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民间武术对道教养生文化的受容
正如我们在第一节所论及的那样,在东汉末年时期的太平道及五斗米道 的布道活动中,养生方法多为“符水治疗”与“跪拜首过”等非医疗性手 法,虽然其效果已被《典略》所质疑,但其广泛的大众参与却是事实也是一 大特点,这表明身体的改善在庶民层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愿望。而在此 之前其实早已出现了颇为著名的养生术,如“金丹术”就早在秦始皇及汉武 帝时期已多有所见,然而,因其需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绝非一般人 所能企及,因而仅限于帝王或少数王公贵族之间。三国时代,导引、调息、 辟谷与房中术等养生法方兴未艾,但却又像走马灯一样轮换流行,颇为混乱。
那么,这以后,养生思想及方法会如何发展呢?养生的发展方向,对在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中已经产生了接点的武术与养生之间的关系,又将产生如 何的影响呢?
一、道教发展过酲中五大养生的形成
虽然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起义活动都遭到了完全的镇压,但原始道教向道教的继续发展却并未因此而停滞。道教的形成以及道教养生思想养生方法 的发展,经由晋代的葛洪(公元283—363)、北魏的寇谦之(公元365— 448)、陆修静(公元406477)、南朝的陶弘景(公元456—536)等人的努 力,完成了从理论的整理与体系化,到宗教的组织体系化的演化,并最终形 成了道教。关于上述在道教发展与形成史上极为重要的基石性人物及其著作, 已为诸多先行研究所论证阐明。虽然如此,由于这些人物及其思想的发展变 化过程对于本研究的阐述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因而,我们有必要借助先行 研究的成果概略性地对上述人物及其著述进行概述,并借以凸显出其发展变 化之特点。
(一)4世纪前期的葛洪及《抱朴子》
葛洪(公元283—363)被认为是道教神仙思想的集大成者。洼德忠指 出,公元四世纪初期,西晋末期,葛洪完成了《抱朴子》,这是之前所有时期 神仙思想的集大成13。福井康顺也认为,初期的神仙思想的集大成是葛洪把 道教最初的宗教学问进行了体系化的《抱朴子》,它完成于东晋的建武元年 (公元317)〔2〕。《抱朴子》最具特征的是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是以成 仙为最高目的的古代养生思想。关于这一点洼徳忠认为,《抱朴子》是葛洪把 黄老•道家•纬书等思想和神仙思想以“不死”为中心相关联,论证神仙实 际存在的学问。
然而,《抱朴子》其实是由“内篇”和“外篇”构成,内容不仅仅限于 养生思想,而且还是包括了从个人养生到国家政治的一部著作。这样的典籍, 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道教著述呢?牟钟鉴等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牟钟 鉴、张践等学者认为葛洪最终完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浏览7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