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持续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竞技运动的特点及训练的基本目的,持续训练法可分三种基本类型,即短时持 续训练法、中时持续训练法和长时持续训练法。其中,短时持续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持续练习的负荷时间约为10分钟左右;平均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心率指标为165次 左右;间歇时间充分,但练习组数不多。此方法是持续训练法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此方法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无氧与有氧混合供能的能力,提高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强度。中时持续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持续练习的负荷时间稍长,通常在 10-30分钟之间;平均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心率指标为160次左右。此方法练习的主要目的是重点发展摔跤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的工作能力。长时持续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持续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通常在30分钟以上;负荷强度较低,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心率指标为150次左右。此方法的练习目的是重点发展摔跤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的能力,使摔跤运动员能够稳定地发展有氧代谢工作状态的适应能力。

(二)持续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1. 短时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短时持续训练法在摔跤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价值十分显著。具体地讲,采用此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可以通过提高摔跤运动员有氧工作强度,为提高运动员无氧代谢以及无氧与有氧混合供能下的工作能力奠定基础,为提高运动员的抗练能力创造条件。从理论上讲,只要符合短时持续训练法的应用特点,即“一次持续负荷时间约为10分钟,平均负荷强度控制在心率为165次/分”的练习,均可视为短时持续训练法的练习。实践 中,短时持续训练法的练习可以进行若干组的运用。显然,短时持续训练法的练习手 段,既不像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那样十分强调反复多组练习的运用,也不像中时持续训练法和长时持续训练法那样只强调一组练习的安排。短时持续训练法练习手段的安排,除了要求负荷时间和负荷强度必须满足此法的特点外,练习的组数可以安排2~3 组,组间的间歇时间也比较充分。实践中,短时持续训练法的手段很多,例如3000米跑、10分钟一对一对抗练习、10分钟一对三对抗练习等都是此法的手段。

  1. 中时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中时持续训练法在摔跤运动项目中应用具有一定意义。通常,中时持续训练法主要应用于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中一般耐力素质的发展。采用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摔跤运动员有氧代激水平,为提高运动员无氧代谢以及无氧与有氧混合代谢水平奠定基础。实践中,中时持续训练法具有两种典型的练习形式,即匀速持续训练和变速持续训练形式。其中,匀速持续训练是一种典型的以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为己任的训练方法。它的应用特点是:运动强度相对较低,负荷强度变化较小,运动速度相对均匀,运动过程不中断,练习动作相对稳定,负荷强度一般在心率指标为每分钟160次左 右,人体能量消耗较小。变速持续训练是一种强制性的以发展有氧与无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为巳任的训练方法。它的应用特点是:运动强度相对较高,负荷强度变化较大,运动速度变化较多,运动过程不中断,练习动作相对变化,心率负荷强度一般在 150- 170次/分,人体能量消耗相对较大。摔跤运动员的12分钟跑、5000米跑等练习都是中时持续训练法的具体应用。

  1. 长时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长时持续训练法在摔跤运动项目中应用的意义不能忽视。通常,长时持续训练法主要应用于摔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具体地讲,主要应用于调整期后体能恢复的训练、控制体重的训练、冲酸训练后的清除乳酸训练,以及发展一般耐力素质的训练。由此可见,长时持续训练法的作用十分重要。长时持续训练法在摔跤运动中应用特点是:一次持续负荷的练习时间通常30分钟以上,负荷强度平均心率150次/分左右。实践中,长时持续训练法具有三种典型练习形式,即匀速持续训练、变速持续训练和法特莱克训练形式。其中,长时持续训练法中的匀速持续训练、变速持续训练形式与中时持续训练法的主要不同之处是:负荷强度相对更低,负荷时间相对更长,训练场所变更较多。至于 法特莱克训练形式,是一种以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为主、适当发展有氧与无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为己任的耐力训练方法。其应用特点是:训练环境并不稳定,运动路线并不明确;负荷时间较长,运动速度的快、慢变化不具有明显的节奏性,但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运动过程始终不断,负荷强度呈现高、低交错,心率指标为140 - 160次/分上下波动,心理感受相对轻松。如果是以降体重为目的训练,则可以穿上降重服进行跑的练习,负荷强度控制在150次/分左右即可。总之,应用长时持续训练法于摔跤运动训练中,应着眼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清除体内乳酸、控制体重和发展一般耐力的目的。

(三)持续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1. 选择合理的方法类型


持续训练法的三种类型对于发展能量代谢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一般认为,短时持 续训练法对于提高无氧与有氧混合代谢的工作强度具有积极作用,中时持续训练法对于提高有氧与无氧代谢的混合供能能力具有积极作用,长时持续训练法对于提高有氧代谢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采用持续训练法时,根据摔跤运动员的需要,科学地选择适当的持续训练方法及其手段进行训练,是取得训练效益的前提条件。

  1. 采用适宜的方法配置


持续训练法的三种类型对于发展摔跤运动项目的竞技能力具有不同的作用。如果出 于提高摔跤运动员抗练能力的考虑,可以采用短时持续训练法;如果出于发展有氧与无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的考虑,可以采用中时持续训练法;如果出于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清除体内乳酸、控制体重和发展一般耐力的目的,可以采用长时持续训练法。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对于摔跤运动来讲,过多地采用持续训练法及其手段进行训练将会起到消极作用。持续训练法及其手段通常作为其他训练方法的辅助法进行配置,可一定程度地起到提高训练效益的积极作用。

  1. 制定严密的实施方案


持续训练法的应用过程相对时间较长,加之摔跤运动技术种类较多、参与练习的队员较多、人为中止练习的现象较多,因此,组织难度较大,运用不好,则会失去持续训练法的功能。因此,摔跤教练员应在训练之前,认真制定严密的实施方案,以确保每名摔跤运动员都能够有序地、持续地进行技能、体能的训练。

  1. 掌握辩证的负荷关系


掌握辩证的负荷关系是实现持续训练法目的的关键所在。通常,负荷时间较长,负荷强度相对就低;负荷时间较短,负荷强度相对就高。但是,由于持续训练法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耐力素质,因此,了解和掌握摔跤运动员最大有氧代谢能力下的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无氧代谢能力下的无氧工作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关键。惟有如此,才能在总体上提高摔跤运动员的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1. 实施必要的营养补充


通常,持续训练法的应用往往会造成摔跤运动员体能消耗过大,甚至会使机体丧失部分微量元素,进而影响下面的训练质量。因此,采用持续训练法进行训练完毕之后, 应及时进行必要的营养补充,以确保机体尽快恢复,并为第二天的训练作好机能准备。

四、变换初依伐的慕布原覆与惠用

(一)变换训练法的基本原理

  1. 变换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及功能


这是一种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实施变换,以提高摔跤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积极性、趣味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变换训练法是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 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战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灵活性的一般特性而提出的。变换训练法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为: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摔跤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使之具有能够迅速进入比赛状态的应激能力,以及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刺激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摔跤运动员多种运动素质、运动技术、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实际比赛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各类技术以及实际应用的灵活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形式,可使摔跤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形式的作用下,高质量、高数 量、高效率地完成某一训练内容和任务。

浏览7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