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巾军与太平道及五斗米道的士兵构成分析
为治疗疾病而进入太平道或五斗米道的人们,即后来的教众,究竟是一 个怎样的群体呢?关于这些教众的状况,《后汉书》及《资治通鉴》中有所 记录。首先,《后汉书•皇甫嵩传》中,有如下记载:
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 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讹惑,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接
郡国。m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是最初为治疗病痛而投奔太平道的,换种说法则 是,这些教徒原本都是身体比较病弱之辈,是以治病获得健康为目的的。这 个特点对于我们理解武术与养生取得相容的接点非常重要。关于当时教众的 这一特点,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亦有映照:
八州之人,莫不毕应,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死者 亦以万数,郡县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1〕
从数万人病死于投奔太平道的途中这一点也可看出,这些后来的教众基 本都是一些身体羸弱而急盼治病强体的穷苦庶民,他们的目的非常明显,就 是为着身体的改善。并且,他们为着这一目的付出了“弃卖财产”甚至失去 生命的巨大代价,这也显示出了他们为获得身体健康所做出的努力和决心, 这是他们原初的最大需求。
太平道如此,那么与此道相近的五斗米道的状况又是如何呢?《后汉书》 中,如此记录道:
时巴郡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米五斗,号曰五斗米师。[2〕
显然,与太平道一样,五斗米道的教众也是为了治疗疾病而汇集到一起 的,也是一群渴望免却疾苦、获得身体健康的底层庶民。从教团名字的因由 来说,之所以被称作五斗米道,这也是因为有教众病弱无力支付五斗米以上 的治疗费用之故。
因而,虽然说太平道、五斗米道在武装起义中都具备了与政府军展开攻 防甚至取得一些战斗胜利,然而,以上文献向我们显示的状况是,大多数教 众都身体病弱,原本是为着治疗疾病获取健康、并非是为着推翻统治阶层而 投奔上述两个原始道教团体的。在这里,当然人们有理由怀疑,为什么带着 反叛目的的教团首领,会组织一帮病弱之辈?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从选用壮 士开始组织呢?这个问题应当与中国古代社会对民间武力的严格管制有关。 正如我们之前所论述的那样,自秦以来,民间武力所面临的状况基本都是豪 杰被捕杀、武器被收缴、连教习徒手武术都会被“师与弟子、并杖七十七”的严刑处罚,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召集壮士毫无疑问是自投罗网之举, 会早早地招来杀身之祸。因而,在这种情形下,原本就信奉黄老、具备一定 养生医疗色彩的原始道教,以治疗疾病招募教众就是必须且必然的唯一选择 了。教众所具备的“病弱”形象,正是为掩盖其政治目的而需要强调的结果。 从史料分析中也不难看出教众多为底层百姓,而由于在东汉末年,原本就存 在王朝政府腐败、苛捐杂税过重且连遇天灾等原因,底层民众因此而饱受疾 苦,教团选择以治疗疾病、解除民众疾苦为发展教众的突破口,不仅是掩盖 政治目的的需要,更是因为在社会底层中存在这种强烈的愿望与需求。可以 说,在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起义这一环节上,教团首领 是刻意以召集病弱人群来达到其“创教”目的的,在掩饰政治目的的同时有 效地发展了教众人数,极大地扩大了教团影响。如此,这些原本身体羸弱的 普通民众,为着改善身体状况而加人教团,虽然他们最后在教团中被“教化” 为手持兵器、运用武术去夺取政权的兵卒,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杀人的技 术与获取健康的方法被这一广大教众团体所共有,因而我们推断二者间有了 一次广泛接触、兼容的接点,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当然,对于武术与养生的接点出现的推断,人们也许会自然地问道:“太 平道、五斗米道皆是以治疗疾病为口号进行宣传和实际教化的,那么,这如 何可以说是与养生相关联了呢”?诚然,治病不同于养生,但从前述人们的目 的来看,他们变卖家产、不惜病死于中途也要投奔原始道教教团的行动中有 着一种希望“活下来” “活的更久” “健康地活着”的强烈愿望(事实上也正 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强烈愿望,才使得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教团大发展成为了 现实),从这一目的因来说,治病与养生,二者并无根本差别。并且,《魏书 •释老志》中的五斗米道的创始者张陵,其所用“奇方妙术”是“上可飞升 成仙,次之可以消灾减祸”〔|〕,或者是在《抱朴子》中被称为所谓“上药安 神延命、飞升成仙,下药除病”〔2〕的思想和方法,众所周知,这些原本就是 道教养生文化中一直所注重的思想方法。这些“羽化飞天”或“为天神”的
神仙思想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虽然高低层次不同,但都是共存于古代养生思 想中的核心思想与方法。因此说.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治疗疾病”与教众 希望身体健康的愿望正是古代养生思想与方法的具体体现。因而,在这些原 始道教团体的教化与军事斗争的过程中,教众的疗病愿望与武术受训的共存, 实际上就是武术与养生产生共存的基础3这两个教团,都是使武术与养生并 行的原始道教团体。
虽然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军事斗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后来,正如 前述曹操对反抗与归顺的道教教众的不同处置对待一样,统治阶层一方面对 杀伐的武术采取严格压制的态度,而另一方面却对养生采取了怀柔甚至是鼓 励的政策。王朝政府的这种分化治理原则与方法,对从起义失败中得以留存 性命的教众的选择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选择武力对抗即是死,选择养生归 顺则可活。也通过他们,王朝政府的政策对武术与养生的变迁持续地产生着 影响。
既然因起义活动使武术与养生产生接点,因起义活动失败而使得武术与 养生被分化处置已成为既明之事实,那么接下来,我们应当分析:“叛乱”结 朿后,武术是如何受到规制,养生是如何受到怀柔,对二者究竟又会产生如 何的影响?
浏览1,4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