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河北武术文化的历史成因时,我们无法回避河北地域内所特有的宏大 开阔的京津气象以及康乾盛世曾经的历史辉煌。对于河北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 及其整体特征的形成,宏大开阔的京津气象与康乾盛的世无比辉煌,应该说,起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宏大开阔的京津气象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有三千多年 的建城史和一千多年的建都史,尤其是五十多万年以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是人类起源和发展史上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点之一。北京历史之悠久,文 化内涵之丰富,不仅是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综观北京历史演 变的进程,北京可以说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步,有着历史悠久、脉络清 晰、绵延连贯、地位不断提升的鲜明的自身地方特征。进入阶级社会后,北京大体 上是沿着诸侯领地中心、北方重要城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轨迹发展的。这里 曾经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的统治中心,筑黄金台励精图治的燕昭王、慷慨悲 歌刺秦王的荆轲等都曾以北京为居所;秦汉到五代,北京成为北方重镇,长城内外 各族中华儿女以这里为中心,时而金戈铁马,时而百年和局,演绎出一幅绚丽多彩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杜荣泉等:《中国文化通志•地域文化专典•燕赵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的民族融合发展历史长卷;辽、金、元、明、清,北京五为帝都,时间长达近千年,这 近千年时期的北京历史,已不仅仅是北京的地方史,更是中国史、世界史中不可或 缺的分外精彩的一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北京作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更是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崭新形象在日新月异地发 展、前进。截至2004年10月,在中国已经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 录的30个景点中,北京就拥有6个,一个地方就占有了全国的五分之一。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说,北京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最集中而典型的体现。 远自唐代起,北京就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诸多民族的不同成员在这里共同生活,岁 月消除了隔阂,消弭了差异,将他们渐渐融合,使大家难分你我,来自中华民族不 同民族间的这些成员,共同造就了这座城池集前代大成的历史风流。“唐以后,历 经宋、辽、金、元、明、清诸代,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定居以北 京为中心的幽燕之地,在语言、风俗以及其他很多方面发生了极多极大的影响,这 些少数民族实为北京文化创造者中的主力。”®北方游牧民族的刚健气质、开放文 化以及积极的适应能力,也给北京注人了一种鲜活而奔放的生命活力。
“一千年中国看北京,一百年中国看天津”。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座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天津依河近海,地处水陆通津,距首 都北京又近,因此地位十分重要。作为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外交中心和推行洋 务运动的北方中枢,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有九个国家在这里设立 了租界,这在世界各国的城市中是不多见的。由于天津是中国北方最早和距首都 最近的开放城市,是中国汲取近代文明最理想的窗口,也是近代文明进人中国最 便捷的跳板,所以很快造就了天津引领中国近代文明的特殊地位,促使天津自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出现了一大批“中国之最”。进人20世纪初,清王 朝干脆把直隶省会迁到了天津,这时的天津在推行“新政”方面一马当先,中国最 早的警察制度,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国最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中国 最早的近代军事训练与建制(据不完全统计,类似的“中国之最”超过百个)……总 之,那时的天津几乎占尽了流行于中国的新风新尚,构成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 时代。®
京津气象与河北武术文化总体特征
宏大开阔的京津气象,对于解读河北武术文化特征的历史成因极具启示。
河北武术文化及其整体特征的历史形成,首先在于河北地域所拥有的北京气 象的宏大开阔。第一,北京的宏大开阔,首先在于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移民城市。 它融汇了南北文化,融汇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智慧和勇气,也融会了农耕文明和 游牧文明的精髓和真谛,无论你来自哪里,它都会把你熔化在它的深厚的底蕴里。
爱新觉罗瀛生:《老北京与满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罗澍伟:《引领近代文明:百年中国看天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丨〜2页。
天南海北,风尘仆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各种流派的武术名家们,一接触北京的这 种深厚的历史底蕴,马上会受到一种无形的历史气息的感染,自身也有可能潜移 默化地厚重起来,产生一种在其原来的家乡环境里所不能给予的体验。第二,北 京的宏大开阔,还在于它历经千年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地位所积累而成的无形的 “天子脚下”的优越感。政治是权力的资本,信息是资源的象征。活在京城,靠近 权力,掌握资源,当然就有了居高临下的资本和态势。对于一个武术家来说,不论 你是何种流派,不论你来自何方,只要你生活在北京这个皇城福地,便会不自觉地 感受到并拥有这种“天然”的优越感,在对于拳种以及武术的认识方面,也有可能 会产生某些有别于京城之外的其他相对落后地域的武术家的思想。第三,北京的 宏大开阔,更为体现在它是一个最值得拼搏的城市。对于武术的发展而言,在对 于武术发展起着最为重要作用的明清以降时期,与同时代的其他地方相比,曾经 属于河北地域并且与河北始终有着密切联系的北京无疑是一个发展机会相对更 多,成长空间相对更大的位置,而“一个机会最多,空间最大的城市,当然也是个最 值得拼搏的城市”,在北京拼搏,就有可能事半功倍。所以,这也正是北京能够吸 引和拥有众多不同拳种、不同流派的优秀武术家的最大优势所在,也可以说是成 就河北武术文化整体特征的重要基础和坚实保障。第四,北京的宏大开阔,也在 于它的文化正统感所培养出的“贵族精神”。“所谓‘贵族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尚 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其中,人格又最重要。所以,贵 族精神无关乎门第和血统,也无关乎身份和地位。但既然名之为‘贵族’,也就并 非轻易可以养成,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积累和熏陶。它多半是在优势的文化教 育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所以它不可能产生在农村,而基本上只会是城市文化、上层 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应物。北京是中国最大最高贵的城市,北京当然会有贵族精 神。事实上,正如雅致是上海的空气,贵族精神也可以说是北京的灵魂。正是由 于这种精神,北京才成为最大气的城市。北京从来就是一个敢于独立思考同时也 敢于发表这些思考的城市。北京的千年首都传统文化积淀,使得北京人自然地具 有‘正统感’。这种‘正统感’主要表现在自觉地扮演着中华文化传统传人的角色, 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严肃而认真地关注民族前途以及文明走向,努力 使传统中的积极因素薪火相传”。$对于河北武术文化而言,在其长期发展的历史 过程中,北京的文化正统感所培养出的贵族精神无疑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 是在都城里的这种文化正统感所体现的贵族精神的熏陶、感染和召唤下,从外地 而来的不同拳种流派的武术家们在北京开始了拳学创新的积极实践和伟大升华。 正是在北京,董海川的八卦掌开拓出名家辈出、弟子盈门的武术盛景;正是在北 京,杨禄禅的太极拳始创了拳传天下,福造八方的拳学辉煌;正是在北京,王芗斋
①赵东华:《北京的性格》,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创造性地提出了 “拳本无法”的大成拳学;正是在北京,孙禄堂历史性地升华出“三 拳合一”的孙氏太极;也正是在北京,郭云深与杨禄禅、董海川的惊心动魄的技艺 切蹉和惺惺相惜的大家情怀才最终升华到太极、形意、八卦四海一家的和谐胜境。
河北武术文化及其整体特征的历史形成,同样也归因于河北地域内天津所具 有的吞吐四方的宏伟气魄。“天津能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千古变局中走在全国 前列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由海河、海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天津文化,源远流长, 底蕴丰厚,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显著特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也是一个 城市的灵魂和风骨” ®。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史上,天津曾经深深地打上了近代中国 由于落后而带来的屈辱的印记,但同样也记录着通过这块土地所反映出的一段近 代中国武术文化的尊严与辉煌。天津是义和团反抗外来侵略的前沿阵地,面对着 全副武装的强大侵略者,勇敢的河北人民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用中华武术和大 义凛然书写了一曲尚武爱国壮歌;天津是河北武术发展顶峰时期的历史见证者, 鼎盛时期的镖行正是从这里起步,威武的河北武士吃苦耐劳而又艺高胆大,有一 身武功和江湖热肠,造就了 “镖不喊沧”的河北武术;天津也是河北武术海纳百川、 勇于创新文化特征的积极实践者,张占魁集中形意、八卦精髓于一身,赵道新融汇 多家武术创出心会掌,霍元甲勇胜洋力士之威名从这里传遍了神州大地……通过 天津这个川流不息、吞吐四方的流通口岸,河北武术文化就像一条条航船,从这里 扬帆驶向四面八方——透过一幅幅天津所展示出来的近代河北武术发展画面,我 们似乎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隐约感觉出天津引领中国近代文明的特殊地位;反过 来,天津引领中国近代文明的特殊地位对于河北武术文化及其整体特征的历史形 成又同样清晰地作出了一个注解。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因为有阳光,有雨露,更有肥沃的土壤。宏大开阔的京 津气象,对于河北武术文化及其特征的历史成因作出了一种富含启示作用的重要解读。
三、康乾盛世与河北武术文化特征的形成
“康乾盛世,严格地说是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到嘉庆四年(1799),也就是 说从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这一个世纪又十几年的时间。它是清代268年历 史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这最后一个盛世已处于世界大 势发生了空前巨变的大背景下,因此具有比以往盛世更丰富的历史内涵。可以 说康乾盛世是打开清史研究大门的一把钥匙,也是观照中国今天和明天的一面 镜子。” ®清代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空前繁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武术发展开始 转轨的标志。读史可以明鉴,也许,“康乾盛世”这一把清史研究大门的钥匙,对
罗谢伟:《引领近代文明:百年中国看天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于我们解读河北武术文化乃至中国武术文化整体的历史演进,会同样具有启发 意义。
清代文化发展的“集大成”特点与中国武术文化发展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一共经历了 268年的时间,前后跨度处 在古代和近代两个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决定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别于 以往其他朝代的独特地位,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对于以往几千年中国古代的传 统文化集了大成。正如郭成康等著的《康乾盛世历史报告》所言:“清代对于中国 古代传统文化的高度发展,可以用‘集大成’三个字来概括。也就是说,它是一种 ‘集大成’式的发展。其‘集大成’性,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为清代文 化在内容上空前丰富,门类比较齐全,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同以往历朝历代相 比,总体说来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在境界上达到中国古代 文化最高水准的杰出成果。其次,还表现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对古代学术文化 进行全面清理和总结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不仅编纂了一些大型的综合性文化巨 著,带总结性的历史研究很是兴盛,而且以全面清理、贯通、考辨古代文献为突出 特色的乾嘉考据学也相当发达。” $无独有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 部分,中国武术文化在清代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集大成时期,中国武术在清代可 以说达到了历史发展的一个顶峰。
清代最为繁荣的文学形式,首推小说,这是中国小说史上的最高峰。以《红楼 梦》为代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镜花缘》等一批著名的 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最后辉煌,而其中的《红楼梦》更是鲜明地体现出集 传统文学、古典小说之大成的“融通”特色,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 上不朽巨著的崇高地位。中国武术在清代的昌盛发展则同样达到了历史的最高 峰,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为标志的内家武术以及八极拳等的纷纷出现和空 前活跃,一举奠定了清代武术在中国武术历史发展中的坚实地位,也使其成为历 代武术很难超越的典范。
清代的诗词作品数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个人诗集更是层出不穷,蔚为大观; 在诗歌理论方面,则出现了著名的“神韵说”、“性灵说”、“格调说”、“肌理说”等“四 说”。中国武术的拳种流派也大多数是在清代形成体系,或者基本成形,据中国武 术1983—1986年挖掘整理的相关材料,在清代武坛上“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 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逾百个;包括程真如《峨嵋枪法》、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在 内的大量的武术专著问世,其中包括的拳械图谱、口诀、技理、功法阐述等,使武术 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雍、乾时期的著名拳家苌乃周提出了以“中气论”为核心,强 调“内外合一”、“形气合一”的武术整体观理论;清初吴殳著《手臂录》,视兵械为手
①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280页。
臂的延长,强调身体与兵械应融为一体,完善了 “身械合一”的理论。①
再拿音乐和戏曲来看。在清代,宫庭音乐、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互相渗 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点。尤其是民间音乐极为繁荣,俗乐得到高度发展,成为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在戏剧方面,清代也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诞生了孔尚 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等杰作,今天的国剧京剧,也是在乾隆朝以后开 始形成。京剧可以说名副其实地体现了对于我国古代传统戏剧“集大成”的特点。 据《四国大百科全书》统计,我国古代至清末形成的剧种共有239种,清代竟然达 到202种之多,可见其戏曲繁荣程度之高。在这方面,清代武术的发展与此相类, 呈现出以“八旗”为主的军旅武艺和民间武术相互交错、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北 方游牧民族的尚武特点使得清军一直重视武艺训练,清代“禁教不禁拳”的政策同 时又使得民间武术踊跃发展,在实践中二者经常相互吸收和借鉴,共同促进了武 术的繁荣发展。各民间拳派的成名人物经常到军中授艺,这种现象在以北京为中 心的北方尤其盛行。京剧和武术同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这两种文化又 同时在清代孕育并于清代晚期形成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高潮,这种现象应该不仅仅 是单纯意义上的历史的巧合。在京剧的长期发展中,逐渐吸收和融合了武术的一 些内容,形成了具有行当齐全、武打精桿等特点在内的完整的表演体系,从而把中 国传统的戏剧艺术推进到下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来看,京剧和河北 武术文化这两种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粹又共同以北京为主要活动舞台的文化类 型,的确为河北地域增色不少。
绘画史家公认,清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四王” 和吴历、恽格等著名的以继承传统画法为主的清初六大家,此外,还有八大山人、 “扬州八怪”等众多重新意、不泥古的画派和画家,他们破除摹古之风,不拘一格, 勇于创新,拥有很强的自觉创新意识,为当时的中国艺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对后世的国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书法发展到清代已经是熟透了,不创新, 难以有出路,唐代以后,以“临帖”为主的“帖学”风气延续了近千年,这时终于被以 临碑为特征的“碑学”之风所取代,从而给书法艺术注人了活力。与清代书画的情 况相似,拳种流派繁多同样是清代武术鼎盛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从宏观而言, 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谭华主编的《体育史》94页转引的徐珂《清稗类 钞》记载,清代已经出现了六十多种拳路:拳术有少林拳、通臂拳、大红拳、小红拳 等二十几种;刀术则有大刀、单刀、少林双刀、连环刀等十几种;还有空手进刀,单 刀进枪、双拐进三节棍等对练技艺。武术套路日臻完备。具体到不同地域,就河 北武术而言,深县的形意拳,沧州的八极拳,永年的太极拳,静海的苗刀,天津的拦 手等各具特色而又争奇斗艳,正如在全国范围内河北武术之外还有河南的少林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5〜310页。
拳,湖北的武当拳,广东的咏春拳等名闻遐迩的拳种流派。与同时代书画发展中 鲜明的创新特点相对应,空前的拳学创新现象,也是清代武术鼎盛发展的另一个 显著标志。清代武术丨、1派林立,拳种纷涌,出现了以传统哲学名词命名,并以哲理 阐发拳理的拳术和拳派。晚清时期,以太极学说立论的太极拳,以八卦学说立论 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立论的形意拳,相继崛起,轰动武坛。武技与气功的进一步 交融,是清代武术发生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学创新现象。清代武术家广泛吸 取气功功理和锻炼手段,促进了武术与气功的交融。“练武与练气交融,丰富了武 术的锻炼方法,提高了武术锻炼效果,拓广了武术的锻炼价值。清代武术与气功 的交融,促进了武术气功体系的完善,也促进了武术在健身、修身领域的普及和发 展”。®同样,在以形意、太极、八卦等为象征的清代中国武术已经是空前成熟的情 况下,河北武术首先发起了中国武术的拳学创新运动,大成拳、孙氏太极拳等领衔 了中国武术的拳学开新之路,为中国武术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流,也为河北武术 文化增添了光彩与荣誉。
浏览7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