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竞技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对两种太极拳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剖析和比较,提出了改进传统太极拳和竞技太极拳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两种太极拳的发展有所促进。竞技太极拳传统太极拳比较研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形态的文化之所以发展和传播,是因为它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上的某种需要。武术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延续至今的事实说明武术经过了历史的选择,能满足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绵亘了数千年,历史悠久并根植于民间。它始终受着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等诸多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2005年8月河南焦作悌三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太极拳论文报告会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在武术文化形态中都有集中的反映。然而,武术在世界体育中还没有它应有的地位。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后有陈有本及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目的地逐渐改变了 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架第一代宗师杨露禅,河北省永年县,生于1799年。杨露禅遂与李伯魁商议拜陈长兴为师。在泰和堂主的推荐下,陈长兴择日接受二人为徒。露禅二下陈家沟学得太极拳精髓,粘黏走化,引进落空,千变万化,神出鬼没,达随心所欲的境界。自入门习太极拳时起整整二十年。这一切均说明,太极拳实在是精微玄妙,博大精深,不是短时能学好练好而能致用的。因此太极拳称得上是人间大道。
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全佑)。全佑(1834—1902)满族。武功超群,任王府护卫。杨露禅父子在京传授太极拳时,与王公贝勒同学,鉴于封建的等级制度,奉杨露禅之命均拜班侯为师,其拳艺仍多为杨露禅传授。全佑与同学万春、凌山为当时的佼佼者,人称三人技艺得杨露禅公之筋、骨、皮。全佑拳架仍宗法杨氏祖架,全佑公将太极拳拳艺传给其子吴鉴泉和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等。1928年吴鉴泉与杨澄甫两位宗师应邀南下教授太极拳,既标志着吴式架的正式问世,也标志着吴式架南北两派的形成:以吴鉴泉为一支的吴式南派架;以王茂斋 为另一支的吴式北派架,所以吴式架素有“南吴北王”之称。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既把陈式新架与老架结合起来,又把杨露禅“大动作”与陈式“小动作”结合起来,行拳时强调开合虚实,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并重视身法。 武禹襄传李亦畲(1832—1892),李传郝为真(1849—1920郝从适应老年人需要考虑,去掉了一些动作。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连绵不断,身体挺直,讲究用内气推动身躯,用一臂保护身体半身,手不伸延到脚的垂线外等。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孙式太 极拳最本质的特点是将形意拳之内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状态之中。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的问题,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转换当中。孙式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各种动作要求中正平稳、舒展圆活、余凑连贯、一气呵成。使全身内外平均发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正因为中正即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研究院审定陈、杨、吴、孙式太极拳,从此竞赛太极拳在全国普及推广。太极拳比赛项目分为42式太极拳,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太极剑等三大项。特别是在北京申奥成功之后,为了加快武术进奥运的步伐 武术再次被强化竞技体育规则化、标准化的改造,裁判评分标准更接近于体操、跳水等观赏性运动项目。武术套路运动员不得不改变训练方式,结果出现太极拳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得不加上诸如原地旋转一周半等难度动作。以柔克刚为精髓的太极拳,却在打拳时突然来个原地旋转或者是翻转什么的,这些新加入的难度动作不仅于拳理来说毫无用处,而且还使整套太极拳显得不伦不类。由于一些动作对于武术运动员来说难度过大,结果导致运动员伤病情况大量出现。经过2000多年锤炼的武术在格斗技能上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作为技击类运动的武术,为进入奥运会,在改造过程中远离拳击、柔道、摔跤、跆拳道等现代技击类项目,反而与体操、跳水等演练性、观赏性运动项目越走越近。我们现在所称的武术,实质上是肢解中国传统武术后,将其中某些内容再经过改造,从而形成的一个体育竞技项目。它既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武术,又在推广普及中困难重重。
竞技化的太极拳和各种技击类运动舶来品大有取代传统武术之势,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在夹缝中艰难生传统太极拳的特点与作用传统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作为武术,与其他拳术相比,有着独特的技击特色。 其主要的特色是:以柔克刚。以柔克刚包含了以静制动和以弱胜强的特点。王宗岳的法极拳论》说:“察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以柔克刚正是健德给所强调的一点。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一般地说,柔弱的东西代表新生,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代表盛大,失去生机。柔弱的东西含蓄,具有韧性;刚强的东西显露,具有脆性。柔弱的东西持久;刚强的东西短暂。“抽刀断水水更流”“滴水穿石”等等 都说明了 柔胜刚”的道理。众所周知,太极拳可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北京医学院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发表了 私医学看太极拳》的文章,他们从练太极拳的老人组和不练太极拳的老人及敬老院的老人组,进行了系统的医学检查和对照比较。结果证明,在体格发育、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系统的结构形态与机能情况等各方面,练太极拳的一组指标好,老年性变化的程度也低。体格发育方面:练太极拳的老人肌肉都比较发达,肢体围度也粗,臂力和握力大,肺活量高。老年性脊椎畸形(驼背、脊.椎侧弯)在太极拳组较少:心脏血管系统方面:经过心电图、心脏X光照相和负荷前后血压、脉搏变化的检查,除心脏测量大小两组没有明显差异外,其他项目都是太极拳组比对照组的指标好。骨骼代谢方面:因为老年人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骨骼方面特别明显,如脊椎骨变得松软,出现许多骨突增生,甚至形成骨刺,严重的就形成驼背、腰痛。经过X线照相,发现太极拳组老人的脊椎间隙比对照组的老人宽,椎体骨刺少,脊骨松软程度和压缩变形的人比较少。从以上的检查结果可以看出,练太极拳对于人的心肺、血管、骨骼方面都起着良好的作用。对于两组的神经系统虽然没有进行检查,但是因为练太极拳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存在杂念,可以使大脑很好地休息。通过实践可以肯定地说,练太极拳对于人的神经系统一定起着良好的影响。竞技太极拳的特点与作用竞技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再次被强化竞技体育规则化、标准化的改造。 技术动作难度加大,观赏性更强,实际应用性减弱。裁判评分标准更接近于体操、跳水等观赏性运动项目,背离了传统武术的特点。太极拳不仅在武术界内变得面目全非,对全体中国人来说, 也正在失去它的传统影响。竞技太极拳一些动作对于武术运动员来说难度过大没有经过科学与实践的检验而盲目地应用在比赛套路当中,结果导致运动员伤病情况大量出现,从而直接影响到职业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导致运动员在练习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竞技太极拳动作的攻防意识减弱,背离了传统太极的宗旨。竞技太极拳的作用竞技太极拳由于动作难度的加大,动作的统一,更加有利于裁判员的评判工作,减轻了裁判员的工作难度。建议与讨论淡化竞技太极拳单个动作的技术难度重视传统动作技术。突出太极拳传统特点重视动作技击含义。
浏览5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