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5世纪中期陆修静对道教典籍的整理
陆修静是与寇谦之基本同时代的道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完成了对道教的进一步整理。相较于寇谦之活跃与中国北方,陆修静主要在中国南方开展活动。关于他的贡献,牟钟鉴等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 改造道教组织,重建南方天师道
主要内容有,首先整顿组织系统,制定道教健全的三会日制度,包括正 月七日的“上元会”、七月七日的“中元会”以及十月的“下元会”等“三 会日”制度,使宗教活动更加正规化、制度化。其中,制定了严格的信者管 理制度,即信者名簿管理的“宅录”制
D所谓“宅录”是指道教的户籍登记 册,道民入教,必须将全家男女口数登记于册。以后凡有生死添减,都须向 宗教管理者做出报告、改录。本来,这个“宅录”制度在张鲁之时已经存在, 但后来在太平道起义被镇压后就废止了。非但对普通教众进行户籍式管理, 对道教官职也进行严格管理教众或管理者在加人道教之时就需要登记各自 功德,其后的官职升进,也不是随意的提升,而是需要根据功德的大小,由 上级道教管理层实行论功行赏式的升进。
- 编制了灵宝斋仪,创立了灵宝派
灵宝派所信仰的《灵宝经》在陆修静以前已然存在,但非常乱杂。陆修 静对此进行了整理修订,并使其在南朝开始了大流行,因而,人们一般也因 此把陆修静看作是灵宝派的创始者。在灵宝派的教义中,有一种叫作“斋醮 科仪”的以道教斋戒和仪式为核心内容。其中的斋戒被认为是用于养生的内 容与方法。陆修静运用“十戒”
〔2〕养生,十戒养生注重心身修养,把儒家与 佛教的道德修养相结合,因而灵宝派大受统治阶层的欢迎。
此处不难看出,斋戒是具有戒律性质的养生法,从这一点而言,与上述 论及的民间武术所受限制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 撰写《三洞经书目录》,分类整理道教经典
陆修静撰写了大量的道教典籍,但现在基本上都佚失了,然而他对道教
典籍的分类整理方法,对后世形成了较大影响。其中,《三洞经书目录》的编 辑方法,对道教两大经典之一的《道藏》(另一部为《云笈七籤》)产生了巨 大影响。
(四)五世纪后期至六世纪前期陶弘景对南朝道教的集大成
陶弘景(456—536)出生于寇谦之与陆修静的约百年之后,有生之年完 成了对道教的总括性的集大成工作。根据牟钟鉴等的论述,陶弘景之于道教 发展的功绩主要有以下三点
〔1〕。
- 总结早期道教,编写神仙谱系
陶弘景把神仙、道士等共分为七个等级,把“黄老”即黄帝(著者注: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即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中的黄帝,后来被人们认 作是中医及道教始祖的圣王)与老子,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的秦始皇、汉武帝 等都归于神仙谱系之中。
2.养神与养形兼顾,内养与外丹并用
陶弘景把“神”与“形”,看着是“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 则竭,形大劳则毙”
[2 ]的关系。这个观点,对后世武术的形神观也有较大的 影响。例如现存的“形意拳”就是其中大一个重要代表,是讲究动作姿势形 态与攻防意识的整合,追求注重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相合的拳法。陶弘景在 主张“神”“形”兼具地养生的基础之上,特别重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 性,即其在《养性延命录》中所谓“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者”及 “我命在我不在天”,清楚地显示着陶弘景极为重视人在养生中的主导作 用。也即是说,人自身的生命长短并不是由自然天定的,而是掌握在自己手 中,根据自身的应对方法,人是能够自己决定生命的长短的。除此之外,陶弘景还对被寇谦之所严厉批判的“房中术”持容许态度,他指出,“房中之 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死 矣”
〔1〕,显然他是从赞否两面指出只要有适切的对应,也是能够用之于养 生的。
3.融儒援佛,力促三教合同
陶弘景之后,儒释道三教虽然有所对立,然而更能够共存。而正是陶弘 景,在三教并存共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牟钟鉴指出,在长期战乱不断的南 北朝后,统一的隋唐时代出现,三教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好的共同发展并更加走向融合。
从上述道教及道教养生思想的发展过程可见,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虽 然援引了儒教或佛教的思想或教义对道教自身进行组织化的改造,但是更为 明显的是,养生一直是其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宗教的特色性内容。 其养生术主要有“金丹术” “辟谷”(或言“服饵”)、“导引” “调息”(或言 “服气”)以及“房中术”等五大种类。这五大种类的养生术,被认为是历经 了两晋(西晋与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80—589)总共约300年的发展变 化,最终形成为道教一般的养生术。
那么,这样的养生术与武术到底会有什么关联呢?以养生为主要教义的 道教,又会对武术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加 以阐明。
二、道教养生巿与养生牲质武m的关系
如前所述,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初期,养生法由“符水治疗”幵始, 向“辟谷” “导引”“调息”“房中术”等方法演变。晋代葛洪之后,古代养
生法最终形成由“导引”“调息”“金丹” “辟谷”和“房中术”等五大养生 法
〕构成的体系。
关于这些养生方法与武术的关联,在展开论述前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说 明以便于理解:导引术其实是有些类似于体操的身体运动方法,最具代表的 是华佗(公元? 一208)华佗曾成为曹操的侍医,史传后又被曹操所杀)的 “五禽戏”。调息是一种呼吸术,或称吐故纳新之法,类似于后世的气功。金 丹术是利用矿植物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唐以后,逐渐式微。辟谷术或称辟 谷,顾名思义是有避开谷物或少食谷物而以服用黄精苍术等特定的植物根茎 进行养生,有些类似于近现代的食物疗法。房中术即一种通过性活动希求获 得健康的方法。
(一)道教养生术与武术的关系
如上所述,道教有“辟谷”“调息”“导引” “金丹”和“房中术”等五 大养生术。在此,我们把可能与武术相关的“调息”这种呼吸术,与导引这 种身体运动方法置于考察范围,揭示其与武术之间的关系^
呼吸方法与武术
所谓调息,即是指调节呼吸、调整气息的方法。因为呼吸是其方法的核 心手段,因而也可以把“调息”称之为呼吸术或呼吸方法。葛洪把这种呼吸 术称为“胎息”,认为是一种可治百病,降服妖邪的万能之法,而其修炼的核 心即为对呼吸的控制和修炼。葛洪在《抱朴子》中对此记述道:
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侔……故行侔或可以治百 病……或可以禁蛇虎……区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初学行 侔,鼻中引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 欲令己耳闻其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侔而鸿毛
不动为候也,漸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 曰矣。
扼要地概括上文大意如下:若想成仙,则应惜精行气饮金丹。行气之术, 能治百病,退治虎蛇,延长寿命。其大要核心则尽在胎息。所谓胎息者何也? 首先学行气之术,以鼻吸气然后闭气不吐,心中默数百二十后,以口呼气。 呼吸之时,应当轻微,以不使自己耳能闻呼吸之声为宜,而且注意做到吸人 (的量)多,而呼出少。所谓呼吸轻微悠长,需要做到即使把水鸟羽毛置于口 鼻之上,而不见羽毛被气息吹动。随着练习的进展,逐渐增加默念之数,慢 慢地就能达到闭气默数一千次以上。能在呼吸时达到一千个数,则年老之人 将越来越年少,老人也会日复一日地返老还童。
《抱朴子•内篇》中所记之方法及成仙的目的,虽从现代人的眼光而言几 乎是不可能之事,然而我们不应当被其神秘性蒙蔽而止步不前,我们应当注 意葛洪在通过什么方法追寻长生不老。虽然我们很难验证或者说不能验证葛 洪所言胎息具有包治百病、退治虎蛇、延长性命的效果,然而幸运的是葛洪 对其具体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说明。通过上述说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谓 “胎息”是一种比较形象的比喻,意思是说像尚未出生的胎儿那样,是一种要 求习练者尽量模仿或达到少依赖口鼻进行呼吸的呼吸术的最高至境。虽然如 此,但是这种胎息之术呼吸方法的习练首先正是需要运用口鼻进行吐故纳新。 具体操作就是,用鼻吸气,经过一定时间闭气后再以口缓慢呼出(这一点和 大多数现代气功的练习方法无甚差别)。
这个方法的要点则是,缓慢、柔和、平稳、安静地呼吸。吸入后,在呼 出之前需要再默数120个数(虽快慢有别,但差不多应该是2分钟),这个节 奏与过程远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健康成年人的呼吸约为每分钟十六 七次)要缓慢而悠长。而且,在吸人及呼出时做到能使自己耳不能闻、口鼻 处羽毛不会动地轻缓柔和的呼吸,这是相当的柔缓细微而深长。众做周知, 健康成人的呼吸次数为每分钟十六七次左右,因发烧或生病时,呼吸次数会
变快变浅。与这种病态下的呼吸特征迥然不同的是,我国的气功或印度瑜伽 等重视呼吸方法的健身法,则是要求悠长的呼吸,即单位时间内呼吸次数少 者为佳。
因此,葛洪声称以这种“胎息”之术的行气之法可以成仙之说值得我们 质疑,但就这种在呼吸时要求做到缓慢悠长的呼吸方法的健身作用,不管是 从生理学上的内外呼吸的新鲜空气的交换率或者从气功瑜伽等健身方法的事 实性效果来说,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葛洪用所谓“胎息”之法进行延 年益寿的养生实践,则是自明的事实。
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也有以下记述:
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 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息,华盖明,华盖明则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 忏人也,凡行气,以鼻内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陶弘景指出,从鼻吸人空气,闭气默数二百个数后呼气。如此日复一日 地练习,若能达到闭气数数250,则身体疾病不复存在。其实上述数字,不管 是200、还是250甚至是1000,都不是不可更改的时间,这些数字所表达的意 思是指闭气的长短,越长越好。当然,上述计数的方法中,数数的节奏并未 明示,因而要对陶弘景与葛洪所指数值即时间的具体长短进行比较是毫无意 义的。然而,无论以怎样的速度进行默数,从120到200甚至到1000,对一 名初学呼吸术的人来说,无论数到哪一个数值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 们完全可以确认的是,这种呼吸术的最本质特征就是需要强调做到柔缓细长 的“长息”。
晚于葛洪近200年出生的陶弘景,是对道家、道教的健康长寿思想有着 重大影响的人物。如前所述,虽然二者的呼吸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 运用“缓慢柔和而细长的呼吸”保持或推进身体健康状态的这一点上,二者 并无差异。这种呼吸方法,最终发展为运用“丹田”进行呼吸,成为广为人
知的著名“丹田呼吸”方法。
然而,上述呼吸法所强调的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与武术又有什么样的关 联呢?这个问题才是我们论述展幵的核心。
毫无疑问,武术也是一种身体运动。众所周知,但凡身体运动必然与呼 吸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联。当然人们自然会问:如果说身体运动,包括武 术、足球或田径等运动项目,哪一项不是与呼吸紧密相关,为什么非要论证 武术与呼吸的关联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回答武术的社会作用的 发展变化如何?
在此,我们对杀伐性(或杀伤性)武术向非杀伐性武术发展变化过程中, 呼吸方法是如何与武术形成特殊融合的问题进行检证:> 当人们要确定一项武 术是否具有杀伐性质时,其评价标准毫无疑问应当就是以武术的杀伤性和实 效性为基准。然而,前论已知这种杀伐性质的武术在古代中国是受到极度压 制的,武术的杀伤性目的,或者说杀伤性的武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恐怕其 评价标准或者说武术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杀伐特性是必须要有所改变的了。
我们都知道所谓真正杀人之术的武术,只可能出现在两军对垒的战场或 者某种集团之间或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中。非战斗时期的武术,在个人的练习 中,即使是在军队的训练中,也只能是作为一种攻防教材而存在,是一种假 设与敌人厮杀的、套路性质的练习。虽然说这样的套路性质练习具有武术的 攻防特性甚至可能置人于死地的性质,但无论如何都只不过是假想的存在, 是一种以攻防练习为内容的身体运动方法而已。那么,在这样的身体运动方 法中,评价武术的基准会是什么?呼吸又将是怎样的存在呢?是否会有像上 述调息养生法那样,刻意地强调呼吸呢?我们需要从相关武术记录中去寻求 证据和答案。幸运的是,在比戚继光稍早的明代兵法家唐顺之(公元1507— 1560)著述《唐荊川文集》中,我们就能够寻见关于对此类武术评价的基准。 唐顺之在一次偶然见到峨眉山道士演练武术之后,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 全文如下:
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稀有,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 是日茆堂秋气高,霜薄风微静枯柳,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砂走,去来星女掷灵梭,天矫天魔翻翠袖,蚺敌含沙鬼戏人,蝥髴磨牙贊捕兽,形人自诧我无形,或将跟蛙示之肘,险中呈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汉京寻撞未趫捷,海国眩人空抖擞,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犹言技痒试贾勇,低蹲更作狮子吼,兴阑顾影却自惜,肯使天机倶戋漏,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这首诗是唐顺之对所见峨眉山道士的武术演练的直接描述。值得引起我 们注意的是,道士在演练完成之后究竟是什么使唐顺之发出了惊奇的评价 道士在演武结束之后,唐顺之说道:“还在我对道士精彩演武惊奇未已之时, 演武就已收场结束了。道人的鼻息不闻、神情安定、呼吸不乱(类似于我们 现在所说脸不红气不喘h我对道士的变化完全不能预测,他跳上蒲闭就像一 具木偶一样坐着不动了。”显然,他对道士演武结束后呼吸不乱的状况表示了 惊叹。在此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唐顺之的时代,演武结束后的呼吸状况,已 然成了评价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基准。也就是说,一般在激烈多变地肢体动 作过后,呼吸的节奏强弱甚至神情都会被打乱是周知的经验事实,而这个峨 眉山道士却在完成了上述迅捷且变幻莫测的武术动作之后做到了“脸不红、
气不喘”,唐顺之认为,这才是超出常人水平的真正“武术达人”。当然,我 们不难推测,道士在其演练过程中,必然与现代田径长跑或竞技游泳一样, 不仅要重视动作技术,而且需要使动作与呼吸方法和节奏相匹配,因此,在 与“峨眉山道人”拳法相类似的其他武术中,我们推测也必然存在某种与动 作相结合的呼吸方法并且在日常训练中被特别加以重视。关于这一点,我们 将在本章的第四节进行详细论证。就当今武术而言,任何一名习练武术的经 验者都明白呼吸方法在武术中的重要性。
因而,就呼吸而言,这当然是所有身体运动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从 上述论证来看,呼吸之于武术更是成为了一个评价武术的重要标准。从这一 点来说,作为一种重视呼吸调整与控制的养生术,调息具备了融人武术的必 厂
导引术与武术
根据《庄子•刻意》可知,导引术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关于导引术, 庄子有如下记述:
吹喊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根据这段记载,呼出陈旧空气,吸人新鲜空气谓之为“吐故纳新”,即前 述调息术或者呼吸法,而熊经鸟伸实际上指的就是导引术。上文的“导引之 士”和“养形之人”是一种并列关系,应该都理解为践行养生的人。而所谓 “彭祖”则为传说中的长寿之人,“寿考”也是长寿的意思。因而,从这段记 述可见庄子的观点是可以通过导引或调息之法延年益寿。关于“熊经鸟伸”, 唐代初期的道士成玄英
2]在《南华真经注疏》中做了如下解释:
吹冷呼而吐故,岣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自经,类鸟飞空而伸脚,斯 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故彭祖八百岁,白石三千年, 寿考之人,即此之类。
〔3〕意思是说,“吐故纳新”的呼吸方法,就像熊在攀爬树木时悬垂身体,或 者像鸟飞翔于天空时伸长脚的道理一样,需要身体动作与呼吸相配合。成玄 英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导引术。关于此,司马彪在《司马彪庄子注》中有如 判 下阐释:
特别需要注意“攀树而引气”,这是一个并列的表现方式,表示“攀树” 与“引气”这两个动作需要同时完成,一个“而”字,清楚明晰地指出了这 两个动作的并列和协同关系。在“鸟申”上的表述虽与上文稍有不同,但关 于动作需要与呼吸相互配合的说明却完全一样。李颐对于导引,做了如此解 释:导气令和,弓I体令0
2〕。显然,在导引中,所导之“气”即呼吸,与所 引之“体”即身体动作,这是两个相互协同的必备元素。
综上所述,导引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养生法便可谓跃然纸上了。
的导引图所示,导引是一种呼吸与身体动作相配合,类似于柔韧性体操运动 的肢体运动养生项目
d而这样的养生法,早在庄子时代便已经存有。所谓 “养形”与“彭祖寿”,分别是“养护身体”和“像彭祖一样长寿”之意。在 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灵枢》中,导引也已经作为与按摩、针灸和 汤药相提并论的方法,其医疗效果获得了认可。
由以上论述可知,导引是一种身体动作与呼吸相配合、维持和发展身体 健康的方法。然而,具体是如何的身体动作、又是如何与呼吸相配合的呢? 上述文献中并未详细论及。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具体的导引术,对其动作 与呼吸相配合得的状况做进一步分析。于此,我们以《养性延命录》中所记 载的华佗的“五禽戏”和明代《夷门广牍》中记载的“五禽戏”为例进 行分析。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労动,但不当使极耳,人身常摆动,病不生,譬犹 户枢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为导引之术,作熊经鸱顾,引 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 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华佗在对弟子做了导引之于健康的重要性的整体说明后,对五禽戏的具 体操作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进一步说明,具体如下:
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踯,却三踯,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 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颈反顾,左三右二,伸左右脚,伸缩 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辟地七,右亦七辟地, 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勉一足,伸两臂,揚眉用力, 各二七,座伸脚,手挽足趾,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
动作的说明已经比较详细,然而关于动作如何与呼吸相配合,除上述 “熊经鸟申”中有说明外,并无进一步详细陈述。五禽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 所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这一核心特点。在明代典 籍《夷门广牍》中,关于导引的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方法,就有了更为清晰的 说明,其“虎势戏”及“熊势戏”等导引术的说明中有如下记述:
羨门虎势戏,闭气,低头,举战如虎发威势,两手如提千觔铁,轻起来, 莫放气,平身吞气入腹,使神气之上而复,觉得腹内如雷鸣,或五七次,如 此行之,一身气脉调,精神爽,百病除,庚桑熊势戏,闭气,捻拳如熊身侧起在这段记述中,不但清晰地描述了动作与呼吸相配合的样子,而且其中 所用术语如“拳”和“拳战如虎发威势”等表述方式,与其说是导引术、养 生法,更不如说是像在做武术、拳法的论述。很明显的是,此时的五禽戏, 与华佗时代的“五禽戏”相比,在力量的运用方法以及对力量的强调上,都 远胜魏晋时代。我们发现,对动作与呼吸相配合的详细说明,以及对用力方 法和力量的强调,是明代导引养生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且,我们还发现,不仅是在明代,其实早在晋代的陶弘景的《养生延 命录》中,就已有用类似武术的术语表述导引术的记录。
直引左臂,拳曲右臂,如挽一斛五斗弓势,尽力为之,右手挽弓势亦然,次以右手托地,左手托天尽势,右亦如然,次拳两手向前筑,各三七次,拳 左手尽势,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亦如之如上述,陶弘景在导引养生术的阐释中,已经使用了“挽弓”“托天、 地”“前筑拳(冲拳)”等类似于武术的表述方式。“尽势”之意,就是不管 是引弓还是托天地、冲拳,都是以最大力量“挽”“托”和“筑”。当然,在 这类养生术中,与其说这是在表述武术动作的含义,还不如说是通过假借类 似于武术动作的说明,在表述这种养生动作的跃动感□于是,我们可以欣喜 地发现,这种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一些导引养生的动作与武术动作之间,开 始了在阐述动作时进行相互借用的状况,当然这种状况的前提是在二者的动 作本身之中,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共通性。
在这里,在导引术中引人武术动作进行的说明,当然并不意味着是在进 行武术的攻防含义性质的说明,而是一种关于肢体使用方法的说明。在这种 肢体的使用方法中,柔韧性及力量性极为重要,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对人体 的关节及肌肉的使用方法极为重视。
从上述关于导引术的论述可知,所谓导引术,是一种呼吸与动作相配合, 类似于柔靭性体操的、在发展过程中渐次使用类似于武术的动作进行养生的 养生方法。在其中,特别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古代导引术的核心要领 一是对呼吸与动作的一致性的强调。有必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一特点是近 现代中国武术中,特别是太极拳中最为重视的要素之一。而且,就我们人类 而言,应该说无论是什么动作,一定都会配以相应的呼吸方法(简单地说, 根据用力的大小及节奏的长短,配以或是呼或是吸、又或是闭气的方法)。仅 从这一点而言,导引术也有极大的可能性被引入武术之中,引人武术这种需 要和导引术一样追求合理而有效地运用力量的身体运动方法之中。
浏览1,6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