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技击功理练用中精神内容作用的心法概述:大成拳的神是指精神而言,精神之意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先决过程阶段而言。从拳学心法角度论,精神是心理思维的第一信号,是与意识、思维的目的方面有关的心理状态形式。如大无畏的精神、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民族精神等,其与人的心理活动的概念性目的、目标的原则有关。精神是指导、统率意(意念)的,即意念是为精神的概念目标服务和支配具体行为的第二思维信号。故拳学中亦有“神导意先行”之说的定论。拳学技击练用功理系及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功理练用中的树敌为精神练用的重点:精神上的树敌,首先要从拳学心法上确定与敌的关系,必须是殊死相拼的关系才可,是胜负、 输赢的关系,是力战制胜的关系,除此别无可解。 还应从拳学心法角度,将这种关系从精神上延伸确定为有己必胜彼的关系、全力以赴的关系,将彼 视为草芥,已备气势豪雄、精神放松、无怯无畏、 战必胜彼的关系。从拳学练用技击功理方面精神的心法解,树敌是确定双方关系的精神目的为主;必胜至确定目标和最后的制胜精神为主;至胜是确定战胜对方的信念、决心的精神目的为主;精神放松是不惧怕敌人、不胆怯、心虚的精神为主;殊死相拼、全力以赴是无后顾之忧、无心理负担、轻装上阵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的精神目的为主等。在大成拳技击功理练用的全过程中,始 终以精神上的技击目的、目标为中心、为宗旨、为首要之则、之求,才能真正从心法上确悉神贯于拳学研求的所有过程中的识、为。大成拳技击功理的 练功、应用中,必从心法上将精神视为第一性的首要之则方可。如在研求中一旦失去精神的练用作用,其功用、效用全失,所以拳经中有“宁失于功 夫之求,莫丢弃精神之备”之说。故精神一失其功不达、其用无效。如一个国家没有民族精神、奋发 精神、团结精神、爱国精神,其国则难于昌盛、治理;拳学之研、拳学之练、拳学之用的法理,尤如一个国家必具其精神、信念一样,但拳学失去精神的研求、应用,亦必失要义之则,无长可取,故拳学亦必以精神为首重方可。但拳学技击练用,从心法论更应以神真为主,不可假做、不可轻为,故有 “精神真,意念紧”之则、之论。
在拳学技击功理练用中精神的具体层次的心法专述:大成拳首重精神之求,其精神的功用、功效既是重点之求又是蕴含特殊奇效的功理练用、达效作用的基础。但在拳学技击功理练用中,还应重于精神具体应用于拳学的层次之别和搏战本能的 内容性质的不同之别。对此有所细析、明解后方能真正对王梦斋宗师于《大成拳论》中对“精神”的拳论的内容达到知解、识、为,如不从拳学心法上对此真正识、为,则为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达王荽斋宗师《大成拳论》中有关拳学研求的“知、行合一”的拳训的真悉之则。而更应由此详悉王梦斋宗师《大成拳》结论中“习拳最贵明理和精神有力,换言之,即有无兽性之笃力也”之论。明理,即为拳学的原则、原理的识、 为,而精神有力,是指精神正确、充实、真切而言广而有无兽性之笃力,是指人类(亦包括野生动物)祖先固有的野生状态下的自卫搏击本能的精神实质和精神状态的野性而言。但在精神本能的层次概念上,还应从心法上得其析解方可真知髓理。如按精神作用的概念层次,在技击练用实搏中,解释精神真到什么程度为神真,精神充实到什么地步为高层次的应用,到何程度是最佳的野兽兽性,其程度有不同和水平各异的差异,亦有层次高低的具体区别,在拳学心法中对其是有其定论的。对此心法之悉罕有传受,在以往文著中亦从未有载。今本文就拳学精神作用在技击练用中的概念层次上与其练用、实搏的不同程度上,从拳学心法上按层次之别作具体的析解:其一为果敢、 二为野蛮、三为凶狠、四为残忍。此为兽性精神 (本能)之用、搏击之为的概念性层次之别的程度的主要四种类型,即为原始本性(野生状态下的) 本能体现。在拳学技击精神练用中是首先必达的拳学要 求的精神类型条件“果”是指在拳学技击练用及实战中的果决和勇敢之意。果决是技击功理练、用中的果断和决心,如拳学中的用一不二、不可怯战、犹豫、抱必胜信念等;而勇敢是指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之意而言。在拳学技击功理练、用中, 无论是练功时和应用(实战)时均应有胆量、心不虚,放弃害怕实战的怯、怵心态和作为,更应敢于承担风险、有勇于冒险的识、为、时刻保持临危不惧,遇险镇定的心态、识、为,以不怕牺牲的大无 畏精神而泰然处之,方为达境之勇。故拳学心法中有“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修为要义。所以拳学技击练用心法当以果决而为,勇于处险、敢作真为之论。而于大成拳技击功、理练用中, 以精神之为,配合功法练、用,还要参以心法之解, 主要是为了有神意之助,以恢复人类自卫搏击本能为宗旨。故天赋秉性胆小、懦弱和心虚胆怯者, 更应在拳学心法的指导下,在练功、应用时以精神之修为重点,以纠正天性之缺、炼达恢复本能之用。
野蛮:是指蛮横残暴而言,在拳学技击精神之用中, 有人属于野蛮型,其为有本能的野性,而功理应用时,有蛮横相拼之为的精神层次程度。此种类型多为不顾一切与客拼搏的心态识、为,心中抱有欺横对方之意,而有打人如藻草,以硬拼、敢上的主动进击为精神心态的主导。如美国的世界拳击冠军泰森就属此类型。凶狠:是指凶恶狠毒而言,此类型属于除抱有野蛮心态的识、为外,其在心态思维和表现上,有如凶神恶煞一般,其是又凶猛又狠,在实战中其精神上 敢作敢为、敢出手,下手狠辣,有王荽斋宗师“武不善作”之说的拳学心法义理的特点。故中国武术数千年来的对打、实战和旧时的打擂台(当今的散打擂台是有规则、有保护的体育运动中的所谓“擂台赛”,其体育运动与武术实搏的旧时擂台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和两种截然不同形式)。是无条件的以武功相拼,打伤人是常事,有时会死人,此为武术的真正实战。所以王荽斋宗师有“不可善作” 之论,即指不能轻意、不能不分场合、不能不分环境条件的乱用、胡为,因为用武(实战)不是双方善为之事,是互相真打、真用,以应敌制胜分输京的真正拼搏功夫,所以不能善作。即为“打不着不打,打不倒不打,打不死不打”的实搏原则。而以技击实战当先的武德论,如果不是双方比拳,不是对坏人搏斗进击的条件下,不可轻意而为,而用。 故技击在不善作的条件下应用时必须凶狠,也是技击精神的一个类型部分,而在练武的人群中,也有此种精神类型之人。研求拳学技击当对此有悉方可,故拼死命者谓之为凶狠。残忍:是指凶恶和狠毒而言,此是以制对方于死地的心理思维的心态表现和击要害的至敌伤、死的实搏手段之为。有如野兽猎物的本能,是将猎物杀死,而后食之,是属于以一着制其(对方、敌人) 死的心态、作为而进行实搏对战的类型。在拳学中 也有如此类型,及技击精神之用的论述。如“狭路 相逢勇者胜,心毒手狠忍为先”之语。其勇者胜之 “勇”是指果敢,即果决、勇敢而为;其“心毒”是指心有凶恶之念“手狠”是指下手狠辣,敢于重击、打要害;忍为先之“忍”是指残忍而言。故心 毒、手狠、残忍亦为兽性本能类型的一部分。总之,在拳学精神上的技击本能练用、实战方面的类型和层次是有区别的,各有具体心理思维的心态和本能、天赋的不同。在技击实搏中,诸人也因其本能遗传的因素和后天练用的得具,各有所异与深、浅层次应用的不同,研求拳学技击, 对此不可无拳学心法的正确认识和析悉的识、为之悉。至于个人是属于上述何种精神类型,也因人而异、而区别,在拳学本能之学的技击心法之识中,当以天赋固有为第一识解,后天修为是较难的。前文有王笏斋宗师之论为证。研求技击,对此不可不从拳学心法上有所识解。但拳学技击之研, 更应首重武德,以王笏斋宗师“武不善作”而识为。 其首要之则是研拳非为培养“打手”,而应是学术之研,虽然拳家、技击家的威力要比“打手”杀伤力强胜百倍,但研拳是在有武德、有理智思维的控制之下,研求技击的。这是拳学心法的必遵则守。 技击的精神,虽为至用的练、用,但技击之为,万 不可在为人处世上、交友、待人上、社会生活、家 庭生活上错识、错为,此是拳学心法的武德大忌! 精神之用、技击之为是在比拳实战中和对社会上 的坏人搏斗中的作为,万不可逢人便用,随易的不分场合,不分环境的轻为乱行!否则不是拳学技击之研,反为异端之弊,变成犯罪的违法手段,其必与王荽斋宗师《大成拳论》中的“不帼利群”的拳学使命宗旨相违。研求拳学技击功、理、心法之始,就应以重武德、人品修为为则守,方为拳学全面、体系研求的上乘高境的正途。
在拳学心法上述四种技击精神类型中,其练用以重果敢修为为主旨,为上述的精神正则四类之选修。另,在众多习武人群中除上文已述外,亦有属精神不足的胆小、疑虑、心虚、怯阵、发怵等类型,其则属于拳学技击精神之忌的精神不足类型。另外,除上述外尚有机智、狡猾、阴险、毒辣的四种类型的天赋存在之别,此为偏的精神。在拳学技击之研中多不为修炼的主旨,而在此四类中, 机智之为还有些可取之处,其余三类多为技击正则之忌。但亦有此类型的存在事实,研求拳学技击时对此不可不悉。本人对后四种偏的精神,因为其非为正则故不作专论之解,今简作介绍,是为拳家知人、识人所系,人群中有其类型也属实情。故王爹斋宗师有“拳学首重武德”和“每于传人之际, 必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寻门 墙。”所以拳学之研,应以修德为首,技击之传更应慎之,如错传非人(德品恶劣者),将后患无穷。 故拳学之研当以严、慎为先,技击之研、之传更当如是。
浏览5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