾为炉 鼎,以精、气、神为药物,意念为火候”,这使得金丹术中的一切人体外在要 素,在这里都转化为了人体自身所具备的内在元素。也就是说,所谓内丹, 是以自己身体为对象和手段的养生方法。与使用丹炉、丹砂等外部条件和物 质的外丹术最大的不同点是,内丹法是以身体为炉鼎、以呼吸(气)等身体 自身内在的元素为方法,是在身体内部炼制长寿丹药的方法。

内丹与外丹,在表记上非常相近,但很明显内丹只是借用了金丹(外丹) 的术语,“借名假象”地借用了“丹”的名称而已,实际上矿石或汞等外在 物质早已被剔除得干干净净,一丝不存^从其以运用呼吸为中心的方法论特 点而言,内丹法实际上是早前的“调息法(胎息、呼吸法)”的继承与发展《 自此以后,“金(石)”的炼丹法被“气(息)”的炼丹法所取代,内丹法成 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的重要方法,内丹法也由此成为了影响人们健 康意识的重要内容。

在这种聚集身体之“气”而炼制长生、健康之丹的方法中,那个被用于 “炼丹”的身体中的某一处所,后来被人们称之为“丹田"。这是一个非常形

象的名词创作,意思是说,就像田地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一样,身体就是生 长、“耕种培育”这种“丹药”的地方,因而命名为“丹田”,即丹药生长之 田地。在近现代武术、气功中,丹田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术语,其实它的出自, 就是源自于养生的内丹说。关于丹田的位置,有多种说法,较为多见的有上 中下丹田一说。其中,上丹田是指眉间印堂一带,或曰泥丸;中丹田指胸部 两乳头间膻中穴一带;下丹田则位于胳下三寸(中医经络学中所用寸法, 不同于一寸约等于3. 3厘米的现代尺寸法,参见注解)一带。其中,下丹田 也就是“脐下丹田”最受重视,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国武术,这个“脐下丹 田”都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正确理解,对于正确理解武术文化、养 生文化都非常重要。关于此,我们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继续加以详述。

虽然外丹术在唐代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但到了宋代,则被内丹法取而 代之,内丹法成为了主要的养生方法。内丹研究家张广保在《唐宋内丹道教》 中指出,五代十国与北宋初期,在外丹炼制的大幅衰退中,内丹法继承了唐 代末期的内丹术并取得了巨大发展,为当时的社会生活及价值观产生了巨大 影晌2]。并指出:并且,这种内丹修炼的思想,从隋唐时代开始直至两宋, 特别是到了南宋以后,经众多知名的内丹大师广为传播后,形成了一种普遍 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南宋时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在下层民众中,内 丹修炼的思想被广为传播和接受,以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通过日常生活得 到践行。彼时的内丹思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观念,而是已经 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生活方式而存33。以上观点,已经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 共识而为学者们所共有。

由此知道,内丹法特别是在南宋时代,不仅是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而且 是作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而被一般民众所践行。内丹养生,俨然已经成为

扎根于南宋一般民众间的草根文化而存在。关于这一点,著名学者内藤湖南 在论及中国文化时有一段清晰明确的论述,概略而生动地叙述了从唐代到宋 代的养生方法的变迁。其大意如下:

到唐代为止,不管是造庭院还是楼阁,都非常流行人工造物。然而到了 宋代,最为奢侈豪华的要算徽宗皇帝,他的兴趣是原始自然的野趣。他在都 城所造的与其说是巨大庭院、倒不如说是布满了毒蛇猛兽的森林,并企图以 此营造出一种所谓享受自然景观的生活乐趣。这样的趣味实际上是有复古倾 向的,徽宗画中的楼阁山水就如实地反映出了这种风格,(中略)宋以后的绘 画则盛行于画自然山水。不可思议的是,在医学和养生法方面也有同样的倾 向。唐代为止的养生法,是主要依靠身体之外的药物进行养生的方法D天子 贵族们追求长生不老,他们所谓的长生就是指直至高龄都还能御女为乐,而 这些养生方法都是以药物来进行的。由于饮用毒性较强的矿物性药物而令皇 帝丧命归西,也是那时常有的事3宋以后,这样的养生方法就不再流行,取 而代之的是一种在身体内部进行养生的倾向。道教的为养生而制作的药称作 丹,因而丹就是指长生不老之药。宋以前是外丹的养生法,而宋以后则是演 变成了内丹的养生法。内丹养生包括自我按摩或是用体操一样的方法来进行 养生,是一种运用自身身体的力量而不是借助药物的养生思想方法。自此以 后,对古代养生书籍的解释也发生了变化。就算是以前的丹药方面的书藉, 原来本是指外丹的意思却也被当作内丹法进行了解释3宋代的朱子著有《参 同契考异》一书,就是把外丹当作内丹阐释的显著例子。医生的治疗方法也 发生了改变,原来是对症下药,针对所患疾病的部位进行治疗的方法,而到 了宋代,治疗法则变为了温补,就是在生病之时,在一定期间内对患者的体 力进行温补,使其身体自身的抵抗力得到增加,进而使疾病自然痊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以来,在庭院制作和绘画方面,追求“自然” 之事物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思想潮流。同样,在养生和中医学中,也要求追求“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的人,其方法就是以人自身的身体为中心,在 人自身的内部进行养生或治疗的思想方法,并且这种方法成为了主流。内藤 在论证中列举庭院制作、绘画、中医学和养生等的变化特征都以追求“自然” 为主要方向的同时,与国内学者一样,指出了彼时的主要养生方法即内丹法 的重要特征就是利用身体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依靠外来药物进行保养生命。 那么,内藤眼中的内丹法,到底又是怎样利用身体自身的呢?

内藤指出,这种“自然”的养生方法就是用像“体操一样的方法进行养 生,是一种运用自身身体的力量而不是借助药物”的方法。人的呼吸活动与 体操方法当然都是身体自身所具备的能力,而且呼吸本身就与动作有着紧密 关联,在作者自身的前期研究中,呼吸方法是一种能影响人体重心的变化, 与武术动作的发力息息相关的身体要泰H。呼吸法与这种“体操一样的方 法”(实际上就是导引术),从前述可知当然也是一种古来的养生方法。并且, 这种呼吸法和“体操一样的”养生方法,是在我国从宋代以来流传至今的最 为常见和通用的健康方法。

金丹术的废止,在使人们认识到此种丹药有毒的同时,也对从自古以来 到唐末为止的人们所一直热切向往的长生不老的幻想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几 多饮金丹毙命的事实,使人们终于对所谓“不老不死”的长生梦想产生了质 疑。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也使得人们终于明白,虽然“长生 不老”或“飞升成仙”难成事实,但是,谋求身体的健康、尽可能地健康而 且长寿,则是自然可行之事。

作为宋代主要养生思想方法的内丹法,它以呼吸和肢体运动为中心的内 容最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相较于辟谷(服饵)或金丹术这种以药物为中心、 以“外”的手段作为追求健康长寿的方法而言,内丹法则是以身体的生理活 动这种“内”的手段作为了谋求身体健康的方法,这也标志着养生在方法上 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向。自此,作为最主要养生方法之一的内丹养

生法,其方法中的呼吸或“体操一样的”身体(肢体)运动方法,作为身体 的基本要素,与武术共而有之。

呼吸与肢体运动,虽然作为身体所具有的基本要素而被养生和武术所共 有,但是,这难道就可以证明武术与养生因此而相通了吗?仅凭此,显然还 不能言二者相通。

因为,作为养生方法的内丹法,其呼吸与肢体运动,是一种是以追求健 康、长寿为目的的意识性的有意行为。而武术中的呼吸与肢体运动,显然还 不能说都是如此的。众所周知,不管是怎样的一种武术,其根本特性是杀伤 外敌以保卫自身的护身方法,是一种战斗技术,原本是一种以杀伐为目的的 格斗技术。当然,其原本的目的并不是为着健康长寿。既然武术中的呼吸是 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而其肢体动作又是以攻防为目的的格斗技术动作,因 此我们说武术中的呼吸和肢体运动的性质,是不同于养生法中有意识地谋求 健康长寿的呼吸和肢体运动的。换言之,内丹法中的呼吸与肢体运动,是以 使自己身体的健康长寿为目的的“对己性”的方法,而武术中的呼吸与肢体 运动,是以杀伤敌人为目的的“对敌”“对他性”的方法,其中的呼吸和肢 体动作只不过是为“对他”所必须的最低身体要素而已。因而,呼吸与肢体 运动,在内丹法与武术中是完全不在同一层面的存在,即使是二者所共有的 身体要素。因此,如果我们仅仅从上面两个要素来证明武术与内丹养生法相 通,显然还只能是牵强附会0

如何是好?难道我们通过论述所苦苦追求的武术与内丹养生法关联的论 证,走人了一个死胡同吗?

在这里,我们必须再对武术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思考。于是我们注意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武术的目的其实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我们先前所 论证过的特别是民间武术,由于其杀伐性质受到了严格限制,武术原本所 具有的杀伐性质被极大地弱化,这种被弱化的结果使得这样的武术很难再说 是具备生死杀伐特点的原初武术。并且,战争时代的武术所具备的战斗特性 与和平时代的武术所具备的习练特性,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且,就可作 为自我修炼手段的套路武术而言,更是一种磨砺自身的“对己性”的技术如果我们把武术限定在“对己性”这样一个范围内,那么在这类武术中,其所具备的呼吸与肢体运动的特征及其意义,又该是怎样的呢?能否与前述养 生的内丹法有共同之处,甚至存在使二者相容且相融的可能呢?

  1. 养生活动中套路武术的意义


我们已经在第一节中对民间武术进行了论述,由于其战斗特性被削弱、 斗争性质也受到抑制,尤其是在各朝代中都受到法律的严格禁止,在这种严 格管制的影响之下,杀伐的武术在民间陷入了 “生死存亡”的境地。在此境 况中,套路武术成为了武术在民间继续留存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第一节中 的史料及先行研究的分析,剑舞或角抵这种初期的套路武术形式,在汉代已 经形成并得到发展。其中,文献中提及的“两两相当”地徒手对抗的“角 抵”或“手搏”,应该就是后世拳法的原型。在武术研究者间,一般都认同手 搏在金、元时代以后得到较好的发展,到明代正式确立为类似于现代套路拳 法的观点[|〕。

这种手搏即后来的拳法的出现,为民间武术特别是徒手武术的发展方向 提供了新的出路,可以说套路拳法的出现由此而给处于绝境穷地的民间武术 带来了新的转机。徒手武术能够在民间得到普及性发展的原因在于,徒手武 术既具有杀伤力相对较低因而容易受到统治阶层容许的一面,又具有一定程 度的实战性能够满足一般民众格斗、防身需求的一面。也就是说,正是因为 徒手的套路武术即拳法的这种“两面性”,使其同时获得了统治阶层和普通民 众这两个阶层的认可,因而具备、取得了大发展的可能。

徒手的套路拳法,虽然是依靠一人独立完成或两人(复数)协同完成的 攻防技术,但这种攻防格斗术特别是在其主要存在方式、即练习或演练之中, 并非是一种真正杀伤性的技术。说到底,由于它只是一种攻防格斗的再现和 重演,演练者之间的安全要素不可或缺,因而练习或演练的目的不是杀伤而 是从中获得一定的攻防体验和经验。从其攻防技术的模仿性再现或重演的特 征,以及由于其安全要素的重视和经验的获取等特征来看,这样的徒手武术 实际上就是一种教材形式的存在。

浏览1,4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