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养生功理的练用研求是技击功理练用的基础:大成拳养生功理的研求、练用,虽以养生功用、功效为主要目的,但也是研求拳学技击功理的基础和首练的必修之功。在养生功理中,除养生目的、功效外,也含盖了技击功理的拳学内容和与技击相关的具体功理、功用、功效内容。所以,大成拳的功理练用原则是,养练用合一,练用合一,综合统一的整体,但尤如建筑物的基础是地基,如地基(基础)不牢固,不达工艺要求,在建楼时必因地基不稳,造成工程质量低下,甚至形成坍塌事故;而拳学技击之研如没有养生功理研求掌握的达效基础,亦肯定形成技击功理研求功效低下,练不达用,实搏输拳的弊、劣后果。更因技击是应敌制胜的应用之学,如功理练用基础不牢,粗习乱为,贪多求速,不按功理心法要求的先后顺序训 练,在前功未达之时,过早练下步功理等误解、乱为,必易造成拳学技击研求失败的恶果。上述拳学心法概念原理中所述,是原则、原理之识,但还必须在具体功理内容的养生功基础功理(前功)与技击功理的细则上,有明析确切的心法内容识、为,方知髓要。下面就技击功理练用前,应具备的功理具体内容进行述解。技击功理练用首先应有健康的体魄,如无拳学养生功理的养蓄、调理、达健的基础,必病、弱、心虑,又何能研技击?故王笏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有“然一切一切,则须完全由于身心康健中得来。不健康绝无充足之精神,精神不足,永无可歌可泣之壮烈事迹”,“健身为人生之 本,习拳为健身之基,一切事业悉利赖之”,“按拳道之起初最简,厥后始趋繁多。夫拳道为改造生理之工具,发挥良能之要诀。由简入繁,则可也。由繁而违背生理之原理、原则则不可也”。所以无养生初练的身体、心理健康之求的基础,就不可达练技击功理的条件,是违拳学心法、原则、原理和生理自然规律的误解、错为。从拳学心法论,身心健康是指人的体质(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而言的标准、概念,所谓身体健康的具体标准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而言,而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思维机能正常,无心理障碍和缺陷而言,为心态正常,即心理状态正常而言。只有在拳学养生功理的练用过程中,首先达到身心健康,才能步入拳学养生功理的全面系统研求、掌握的先决条件。这是因人体在有病态、不正常的情况下,是练不好养生的所有功理、功用、功效的, 更谈不上研求拳学的下一步技击功理。此为拳学心法中初习养生功理之研首则识、为的心法要点。
拳学养生功理应达其它必备的功用、功效内容,也是研求技击功理的必备的具体先决条件之一从拳学心法论,除身心健康的养生之求外,拳学养生还应掌握下述诸则要素,方为养生达境的全面系统的识、为真境:其一,为拳学的静松之求。从拳学心法解,静为拳学养生之求的首则,只要练达身心能静方能求松、获养;而静是心理心 态的自控机能和形体圆融、舒合、不动的具体实为,两者合一方能静;其二,松是养生静练以求拳学功用的下步之功,松是精神松和形体松的统 一。故“神松、意紧”、“身松、点紧”均为王梦斋宗师拳学要义的重则。只有养生达神松之境,才可悟技击神松邈敌、胆大、无怯之用,只有养生达身松之境,方可获技击身松、力整、自然本能功力的应敌制胜的实力之用,其三,求达养生灵、舒、松、 活的养生功用之动,亦是技击功理练用、应敌制胜的迅急、捷敏的动变、应势的应用之机的根基、基础;其四,由养生之求的静、松、灵、舒而达动静合一、虚实应势、缓速舒为、柔刚并蓄、蓄发获机的协调、和谐的统一之为。得协调不僵、滞的松、 灵一致同达、协调之境,方可以求达技击功理练用、实搏中的协调一致而为,得心应手而用、瞬间适势而为、蓄潜顺发之效,于动静、虚实、缓速、 刚柔、蓄发、松紧等诸多拳学内含与切实功用之中,融养生之基,至技击之效,协辅而为的功效之求;其五,拳学养生的神、意、练、研(精神假借、 意念诱导),是大成拳技击功理练用的重点内容, 乃至实搏应敌至效的基础,无养生神、意内含的基础功修为,则无法研求技击功理的神、意功理之练、之用、之效。因养生功理的神真、意切,是初达之境的内容,有其得获方可续延技击神真、意切的功理内容的意境,以利技击之练、用;其六,上述养生之求的主要拳学原则和功用、功效、全面系统的掌握,是养生求整的达境之学。所谓“整”是指松中得整和诸功并达拳学养生功理之求的有机融合一体、共具、并达的完整之境,亦是拳学心法综合概念的统一之学。由于养生之整的基础已固, 功理的功用,功效已达识为之境,故在技击功理研求、用效上,才可有整体辅用,方可有条件求达技击功效的高深造诣和境界修为。
从拳学心法论,技击功理的练用,是应敌制用之学,故于“用”字上必有所依从方可。即必须从拳学心法中有怎么用、如何用、用于何处、用于对方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故不可无的放矢,逢人 便用,不分场合、不分情况、不论对谁都是力拼生死而用。如果真如此,其拳学技击的威力施为,又和社会上的打架斗殴有何区别!所以拳学的技击, 非打手的打斗之术。其一,拳学是在有理智、修为、人品、武德的约束下的技击应用,这是第一, 其二,达深求上境之用、上乘之学威力无穷,其比一般市井小人凭身高、力大欺凌弱者的打斗之术,不知要高多少,岂能不分情况、场合、人物, 随便施为,乱打、瞎用!所以“武不善作”是王笏斋宗师技击应用于人的则守。研求技击之初,就应以慎、严而为、而练用、而实践方可。人如只修养生的身心健康,而不求拳学心法技击内容要则中的学识、渊博、武德修养、人品修为、文化学术之 研,又如何求达“静如处女”、“四容、五要”等王 梦斋宗师《大成拳论》中的拳学则守、明训,又何称之为大成拳!故在拳学技击功理未研求之前, 必须先达拳学养生修为和拳学德品修为的要则。 果真达两者识为之境后,具其条件方可研求技击功理,而求达至用之机。但从拳学心法论,如不达 上述品、德之修为,也不可能练达技击功理的上乘高境,其最多也就是个普通的身高力大的市井打手而已。因其所学目的不纯,必难具上乘高境之才,无才、无学光凭打斗之勇,其技击也是下乘小 技。故王梦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有“固不专重 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也”之定论!另在《大成拳论》中还有“夫所谓通家者,不仅精于一门,要于诸般学术,闻其言,便知其程度何似,是否正轨,有无实际”之论。 综上所述,知理、法、意方可知拳,拳学技击之研亦应以全面、系统的综合修为为拳学心法则守,否则事倍功半,或一事无成、功效不达,难达研拳的高深之境。
大成拳技击功理练用的天赋条件精神修练:亦是必备的先决条件的重点内容拳学技击之练、之为、之用应至高境、达效地步。否则难研拳学技击应敌制胜的功用之效。故 技击应用光凭功力、功夫,只是其一,如无精神的本能内含应用的底蕴,技击之用、之效终为下乘, 难达高妙之境。此也是拳学技击功理之研的心法之则。皆因拳学为本能之学,王荽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有“须要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本能”之论。故本能的修为是功理练用和精神之求的重点。如能具其本能练用之得,亦可以从练而达求技击功理的练用、研求应用的拳学技击的功效之求,而具有兽性、果敢的精神本质和本能支配技击实搏的机能(有关本能的内容,在《大成拳学》第 一部和本书文中有述,在此不作重复赘述。)。总之,大成拳技击功理的练用研求是有必备的先决条件的研求步骤和必遵则守,亦有上述心法重点的具体应备条件的重点内容和要求。故技击研求,必须对上述拳学心法上有所析悉,方为正道之择,在正确的心法指导下识、为,研求技击也必然易于掌握、应用。在研求技击功理练用之始, 对此就当严、慎而悉、而为,方可求拳学技击功理而后研达技击制胜之用、至境。
浏览4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