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养生思想

起源于老庄思想的养生,原本只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想方法,而并非是 指一种实践层面的技术方法。老庄之后,在方士们的思想方法中,出现了一 种以金丹术(以丹砂和硫磺等矿物质材料为重要原料施以炼金术式的炼制方 法制作而成,服食以求长生不老)寻求长生不老的风潮。然而,由于此等金 丹的炼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而能够服食金丹的对象,自然 也就只能局限于像秦始皇或汉武帝以及一些王侯将相等少数社会上层人物之 中了,因而金丹术虽然著名但一直并未能形成社会大众化的普遍性局面。中 国历史上养生思想与方法第一次大面积地流行与普及于大众的契机,正是随 前述太平道及五斗米道等原始道教团体的出现而形成的。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几乎同时勃兴,同时参与武装起义活动,而且由于首 领皆为张姓,因此二者极易混同。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最终太平道的教法教义逐渐被融入五斗米道之中,但为了阐明这两个原始道教团体的养生 思想,我们分而论之。

1.太平道的养生法

据李养迫1 ]及洼德忠[2〕等道教文化学者考证,太平道的教法源自东汉顺 帝(126—丨44)期间,是以由山东出身的干吉(或曰于吉)所悟《太平清领 书》为基础发展而来。根据《后汉书•襄楷传》的记述,《太平清领书》是 由阴阳五行说以及谶纬学为基础的进行理论展开的一种社会变革学说,其中 也包括了子孙繁衍的“兴国广嗣”术(意思为多子多孙之术),即一种房 中术。

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広嗣之术,其 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胤不兴……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 阳为家,而多巫觋杂语。[3〕

文中记载了干吉这个人把这本充满阴阳五行、巫祝预言的道书,通过弟 子宫祟进献汉顺帝,但似乎并未受到重视之事。,《太平清领书》是除《老子》 《庄子》以外,记载了道教的教法仪式的道教经典中最古老的一部典籍。道教 学者认为,一般而言,后世的张角(公元? 一184)就是以这部《太平清领 书》为基本教义,加人“黄老之道”,在黄巾军起义前后募集教众并严格组织 化,最终创立了太平遵4】。关于太平道的创立,《后汉书•皇甫嵩》中有以 下一段概略性记载: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 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讹惑,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接郡国,自青徐幽冀荊杨兖予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 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师。

根据记录,张角自称为大贤良师,信奉黄老之道,募集弟子组为教徒教 众,仿佛就是教祖的存在。太平道把人们所犯罪过视为人间诸病痛疾苦的原 因,宣称治疗此等疾病需要忏悔告白,并用有神灵力量的符水或咒语加以治 疗。因而,在这里“跪拜首过,符水咒说”就是用以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 符水与咒语治疗法作为教法的重要内容取得了良好的布教效果,老百姓纷纷 信仰太平道,短短十余年间,就发展成为有数十万信徒的教团。影响范围包 括了华北地区的青州徐州等八州,好一派“连接郡国”景象,仿佛是无人不 信的样子。

虽然《太平清领书》曾数度进献顺帝,然而都未受到重视。但是,由此 而流人民间的教义,却在短短十余年间,取得了席卷八州,信者数十万的成 功。其最大原因应该就在于上述用以治疗疾病的“跪拜首过、符水咒说”的 教义,广为大众所接受之故。这种治疗方法,被民众认为是一种改变或改善 身体健康状况的方法,也属于一种养生的方法。那么,这种神秘的方法究竟 是如何治疗疾病,如何发挥养生作用的呢?

“跪拜首过”中的所谓“跪拜”,是跪地后额面触及地面叩头的伏拜,原 本是古代中国乃至现代最为严肃的礼法之一。所谓“首过”,就是把自己所犯 过失错误进行自首自白。就是说是一种对自己所犯过失错误进行告白反省的 内省行为,由此而减轻心里的愧疚之感,进而起到去除疾病,获得身体健康 的效果,类似于一种心理、精神疗法。把人们犯病的原因,视作不仅源自肉 体层面,也与精神作用相关,这是太平道教法的一大特色。为了治病,首先 需要对自己犯下的罪恶进行彻底悔悟,毫无掩饰地告白、悔过自新。这种通 过精神心理上的告白忏悔而治疗疾病的“跪拜首过”方法,在此前的道家思 想或方士们的养生术中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并不是源自张角所信的“黄老之道”之中,而是太平道独自的发源。

那么“符水咒说”又是如何呢?所谓“符水咒说”的意思是指把某种具 有神秘力量的文字写于纸片,烧成灰烬后就水喝下,或者直接以手指做笔画 写入水中供人喝下,以达到目的的咒术方法。这种方法在太平道中的治病之 术,即为《典略》中所记“为符祝,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的治疗 方法。“符”与“咒”具有基本相似的含义。道教文化研究家葛兆光指出, 如果说“祝咒”是一种把获得了神力的“暗号”,用约定的“言语”,以口头 的形式进行使用的方术方法的话,那么“符篆”则是一种把神力“符号” 化,以一定的“文字”(或者图形)的形式画写于某些特定的物品(如纸、 绢、木、石、水等)之上、然后进行运用的方术方坦因而,前述“符 水”则是,把这些写有“咒语”的符箓与水一起饮用的咒术方法。

关于“符箓”,即使在现代中国也还多有存在。例如在作者出生地重庆、 四川一带,时至今日,还可以经常见到人们为了退治妖魔,请来道士做法后 贴于门槛处的“符箓”纸片。而且,作者自身也曾在二十多年前,在向民间 师傅学习武术之时,曾先后两次喝过“符水”。一次是为对师傅所传武术秘诀 绝不外传泄露而发誓之后写上咒语的“符水”,一次是师傅写人不传之谜的武 功秘诀的神符。当时的状况就是,师傅把据说是真传的神力以咒文的形式用 丹砂2 ]写于一张约4 x 8厘米大小的草纸片上,燃烧后化人水中,跪着接受并 喝下,以此完成了一次神秘的武术传授过程。作为文化工作者,作者本人认 为:如此的“符水”传授意义当然不在技术,其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形式、仪 式的方式对保守秘密、尊敬师道等精神层面的价值进行了确认和铭刻。传授 武术真意的“符水”与太平道治疗疾病的“符水",虽说目的不同,但在仪 式作法上应该没有质的差别。

综上所述,太平道的养生方法就是把这种促进精神内省的咒文以饮用符 水的形式来进行身心治疗的方法,属于一种治疗术,与医术性质相近的方法。

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太平道者,师执九 节杖,为符祝,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 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

文中意思是说,光和(公元178—184)年间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共存,张 角的太平道在河北、山东一带活动,而张修的五斗米道则在四川、陝西等中 西部一带布道。所谓太平道,就是道师手执象征权威神力的九节杖,以“符 水呪说”和“跪拜首过”的做法进行布道和治疗。在饮“符水”治疗的人 中,有的因病状尚浅而治愈,就被称为此人信太平道;而对那些饮用了“符 水”却未能治愈的人们,则称其原因为是由于此人不信太平道之故。

这种促使人们进行心理精神层面反省的“跪拜首过”和那种以“符水” 治疗疾病的巫术即“符水咒说”的方法,不仅是太平道成功地募集到大量信 者的最大原因之一,也是一种治疗信者疾病,使其身体状况有所改变或改善 的养生之道。在这一点上,基本上与同时期的五斗米道相类似。接下来,我 们具体考察五斗米道养生法的状况

2.五斗米道的养生法

五斗米道是一支比太平道的兴起稍晚的民间宗教势力。太平道的黄巾军 起义起于中平元年(公元184) —月,而同年七月,与此相呼应地,汉中张 修带领他的五斗米道宣布起义。五斗米道又称“米道”或“鬼道”,原因在 于人们人道之时必须缴五斗米才能获得人道资格,因得此名。《典略》中有 记:“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 道”。《后汉书•孝灵帝纪》中也有如下记录:

中平元年 秋七月,巴郡妖巫张修反,汪:刘艾纪曰:时巴郡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米五斗,号曰五斗米师。

根据这条记录可知,张修的五斗米道比张角的太平道稍晚,而且其名称 正是因为其为入道信者治疗疾病并收缴五斗米作为酬谢之故。

其实,本来张修等自称是受天神之传授因而自封为“天师”的,所布之 教为“天师道”。因而,所谓五斗米道,其实是世人对其向信者收缴五斗米作 为酬谢的揶揄和嘲笑。不过,与其本名“天师道”相比,俗称“五斗米道” 更为形象,反而成为宣教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其布道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恐怕是张修等头领以及那些嘲笑者原本没有想到的一个意外。五斗米道的 名称原来如此,时至今日也能够让我们仅仅通过名称,就能对其布道活动状 况有些直观了解。那么,关于五斗米道的起源究竟如何,与养生又有何关 联呢?

关于五斗米道,虽然传统的说法是张陵才是其创始者,但道教文化研究 者金正耀指出,实际上,张修也是初期的指导者之^2〕。之所以出现这样的 差异,原因在于五斗米道实际上是经历了张陵(公元? 一156)、张衡(公 元? 一179)和张鲁(公元? 一216),祖孙三代的努力才完全形成之故,其中 特别是张鲁最终使五斗米道完成了严密组织化3〕,使之成为了一个严格意义 上的原始宗教团体。而这个张鲁实际上是杀张修(公元? 一200)后夺权,掌 握并改造五斗米道的。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以金正耀的观点看待五斗米道 的创立比较合理。张鲁夺权并从组织上改造五斗米道后,其势力更加扩大, 最终完全掌握了汉中一代,形成与中原的中央指导者分庭抗礼的势力,从时 间上来说,是经历了前后三十余年的长期存在3由于当时东汉王朝自身本已 风雨飘摇,摇摇欲坠,所以并没有力量镇压山高路远的这股汉中民间势力。 关于此,我们还将在下一节中论及。

那么,关于五斗米道的养生思想及方法到底如何呢?由于以上人物皆是 五斗米道的中心人物,因而我们只需考察这些人物的活动,就有可能寻得他 们的养生思想及实践方法。首先,关于张陵,《魏书•释老志》中有如下 记录:

张陵受道于鹤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 ……其书多有禁密,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至于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 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

根据这个记录可知,张陵在一个叫鹄鸣山的地方被授以《天宫章本》的 秘籍,其内容非常丰富,张陵以此授徒,扩大了影响。文中提到《天宫章本》 中有许多“禁密”,非正传弟子绝不外传,关于这一点,也有可能是其吸引众 人拜其为师的手法之一。文中所谓“化金销玉”,可以推测其原本是一种中国 古传的炼丹术,而“行符敕水”,则是与前述太平道的“符水咒说”相似。 如此“万等千条”的“奇方妙术”,究竟是些可以起到什么样作用的东西呢? 文末给出了答案,与前述《魏书•释老志》中所提“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 灾灭祸”一样,是可以消除疾患、飞升成仙的养生极意。所谓“羽化飞天”, 是指羽化后飞上天成为仙人之意,而“消灾灭祸”则是指治疗疾病,免除灾 祸的意思。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见五斗米道的重要活动和目的就是追求健 康,追求养生,达到“飞升成仙”长生不老之境地。

五斗米道也以符箓为手段获取民众为信者,在这一点上与太平道极为相 似,关于此,《后汉书》中有如下记录:

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 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五斗米,故谓之米贼,陵传衡,衡传于鲁,

以上记录明示了张陵、张衡和张鲁祖孙三代在五斗米道形成中的传承系 谱。同时还明确指出了其募集信者的手段为“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并收取 五斗米作为酬谢的状况。

不仅使用符水,五斗米道同时还使用心理精神层面的内省法作为治疗疾 病的手段与方法。后世的道教理论家陆修静在其《道门科略》中,关于五斗 米道的治疗方法,有如下记录:

若疾病之人,不胜汤药针灸,惟服符饮水,及首生年以来所犯罪过,罪 应死者皆为原救,积疾困病,莫不生全D〔l〕

在这个记录中,五斗米道的“符水”的治疗功效甚至远比传统医学的 “汤药针灸”更为有效。并且,如果病人把有生以来所犯罪过自白的话,即使 是久病不愈的“积疾困病”也能做到“莫不生全”地治愈。

咒术的“符水治疗”与精神反省的“跪拜首过”,作为一种古代养生术 可能在现代人的眼里或认识中已并不多见,然而,特别是在东汉末年前后, 这种养生的思想方法却是主流。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也常见于晋代的养生 大家葛洪的《抱朴子》中。在《抱朴子•神仙传•张道陵》中有一段对五斗 米道始祖张道陵(即前述张陵)的记载,文中记道:

陵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得正一盟威之道,能治病,百姓风之为师

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

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 复犯之,当以身死为约。

同样,在养生大师葛洪的记载中,当时五斗米道所谓的养生法除了精神 性的反省之外,还需要有更为积极的社会献身精神,其方法是修复道路。而

且这种献身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如果不参与修复,则会被“皆 使疾病”。可见那种咒术,除了能使人解除病痛之外,甚至还能使人生病,可 谓是一种能够掌握别人生死的神秘方法。从五斗米道要求教众具有献身精神 这一点来说,五斗米道具有了比太平道更为积极先进的教义。与太平道一样, 五斗米道也是因为其“天师”具有“能治病”的神奇功能,因而能让百姓 “风闻而至”。然而,与太平道不同的是,五斗米道还要求教众与“神明共盟 约”,且许以“生死为约”的誓言。从这一点来说,比起只为治疗疾病而自省 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教义更有约束力。

虽然太平道与五斗米道都以“符水”和“自省”为治疗、养生的手段进 行布教活动,但到底这样的方法有无效果呢?如果没有效果,这样的原始道 教团体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使其教众有如此数目巨大的发展的呢?关于其治 疗养生效果,上述的《典略》中已经有所质疑。《典略》中有如下记录:

修为五斗米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 人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 请祷……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 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

由上述文献可知,太平道与五斗米道为了使信者更好地反省,都准备了 “静室”。而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相比,其组织方式和教法的具体操作更加清晰 明白。例如,“奸令” “祭酒”或“鬼吏”等成员的构成以及如何为病者请祷 等教法的操作都比较清晰。然而,这些被两教派描绘得神乎其技的治疗手段, 在《典略》中都被断言为“无益"。至于为何“无益”却能使大众聚集且成 为信者的问题,《典略》毫不客气地指出,那是因为“小人昏庸”,即是说那 是因为那些平民混沌无知之故。

关于“符水”与“自省”治疗效果的评价以及对于信者云集之创教成果 的评价,在教团一侧而言:前述之“凡治愈之人皆是因为信道,而现在信者

云集多达数十万人,所以我们的方法是有效的”,俨然是一个难以质疑的三段 论式论断;而在《典略》中而言,其治疗结果和教众云集的成果,只不过是 “小人昏愚”而已。论及此,人们可能会问:这些方法到底有没有效,它们之 有无效果,与武术与养生的关系又有何关联?

需要提醒的是,在这里效果如何、是否科学等都不应该成为问题,就像 我们可以质疑金丹术甚至否定它的长生不死梦想,但却不得不承认它仍然是 古代养生方法之-的道理一样。我们的焦点应该是,不是考察其养生效果, 而是应该特别注意:使这些民众趋之若鹜的,究竟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的 行动背后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目的?

这是我们在下一论述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浏览2,1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