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式的高度发展,还表现为这一时期 出现了一种对古代学术文化进行全面清理和总结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据不完全 统计,仅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间,官修种类书籍就达一百七十多种。在几千年的 封建朝代中,这是无以伦比的。”除朝廷外,私家编纂各种总结性图书也蔚然成风。 这无疑成为清代传统文化“集大成”式发展特征的一大突出表现。“清代对传统文 化的总结和整理,又表现在对中国各类古籍进行了空前规模、超越往代的高质量 训沽、注疏、校勘、辑佚等。以讲究实事求是的考据为特征的史学的兴盛可以说是 清人文化总结意识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清代传统文化“集大成”式发展的这一特 征,在同时期的武术文化的发展上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伴随着武术技术方面的 繁荣发展,在明代武术著作大量涌现的基础上,清代同样产生了一批极具影响的 武术名著,这其中尤以吴殳的《手臂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苌乃周的《苌氏武 技书》、李亦畲的《太极拳谱》等最为有名。其中的《太极拳谱》是河北永年人武禹 襄与李亦畲对前传太极拳数十年研习、揣摩、考证、修订的武术贡献,此谱包括《太 极拳论》和《打手歌》等太极拳珍世拳论共计十六篇(则),被近世太极拳者奉为经 典。同时期的《拳经•拳法备要》更是历经数代传承、编撰、补充、增注,从明代初 传始,直到清光绪年间方始定型。清代武术受当时文化氛围和朴实学风影响,可 见一斑。
康乾盛世与河北武术文化特征的形成
通过分析产生康乾盛世清代传统文化“集大成”式整体发展特征的主要决定 因素,对于我们理解和探讨河北武术文化整体特征的历史成因无疑同样具有积极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丨996年版,第9〜299页。
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284页。
意义和启发作用。
以康乾盛世为突出体现的清代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体现出“集大成”式的发 展特征,有很多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
首先,由于清代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末期,具有“坐集千古之智”的有利条件。 换句话说,清代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积淀到最后的一个自然的历史结果。 它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河北武术文化整 体特征的形成,可谓同样切中肯綮。河北武术文化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宽广宏 富、博大精深的整体特征?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同样也要从文化传承、文化积累的 角度去进行。事实上,河北武术文化所展现出来的辉煌成就,无不是在中国武术 历史发展基础上长期逐步积累的必然结果。正如清代武术是靠着明代武术的繁 荣基础才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在河北武术的历代武术发展中,也正是在充分继承 和拥有前代优秀武术文化内涵,在认真吸取和参照同时代武术发展成果的前提下 积极地谋求进取,河北武术文化才能够一步步展现出气韵和风姿。杨式太极拳能 够脱颖而出,开创京城授拳大好局面,首先是因为其先前的陈式太极拳已经拥有 的浑厚武技积累,杨禄禅是在早已成功地经受了实践检验的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 积极地实现了新的发展。同样,河北形意拳能够最终把形意拳发扬光大,也正是 因为形意拳河北派本身就发韧于山西,久在深闺人不识的山西形意拳一旦注人河 北文化的勃勃生机,就好比揭开盖头的新娘子一下子现出了俏丽的面容。
其次,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国内多民族文化空前 的有机融合也有着很大关系,清朝对多民族治理管辖的有效性之强,超过了前代。 国内民族文化的交融之深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智慧极 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二是各少数民族文化实现了与汉文化的空前融合。就前一 个方面而言,这些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就显示出有 别于汉族文化的某些特长;就后一个方面而言,清代许多杰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 人,都是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加强的结晶。河北武术文化同样也是一种兼容了多 民族武术文化类型的武术文化聚合体,各民族武术文化的优秀内涵共同融汇成了 河北武术文化的有机整体,河北武术文化之所以会表现出那样的整体特征,是因 为众多不同民族数千年的武术文化积累齐心协力凝聚成这样一种辉煌。例如,在 河北武术中,与形意、太极、八卦齐名的八极拳就是一种在回民中尤其流行的拳 种,在武风久盛的河北沧州,回族武术更是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那里长期流传的 回族武术有40多个门类,14种左右的器械,沧州自明清以来有史可考的历届武科 进士、举人共有1950名,其中武功高强者又多为回族。①长期以来,以回族武术为 代表的各少数民族武术,共同促成了中国武术的繁荣与强盛,为中国武术的博大
①吴丕清:《沧州0族武术》,《回族研究》1997年第1期,第58页。
与精深作出了积极贡献。河北地域所处的多民族融合前沿和中枢的特殊地理位 置,使河北武术拥有了相对更为有利的多民族武术融合优势,从而使河北武术文 化顺理成章地从整体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相应特征。恰如“满汉全席”被称为中 国宴席的集大成者,正是来自不同民族武术文化的众多不同风格,共同汇聚成了 河北武术文化宽广宏富的整体特征,使其最终成为中国武术盛宴中的一道享誉世 界的大餐。
第三,清代传统文化之所以得到集大成式的高速发展,与以康乾盛世为标志 的清前期最高统治者实行“文治”,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与趣味、气魄等因素,也都 有些关系。清代大搞“文化工程”建设,大量修书,重视学校,甚至迅速认同汉族先 进文化,开博学鸿词科等,这些“文治”工程,从积极方面看,至少起到了培养人才、 弘扬读书风气、提供文化资料、方便士大夫读书治学三方面的作用。康熙、雍正和 乾隆都是气魄宏大、志向高远、有能力、有作为的皇帝,也都具有成为历史上明君 的自觉。因此在文化上凡有举措,也往往规模宏大惊人、包罗丰富、超越往古。同 时他们又多才多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这些有利条件共同促成了清代学 术不仅精深而且兼具博大的特点。所以王国维在总结清代学术时曾言:“国初之 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清代官方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数千年浩 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收集、钩沉、订正、考辨和编纂,在古文化的整理方面作出 了空前巨大的贡献,显示出强大、统一帝国的恢弘气象。其中,乾隆朝所修《四库 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清 代官修的《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成为中国体统学术文化的汇总性文献,从 “集成”和“全书”这两个书名,就能看到那种总结传统文化的宏大气魄。康熙和乾 隆更是富有尚武精神,本身都具有相当武术水准。清廷在每年秋天都要有皇帝亲 自带领王公大臣、各级官兵去进行大规模的“围猎”,就是为了培养和保持传统的 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同时对北方边境起到威慑作用。“康熙身强力壮,骑术高 明,围猎时智勇双全,弓箭上的功夫更让王公大臣由衷心服。” ®民间长期流传以及 当今仍纷纷热播的电视剧中关于康熙、乾隆的种种武功描绘,对于二者的武功基 础也从另一个角度作出了一种注解。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在这样的恢弘气 象中陶冶,在这样的宏大气魄中传承武术,在这样的刚健精神中积极进取,也许我 们就不难理解以清代为鼎盛象征的河北武术文化为什么会表现出宽广宏富、气势 恢宏等非同一般的整体特征了。在康乾盛世期间,也就是说从17世纪晚期到18 世纪末这一个世纪又十几年的时间段里,先后活跃着的陈王廷(约1600-1680)、 姬际可(约1602—1680)、苌乃周(约1742—1783)等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的一些著名武术家们为紧跟其后的杨禄禅(约丨799—1872)、李飞羽(约
①余秋雨:《山居笔记》,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丨2~丨4页。
1809—1890)、董海川(约1813—1882)、郭云深(1820—1901 )等人的武术活动做好 了充分的前期工作,并最终由他们一道,共同创造出了中国武术有史以来的空前 繁荣盛况。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式的发展壮举,同时也为 接下来的中国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顶峰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全方位准备。正是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正是康乾盛世的前期成果和后 期余泽,才最终导致了清代武术的历史鼎盛地位!中国武术发展的鼎盛高峰为什 么会出现在清代?处于清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河北武术文化为什么会表现 出如此让人景仰的整体特征?康乾盛世的文治武功给我们作出了一种极具意义 的启示和说明。
巧合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最后高峰后,便逐渐开 始了近代史上的苦难历程,以河北武术为代表的中国武术同样在清代中叶的鼎盛 之后,从晚清就开始了近代发展的痛苦嬗变。武术文化本身就是一面折射社会发 展进程的镜子;透过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无疑,同样应能管窥武术的发展特征。
浏览8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