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跤架
(一)跤架的意义
中国跤,在与对方交手之前,应具有一定的基本姿势,即跤架。跤架包含着进攻与防守和人体的灵活转动。有了正确的跤架,才能顺利地使绊进招对方,同时又能严密地防守对方的进攻。
(二)跤架的要求
1.两脚开立,右(左)脚在右(左)前方,左(右)脚在左(右)后方,两脚相距一步远,脚尖内扣,既不成“丁”字形,也不成“”字形。
2.两腿弯曲或稍屈,身体重心略偏后,一般为后脚约承担全身重量的60%, 前脚约承担全身重量的40%。
3.手脚必须一致,即右(左)脚在前时,则右(左)手也必须在前。
4.两手手指并拢成松握拳状(拳不攥紧是为了抓对方时动作方便),两肘下 垂,两手高不超鼻,低不过嘴,两手相距10厘米。
5.上身成半斜面,右(左)脚在前时,上身也略向右(左)偏,头部保持正 直,目平视前方。还要求紧臂、扣胸、收臀,站好跤架后,要成三挺,即肩对着 肘,肘对着膝。
(三)左架、右架
跤架分为左架和右架。左手、左脚在前的为左架,右手、右脚在前的为右架。 一般的情况下,出左架的人,他的进攻动作多在左边,右架则相反。
(四)高架、矮架
跤架又分为高架和矮架。摔跤运动在早年间就有“高者为熊、矮者为虎”的 说法。由此可见,跤架之高矮早就有区分了。出高架的人,两腿稍屈即可; 出矮架的人,两腿需要弯曲,身体重心略下沉。出高架或出矮架,是根据 人体的高矮和进攻动作的需要而决定的。一般来说,身高力大的人习惯出高架,身 体矮小的人习惯出矮架;进攻对方使用大绊子或抓把部位多是上把部位(如跤衣 的上领、偏门等处),习惯出高架;进攻对方使用小绊子或抓把部位多是下把部位 (如跤衣的中心带、偏带、底岔等处),习惯出矮架。
(五)前腿、底腿
出跤架后,在前面的腿称为前腿,在后面的腿称为底腿。出左架,左腿为前 腿,右腿为底腿。右架则相反。
(六)顺架
双方都是左架或右架,叫顺架。双方对摔都是走圆场的跤步;如果双方都是右 架,在对摔转动走跤步时,都必须先横挪左脚,再转右脚尖。这样双方可灵活顺方 向转圆圈,双方互用前腿进招都很顺便。
(七)顶架
我方右架,对方左架,或我方左架,对方右架,叫顶架。这样双方都走不出圆 跤步来,双方的前腿接触到一起互相顶挡,双方都会感到别扭。但在双方形成顶架 的情况下,无论哪一方都可以运用滑步,塞腰抢胯进攻另一方。
(八)挽架
换架也称变架。为了进攻的需要,利用上步或撤步,并配合手法,改变双方的 跤架。即把原来的右(左)对右(左)变成左(右)对左(右)。
二、步法
中国跤的步法是很重要的,走错步子就有输跤的可能。只有步法准确、及时, 才能使进攻动作收到良好的效果。运用步法还能化解对方的进攻。中国跤的各种步 法如下:
(一)上步
出跤架后,底腿向前方或斜前方迈出一步,同时前腿之脚向外拧钻或略向外拧 钻。底腿所迈之步就是上步。
(二)撤步
出跤架后,前腿往后撤回一步,同时底腿之脚向里拧钻,前腿撤回之步就是撤 步。
(三)背步
背步也称倒步。出跤架后,底腿经前腿脚跟在前腿外侧的位置上插一步。底腿 经前腿脚跟的插步就是背步。
(四)卧步
出跤架后,底腿经前腿脚跟在前腿外侧的位置上插一步,同时以前腿之脚为轴 向里拧钻,上身随之转体半周。底腿经前腿脚跟的插步就是卧步。
(五)盖步
盖步也称前插步。出跤架后,底腿经前腿膝前高度在前腿外侧的位置上插一 步,同时前腿之脚向外拧钻。底腿经前腿膝前所插之步就是盖步。
(六)背转步
出跤架后,底腿背大步(按背步的方法步子加大),同时以前腿之脚为轴向里 拧钻,上身随之转动,底腿之脚落在绕前腿接近一周的位置上。底腿经前腿脚跟的 插步就是背转步。在运用背转步时,身体转动须灵活。
(七)车轮步
车轮步也称撤转步。出跤架后,前腿撤大步(按撤步的方法步子加大),同时 以底腿之脚为轴向里拧钻,上身随之转动,前腿之脚落在绕底腿接近一周的位置 ±前腿往回所撤之步就是车轮步。
(八)透步
透步也称暗背步或小背步。出跤架后,底腿背半步(按背步的方法步子减 小)。底腿经前腿脚跟的插步就是透步。
(九)划步
出跤架后,底腿经前腿的前面,向外迈弧形步,同时前腿之脚向外拧钻。底腿 迈出的弧形步就是划步。
(十)败步
败步也称横撤步。出跤架后,前腿经底腿的前面,向侧后方横撤一步,同时底 腿之脚向外拧钻。前腿横撤的步子就是败步。
(十一)跳步
在摔跤中,为了争取时间,加快进攻对方的速度,有时需要两脚同时运用步 法,这种两脚同时腾跳形成的步子就是跳步。跳步分为跳上步、跳背步和跳盖步3种。
(十二)滑步
前脚向前一滑,后脚也随之滑动,这种两脚几乎同时移动形成的步子就是滑 步。滑步必须在与对方形成顶架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十三)蹦步
蹦步只限于使缠刁时使用。把对方的一条腿缠住后,先向下闷按,待对方一直 腰,立即用基腿向斜前方一蹦,在蹦步的同时,脚尖向里拧钻,随之进招。
(十四)跟步
跟步也称格登步。在使绊进招对方时,为了摔倒对方,可用蹦劲使底腿向前或 向后移步;当对方使绊进招之时,为了暂时维持身体平衡不被对方摔倒,可用蹦劲使底腿向后移步。底腿所移动的步子就是跟步。
(十五)走步
在与对方形成顺架的情况下,底腿向侧前方上步,并配合手法(一般都运用 耘手),迫使对方底腿向前移步。双方底腿同时移动的步子就是走步。
三、抓法、拿法
(一)抓把部位
摔跤衣(俗名褚褪)的领襟、胸襟、袖口、底襟及腰带都属于抓把部位,摔 跤衣的正反面可以揪抓的把位共有18处(左右都包括在内)。按其抓法分为上领、 小袖、直门(或偏门)、软门、中心带、偏带、底岔、后带、后契9把手。除了摔跤衣各抓把部位可以揪抓以外,还可以揪拿人体的脖颈、胳臂、手 腕等处。
(二)底手、上手
在摔跤中,有时需要两手分别揪抓对方的把位,而在两手抓把的过程中,就有 主次之分了。进攻为主的手就是“上手”,辅助进攻的手就是“底手”。
(三)俄把
上手揪抓的把位多是上领、偏门、后带等处,底手揪抓的把位多是直门、小 袖、底岔、偏带等处。但也有时底手揪抓对方的上把,上手反而揪抓对方的下把, 这种情况在中国跤当中称为“俄把”。
(四)揪上领和倒扒领
以手使虎口朝下揪抓对方领襟,称为揪上领;以手使虎口朝上揪住对方领襟, 称倒扒领。
(五)揪小袖
以手揪抓对方袖口上边或下边,均称揪小袖。
(六)揪直(偏)门和反挂直门
右(左)手使虎口朝上揪抓对方左(右)胸襟称揪直(偏)n;右(左)手 使虎口朝下揪抓对方左(右)胸襟称反挂直门。揪软门与揪直门方法相同。
(七)挂带和挎带
手心朝下揪抓对方中心带,称为挂带;手心朝下揪抓对方偏带,称为挎带。
(八)垛带
两手手心朝下揪抓对方中心带称为垛带。
(九)双垛带
两手手心朝下(或朝上)分别揪抓对方左右偏带,称为双垛带。
(十)盖后带和抠后带
右(左)手经对方左(右)肩,手心朝上揪抓对方后带,称为盖后带;右(左)手经对方左(右)腋下手心朝上揪抓对方后带,称为抠后带。
注:盖后契与盖后带方法相同。
(十一)垛腕
两手均虎口朝上抓握对方一手手腕(正抓腕),称为垛腕。
(十二)双垛腕
两手均虎口朝下,分别抓握对方两手腕(反抓腕),称为双垛腕。
(十三)拿臂
两手拿住对方一臂,可以拉捶或摇晃。如要拿住对方右臂,先用右手抓握对方右腕,再用左手掐住对方右肘。
(十四)搦臂
两手捌拿对方一臂,横于自己胸前。如要捌拿对方右臂,先用左手向外挑拨对方右腕,趁势右手掐拿对方右肘往回拉。
(十五)掳臂
以左(右)手从对方右(左)臂的里侧或外侧,往回掳拉对方的右(左)上臂。
十六)抄臂
以左(右)手从对方右(左)臂的外侧,将其上臂抄住捧严。
(十七)叉臂
以右(左)手叉在对方左(右)腋下,可以往回拨对方的左(右)上臂;也 可以向斜上方搁对方的左(右)上臂;还可以向斜前方抬对方的左(右)上臂。
(十八)圈臂
也称死胳臂。以右(左)手圈住对方左(右)上臂,使其不得转动。
(十九)反夹臂
以右(左)手经对方右(左)肩,以右(左)腋下夹住对方的右(左)上 臂。
(二十)抱脖
与对方对脸,以手搂住对方脖颈,手指和掌根同时用劲将其钳住。
(二十一)夹脖
与对方背脸,以肘部夹住对方脖颈。
(二十二)反夹脖
与对方对脸,以肘部夹住对方脖颈,腋下用力,以手管住对方的下巴。

浏览7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