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本文从经络学说的角度来浅析中医经络学说对太极、擒拿、点穴法的影响。关键词:经络学说太极擒拿点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种。 正经有十二,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奇经有八条,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两千多年来,中国武术与中医同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练拳的,诸如武术中的点穴、擒拿术和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的渊源关系。正如拳谚说:“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当然,这种影响应该是双向的、互相的。在功夫片、武侠小说中,我们都见识过神奇的点穴法,但在现代武术中一般很少见到,有关类似的书籍、资料也相当少,只有在武林典籍中有关于点穴术的记载。妙林拳术秘诀》云:“盖之以三丰,绰号张腊遢,为明时技击术之泰斗。能融贯少林宗法,而著力于气功神化之学。晚年更发明七十二穴点按术,为北派中之神功巨子。”又有张全一者,“以俗子内家,忽而传外家衣钵,而又创明点穴之法。于是缁衣之徒,亦相率而宗之”。 武当拳术秘诀:“先练指而后必须认穴,认穴之后再记血流时刻表及穴道图,点有一指点、二指点之别,法有撞、拍、按、戳之。”如著名武术家海灯法师练习的一指禅功,实际上就是点穴的基本功。另外,诸如“铁扇”判官笔”等武术兵器在应用方法上都有关于点穴的用法。婚学入门说:“经者,径也。经之支派者为络。”经络是全身气血运行,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等组织器官,调节人体各部功能的必要通道。在经脉经行处,又遍布着穴位。穴位是经络、脏腑的气血输注处,在穴位处施以某种点打,便可阻断、壅塞经脉的气血运行。俣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一旦阻塞,便容易导致脏腑正常功能遭到破坏,能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失去平衡,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由于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有异,遍布经络的穴位也表现出不同的功效,在点穴法中点打不同的穴位会有不同的反应。妙林拳术秘谢云,张全一点穴法“实只三十六手。其中有软麻穴九,昏眩穴九,轻穴与重穴各九,合之为三十六点按手”。“其中死穴,即所谓点按而死者仅有九穴,即脑海穴、气门穴、耳根穴、气俞穴、当门穴、命门穴、肺海穴、气海穴、脐门穴,共为九穴”。显然点穴法要求点穴所取穴位要有所区别和选择。

当然,点击部位未必全是经络穴位,也包括浅表敏感神经、神经丛、血管重要通道等人体薄弱部位。同时,点穴法又以中医针灸学的“子午流注法”理论为基础,不过,点穴法主要是以点打经脉穴为主。由此可见,点穴的技击实用方法是有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的。擒拿术被称为中国武术的一门绝技。擒拿术的产生,直接受到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擒拿术是利用人体关节的活动规律和要害部位的弱点以及不同穴位,擒拿其一点或多点而制全身的一种技术方法。擒拿部位多为要穴、主筋、关节,因此,练习拿穴是擒拿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拿穴首先要认识人体经脉、穴位,所谓的穴位就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掌握每一条经脉的循环路线,了解脚穴的主要范围,是擒拿术拿穴方法的基础。金恩忠 沙林七十二艺练法》则云,擒拿法“盖深究其自人身筋骨状态、经络之系统,以及气血循行之道路,与内脏感应之理由,分各所依之本,按五行生克之道,变化而神明之,乃成此擒拿之妙术”。妙林拳术秘谢云,擒拿要求“知医家之切脉式按其部位而取也”。“其秘诀,在深悉人身气血流行之时刻与其穴道脉络之部位。若按时按穴而擒拿之,可以随轻重而致其命之死生”。擒拿术拿穴方法与点穴不同。点穴法是对穴位施以某种刺激,完全注重穴道,而擒拿则以穴道为辅,而且,全身无数穴道中可用于拿法的很少。依少林拿穴谱中记载,有二十四穴可拿,而且有死穴和晕穴之分。输拿真传秘谢拿穴述要:“太阳穴,此在前额两侧,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今人统称为太阳穴,为头之要穴,在二十四穴中为死穴,拿之极轻亦足使人昏晕,稍重则可克期取命,若落手太重必立即致死。” “曲池穴,此穴在肘关节处,即上臂骨与前臂骨接合之中间,位居前外侧,在肘^之下,三里之上,亦为臂部重要之穴位,而二十四拿穴中难不致 命其晕力亦甚大也。”抓筋拿穴是擒拿技术的实用原则之一。擒拿要穴除了进行技术动作和“功力”练习外,还必须学习人体的经络、穴位、要害部位的相关知识。了解穴位要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经络由经 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认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分及主要穴位,既可以为擒拿术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基础,对于更准确地识别穴位以及充分认识经络学说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很有益的。另外针对擒拿术的抓筋拿穴之法,对于识别穴位的要求,要准确、要快速、要达到相当的精确度和力度,方能奏效。陈鑫状极拳论分类语录》:“凡经络皆有益于拳。”俣枢本脏篇)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太极拳动作要求采用螺旋式的伸缩旋转,主张“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要求以腰背为轴心、旋转自如来带动四肢进行有节奏的运动,要求全身松静,畅通气血,达于手足尖端等,这些也正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的。太极拳技法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陈鑫伏极拳论分类语录於“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脑后大椎,通向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有利于任脉、督脉经气的运行。督脉又称阳脉之海,在生理上总任一身之阳经。任脉又称阴脉之海,在生理上能总任一身之阴经。内联奇经诸脉,奇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这种运动形式有利于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达到强壮身体和增强功力的作用。太极拳螺旋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太极拳的技法“缠绕运动,舒畅经络”,要求作螺旋运动,内气发于丹田,通过螺旋缠绕运动,使肌肉纤 维、韧带和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旋转中得到运动,布于全 身,通督、任两脉,调节十二正经之气血,调节呼吸,畅通气血,流转贯注于四肢,达到本固则枝荣的功能。

陈式太极拳手与腿的缠丝劲有顺逆之分,凡是顺缠丝劲都是由实腿的腹侧腰隙开始,凡是逆缠都是由实腿的背侧腰隙开始,并主张行气运劲时注意经络穴位。陈式太极拳缠丝劲运转的经络路线(麻式太极拳汇宗》陈鑫部分):“手顺缠丝内劲由实腿的腹侧腰隙上行至日月,达肩井,向肩颛;下行至青灵、少海,经上廉、下廉,达阳池,注五指;或由阳池向大指根从手背再缠至小指腓,里转小指肚,依次贯注于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肚。” “手逆缠丝内劲由实腿的背侧腰隙起,上循背后膏盲、魄户、附分逆行而上至肩颗,经消洗、清冷渊,达少海,向上廉经支沟、阳池,至大指掌,分注五指肚。”由此看来,陈鑫等人所归纳的陈式太极拳缠劲运转的经络路线,无疑为太极拳领受经络学说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经络学说是太极拳内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重在养气、运气,练拳不明经络,犹如治水不懂江河湖海水流分布、大小,盲目妄行,定出差错。所以,练拳者明了经络是十分必要的。经络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而气血之所以能通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则必须依赖于经络的传注。经络的十二经,均分布于手足侧面和外侧面,经脉上又有许多穴位,经常进行太极拳锻炼,能够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所以太极拳将传统中医经络学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点穴法实质是对穴位施以某种刺激,从而阻断、壅塞经脉气血的正常运行,由此造成肢体局部麻木,甚至失去知觉的一种传统技击方法。擒拿术拿穴法,其方法是掌握每一条经脉的循环路线,了解腌穴的主要范围,达到制胜的目的。太极拳主张“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其技法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动作以螺旋式的缠绕运动,陈式太极拳缠丝劲运转的方法也是以经络路线为基础的。由此可见,类似点穴法、擒拿术拿穴法和太极拳等诸种中国武术技法,都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和指导的,二者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不可分。

浏览5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