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把握太极拳的科学化脉络,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推理、历史研究等方法,分析太极拳的传统理论依据,及运动人体科学引入后对太极拳运动的科学阐释与科研应用,来进一步探讨运动人体科学对太极拳科学化的影响。20世纪以前,武术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医理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引入,我们开始运用西方运动人体科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良好健身和养生功效,在全民健身热潮高涨的形势下,探讨运动人体科学在太极拳研究中的作用,以加快太极拳的科学化进程,是当前太极拳运动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武术都是在我国相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与发展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借鉴、相互渗透。从古老的住世医学》到汉代媾帝内绣确立了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防病、治病的基本理论,同时也确立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医学基础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因此,疾病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邪,而且取决于人体抵抗病邪、维持健康的能力。太极拳就是锻炼人体的正气,提高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使人体血脉流通、脏腑协调、代谢正常。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平衡的失调。“动静适 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过动伤阴,阳必偏盛,过静伤阳阴必偏盛。且阴伤而阳无所成,阳亦伤也;阳伤而阴无所生,阴亦伤也”。太极拳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通过“抗亢扶弱”的双向调节效应来实现的,通过“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的不断变化,掌握练习方法中阴阳变化规律,动静合度,刚柔得当,对人体阴阳平衡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医学认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气血经络阻滞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医学强调锻炼时要做到“恬淡虚无”,即排除杂念、专一放松,这不仅使肌肉放松,而且可以使肌肉进入大脑皮层的冲动减少,使人体处于一种松弛状态,起到改善生理功能的效果。
太极拳通过松、静、自然来调节气血,练习时使人进入无我无他的境地,消除心理疲劳,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消除消极情绪,脱离病态心理,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都有明显的调理作用。太极拳与祖国医学的阴阳学说同出一理,与祖国医学同承一脉。太极拳根据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学说,编创出一整套锻炼方法和动作要领,并按照静、聚、贯、顺、沉、畅、正、整等要领,进行心身俱练,神形双修,使心神安静,意识集中,机体充分放松,脏腑之间发挥正常的功能,取得机体各器官的相对平衡,对人的身体、精神及心、肝、脾、肺、肾等人体脏器具有良好的强健功用。哲学思想基太极学说太极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是太极拳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 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本,宇宙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都源于太极。绘有太极图的宋朝周敦颐所著依极图诩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无极而太极,而阴阳相合,形成四季,万物化生。这就是对宇宙万物演化过程的朴素描述。同时,太极拳的圆运动也正是“无极图”和“太极图”圆形的具体体现。太极拳的一举一动皆离不开圆,或大圆或小圆,或平圆或立圆,或圆弧,处处圆活,环环相绕,既包含了无极之圆的浑然一体,又包括了太极之圆的阴阳分明,动静相辅。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建立在朴素唯物论的基础上,内含辩证法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王宗岳在伙极拳论》中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拳式上都表现为开与合、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快与慢,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阴阳的关系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静并非绝对静止不动,而是静中有动,动也不是瞬息万变,而是动中有静。阴阳、动静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相互转化,浑然一体。“天人合一”整体观“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天”是指包括宇宙、天地、万物的大自然,是大宇宙,“人”也应包括在内,人体是小宇宙。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战国的孟子。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太极拳运动正是由于受这种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的思想影响,不仅把人体各部分看做有机的整体,而且还将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 强调人体内部各部分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与和谐。太极拳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动静相生、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内外相合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特点,在技术动作上也符合天人、身心的协调平衡。在动静相生、阴阳消长中,谋求同外界进行和谐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最终获得整体优化。现代运动人体科学的引入——太极拳科学化的发端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现代体育运动西方现代体育运动,是以西医学为理论基础,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其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生物学等的基础之上。意大利医生赫•美尔库里亚利斯
论体掇是从近代实验科学角度研究体育的最 早和影响最大的著作《体育史),而瑞典体操的创立,是依据生理、解剖和医学的法则(《中国体育史简编。运动人体科学的引入为太极拳科学化提供了条件19世纪中叶以前,武术的健身理论指导主要是中医学。鸦片战争后,当西方文明以战争和暴力的方式猛烈地侵蚀中华文明时,传统武术文化也深刻地体验到异域体育文化的冲击。西方体 育的不断传入,改变了我国传统体育方式的历史面貌,同时也有力地冲击了旧有的思想观念,不少人开始认识到近代体育的功能价值及社会意义西方近代体育并非只是几种运动项目,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等一些体育基础科学内容。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传统武术——太极拳,具有浓郁的历史意识,但缺乏怀疑、批判和否定精神。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它主要以“口传身授”的家传方式在民间传习。理论上,除了一些实践经验的总结外,主要形成了以古典哲学文化为框架的理论模式。这些经验、理论是前人的智慧创见,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但毕竟不是建立在科学思维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显露出其不足。在此之际,武术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在此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1923年,在首次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期间,武术史学家唐豪就组织医生对八十余高龄的查拳名家何玉山进行了多组生理指标的测试,观察武术对人体的锻炼效果。吴志青撰写的蝌学化的国术》以及徐致一编著的软极拳浅诩,都是参照西方的运动人体科学来阐述拳术技法和健身的科学性。也正是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努力之下,传统武术迈上了科学化的历程。运动人体科学对太极拳运动的科学阐释与科研应用在现代科学浪潮的影响下,不少人为了阐明太极拳的生理机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虽然还只是起步,但它表明了在方法论上发生的新变化,蕴含了科学的生命。现代运动人体科学的引入——太极拳科学化的发端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现代体育运动西方现代体育运动,是以西医学为理论基础,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其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生物学等的基础之上。意大利医生赫•美尔库里亚利斯论体掇是从近代实验科学角度研究体育的最早和影响最大的著作《体育史而瑞典体操的创立,是依据生理、解剖和医学的法则(《中国体育史简编。运动人体科学的引入为太极拳科学化提供了条件19世纪中叶以前,武术的健身理论指导主要是中医学。
浏览3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