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民间武术对道教养生文化的受容

正如我们在第一节所论及的那样,在东汉末年时期的太平道及五斗米道 的布道活动中,养生方法多为“符水治疗”与“跪拜首过”等非医疗性手 法,虽然其效果已被《典略》所质疑,但其广泛的大众参与却是事实也是一 大特点,这表明身体的改善在庶民层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愿望。而在此 之前其实早已出现了颇为著名的养生术,如“金丹术”就早在秦始皇及汉武 帝时期已多有所见,然而,因其需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绝非一般人 所能企及,因而仅限于帝王或少数王公贵族之间。三国时代,导引、调息、 辟谷与房中术等养生法方兴未艾,但却又像走马灯一样轮换流行,颇为混乱。

那么,这以后,养生思想及方法会如何发展呢?养生的发展方向,对在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中已经产生了接点的武术与养生之间的关系,又将产生如 何的影响呢?

一、道教发展过酲中五大养生的形成

虽然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起义活动都遭到了完全的镇压,但原始道教向道教的继续发展却并未因此而停滞。道教的形成以及道教养生思想养生方法 的发展,经由晋代的葛洪(公元283—363)、北魏的寇谦之(公元365— 448)、陆修静(公元406477)、南朝的陶弘景(公元456—536)等人的努 力,完成了从理论的整理与体系化,到宗教的组织体系化的演化,并最终形 成了道教。关于上述在道教发展与形成史上极为重要的基石性人物及其著作, 已为诸多先行研究所论证阐明。虽然如此,由于这些人物及其思想的发展变 化过程对于本研究的阐述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因而,我们有必要借助先行 研究的成果概略性地对上述人物及其著述进行概述,并借以凸显出其发展变 化之特点。

(一)4世纪前期的葛洪及《抱朴子》

葛洪(公元283—363)被认为是道教神仙思想的集大成者。洼德忠指 出,公元四世纪初期,西晋末期,葛洪完成了《抱朴子》,这是之前所有时期 神仙思想的集大成13。福井康顺也认为,初期的神仙思想的集大成是葛洪把 道教最初的宗教学问进行了体系化的《抱朴子》,它完成于东晋的建武元年 (公元317)〔2〕。《抱朴子》最具特征的是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是以成 仙为最高目的的古代养生思想。关于这一点洼徳忠认为,《抱朴子》是葛洪把 黄老•道家•纬书等思想和神仙思想以“不死”为中心相关联,论证神仙实 际存在的学问。

然而,《抱朴子》其实是由“内篇”和“外篇”构成,内容不仅仅限于 养生思想,而且还是包括了从个人养生到国家政治的一部著作。这样的典籍, 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道教著述呢?牟钟鉴等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牟钟 鉴、张践等学者认为葛洪最终完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对道教“长生久视”理论的系统论证。

  2. 长生修炼方法的总结。这种方法就是追求长生不老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这与前述洼德忠及福井等人所指“神仙思想的集大成”观点有共通之处。长 生不老的方法主要有“积善立功”“草木药饵”“屈伸导引”“宝精行气”以 及“金丹大药”等。其中,“积善”的思想与太平道及五斗米道的“自省” 应该有一脉相通之处。

  3. 玄道合一的宗教哲学的整理。直到葛洪之前,其实原始道教团体与道 家哲学的因缘关系并不深,葛洪对这种宗教哲学的整理是道家学说与魏晋玄 学成了后来道教哲学的源头。

  4. 葛洪对社会政治理论的整理。主要表现在:“君道臣节”,即君臣间的 位置关系;“刑德并举、以刑辅德”,即刑罚与德治相共,以德治为中心,刑 罚辅佐德治的政治手法;“审举任贤”,即根据才德选拔人才,等等政治理论 方面。

  5. 综上所述,正如葛洪所提倡的“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治国”〔|〕那 样,《抱朴子》是以“治身”即养生方法,和“治国”即政治的手法来达到 “道”的最高目的的。

    葛洪的道教思想中之所以带有政治色彩,这大概与其曾官至将兵都尉的 官职经历有关,官方的任职经历使其深知官方的认可对思想与组织化发展的 重要性。或者说,官方认可是一种发展道教思想的护身符,由于有“君道臣 节”等政治伦理纲常内容的辅佐,使得葛洪的神仙思想不会像先前的太平道、 五斗米道一样因为欲取天子而代之(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而最终沦为被视做 “妖道”。无论是从上述葛洪在对道教思想的整理中、还是从后世对葛洪的贡 献的评价都可以看出,葛洪对于道教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神仙思想的集大成, 以及对早期道教养生方法的整理。

    (二)5世纪前期寇谦之对天师道的整理

    在葛洪对神仙思想、养生思想的理论集大成式地进行整理之后,寇谦之 (公元365—448)开始着力于对原始道教团体的组织体系进行整理。如果对 他的功绩以一言概之的话,即是他对北魏时代的天师道即前述论及的东汉末

    期的五斗米道的整理。牟钟鉴等对寇谦之的主要贡献总结为以下三点。

    1. 改造早期道教的民间性质,使其成为可以被统治者接受的宗教组织。 主要内容有,废除三张伪法、租米钱租,及男女合气之术,废除初期五斗米 道的政教合一体制改造为单纯的宗教组织等。

    2. 整顿道教组织,调处宗教与政治关系。寇谦之从对之前的叛乱活动的 反思出发,将分散于民间、不同系统的天师道集中统辖起来,使其变成为北 魏政权服务的再生意义上的宗教组织。

    3. 重建道教的教仪戒律,规范教徒行为。其中也包含了“不杀生”“不 邪淫”“不饮酒”等类似于儒家教义及佛教戒律的要求。


    寇谦之主要着力于对道教组织的整理与改造,在注重仪式及戒律等宗教 教义之外,也践行着养生实践。其养生思想与方法主要包括了 “服气(调 息“导引”“服饵”以及“金丹”等。然而,关于寇谦之在养生方面所做 贡献,牟钟鉴等认为并未超越“抱朴子”的水准。

    葛洪在神仙思想(养生思想)及宗教哲学等理论层面做出了整理与贡献, 而寇谦之则在道教的组织构造的层面做出了整理与贡献。原始宗教性质的民 间团体,由于其思想的成熟和组织构造的健全化,开始朝着宗教团体的方向 发展迈进。寇谦之对北魏时期天师道的组织结构的改造,被认为是道教开始 以一个比较健全的宗教组织的形象出现于世间的重要象征性事件。关于此, 洼德忠认为,葛洪的《抱朴子》,处于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等道教性质的宗教团 体(即原始宗教团体,作者注),和确立之后的道教教团之间的位置,起到了 从原始道教团体发展到道教教团的桥梁作用〖〕。由此而言,可以说葛洪对神 仙思想等理论的整理,是道教成立过程中必须的理论准备,而寇谦之则做到 了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切实可行的组织化改造,从实践层面促使了道教的成立。

浏览7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