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明代人口迁移的主要人口为湖广 人,而在清代,广东、福建等省也相继迁人。但总的来说,明代 以湖广人为主,而清代则有更多省份的移民迁入。民国〈衡中县 志》卷八记载道:“明洪武时由楚来居者十之六七,闽、赣、粤 籍大都清代迁来。”由于明代迁入川东地区的移民已经趋于饱和, 因此,清中后期继续迁入的移民多往川西、川南,甚至进入了云 南和贵州的部分地区。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第五卷写 道:“据各种县志资料表明,清初移民运动全面展开之前所存土 人多为湖广人。” w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现在重庆和成都人 性格的差异以及体格的不同,而这种差异性最终导致了川东地区 和川西地区武术拳种技术风格的不同。如川东武术拳种技法接近 北方拳种,虽伴有小架和矮桩,但多“拳架大而重,进退奔驰” (徐哲东,《国技论略》)。川西拳种技法则相对注重小巧,上肢 多与南方拳种相似,但步法不尽相同。

从古代巴、蜀族的形成到巴蜀民族的融合,巴蜀文化与外来 文化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接触与融合,中原文化、楚文化、甘陇 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形态都伴随着移民活动而与巴蜀文化相碰撞。 这一现象正如1936年赫斯科维茨和他的同事在《涵化研究备忘 录》中提出:“涵化是由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 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的变 化现象。”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蜀武术文化是在巴蜀文化形成稳定文 化模式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稳定的移民活动是巴蜀文化形成的基 础。在长期不断的频繁移民活动开始阶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形 成稳定的文化模式(我们并不否定原有的文化状态)。只有在稳 定的生活状态下才有可能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模式或诸多文化的 最终集合体。因此,从古代到明清的移民活动是诸多文化的不断 碰撞与融合,从而形成多层的“文化层”的重叠和积淀。尤其是 不同时期历史移民所造成的民族地理分布对于巴蜀武术的拳种布 局、地理分布、技法特点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湖广填四川移 民不同时期的特点,直接形成了巴蜀地区以重庆和成都为各自中 心的川东、川西武术群。成都地区的火龙拳和重庆的三十六闭手 在技法特点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巴蜀武术是巴蜀武术文化形成的基础,巴蜀武术的发展与成 熟也决定了巴蜀武术文化的发生和发展。巴蜀地区的移民造就了 现在的川东巴蜀武术群与川西巴蜀武术群=在一定程度上,川西

巴蜀武术群其地理位置分布仍类似秦汉时期古代蜀国的疆域,而 川东则为古代巴国的地理区域。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征决 定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也决定于这个民族如何发 展自己的文化材料,无论这种文化是外来的还是本民族自己创 的。”在此基础上,借用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迁移理论和移民 的历史事实,巴蜀武术文化较为成熟的武术文化历史形成与发展 应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是先秦古代巴、蜀国的武风萌 芽;二是秦汉时期巴蜀地区武风的形成与发展;三是唐宋时期巴 蜀武术文化的繁荣;四是明清时期四川武术文化模式的定型(又 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明代中期,二是清代中后期)。

据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四川武术大全》一书记载,四 川诸多拳种流派的渊源起始于明清,以清代为主。很显然,明、 清时代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应当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清代中后 期,移民活动已逐渐减弱,四川居民较为稳定。而正是在这一 时期,四川武术出现了较多的武术流派,也显示出巴蜀武术文 化模式进入成熟时期。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清代被看做 是巴蜀武术和文化发展的高峰成熟期,但不能否认从古到今各 个历史朝代稳定时期巴蜀武术的发展。从古代巴族“歌舞以凌 殷人”到汉代司马相如时代的击剑活动;从唐代公孙大娘的 “…舞剑器动四方”到宋代陆游“我壮喜学剑,十年客峨嵋”, 都说明了每个历史时期巴蜀武术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发展。 因此,逐个历史稳定时期的若干巴蜀武术发展阶段构成了现在 的巴蜀武术文化内容和特征。

巴蜀武术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的形成与

发展与巴蜀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巴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 史原因,移民成为影响巴蜀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历史主线,而这 种因素无疑也对巴蜀武术文化的萌芽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 此,了解巴蜀武术文化特征等问题必须了解、谙习巴蜀民族的构 成与民族民风,必须认清巴蜀地区的重大历史移民事件,通过对 巴蜀历史移民民族迁移的分布数量以及地理分布甚至民族融合等 问题的研究,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和说明巴蜀武术文化的形成与 发展。

清代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武术发 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清代的八卦学说、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的成 熟和发展与武术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巴蜀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与武术发展的进程基本是统一的。但同时,巴蜀地 区武术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清末时期巴蜀剑文化的成熟是巴蜀 地区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国术馆 内迁重庆对于巴蜀武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作用,是巴蜀武术历 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据相关资料显示,巴蜀地区武术拳种多起源于明、清两代, 尤其清代是巴蜀武术拳种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众多武术拳种 文化体系中,巴蜀剑文化成为巴蜀武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从古代巴蜀式短剑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峨眉剑,都显证了巴蜀剑文 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历史的厚重。

清代巴蜀拳神丰富的时代背景

流派,大多数是在清代形成体系,或者基本成型。据1983 — 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的材料,在清代武坛上“源流有序、 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U]的拳种逾百个。巴蜀武术 作为中国武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基本是同步的。 巴蜀武术与中国武术发展的同步性既和我国的历史大背景有一定 的关系,也和武术自身体系发展的特点息息相关。明、清是我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近世所见拳种

武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独特的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手段和方 法。历史上比较公认的武举制始于唐朝,“事实上,非正式的武 举制,从隋朝便开始了。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8年)四月曾 下诏曰:‘孝悌有闻,人伦之本;……文武有职事以上,宜依令 十科举人。’ ” [2]武举制正式建立是在武则天时。“〈循典》注 云:‘(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 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天宝六载(公元 747年)正月制:文武之道,既惟并用;宗敬之仪,不可独阙^ 其乡贡武举人上省,先令谒太公庙。每拜大将及行师冠捷,亦宜 告庙”。[3

尤其是到了宋代,由武举制度而产生的武学为武术与文化结 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如宋代“武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 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故博士、学谕人 选多以‘一文一武’充当。” w因此,为考试和培训武举仕途而 开设的武学设施,不仅提高了习武人员的理论水平,更促进了中 国传统文化学派思想与武术的结合,而对于武术文哲思想的发展 意义则更为深远。

清代武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武举体系制度也相对 得到了完备。人清代的武举考试就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 级。中童试者称为“武秀才”,亦称“武生”;中乡试者为“武举 人”;中会试者为“武进士”。殿试,也称廷试。会试后次月举 行。会试中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殿试 按成绩分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即我们较为熟悉的武状元、 武榜眼、武探花。其他二甲、三甲分别为“武进士出身”和“同 武进士出身”。重庆作为川东地区重要的武术聚集地,有着辉煌 的武术发展历史。据重庆11个县县志资料记载,从明永乐四年 至清光绪二十年期间,计有武探花1人、武榜眼1人、武进士 22人、武解元4人、武举人235人。(《重庆武术志》)

浏览1,2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