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位撑抱式养生桩功心法要点:腹位撑抱式养生桩功的间架结构与胸肩位的手、臂各部的间架相近似,只是在练功时双手采用下手位形式,练功时以双手置于下腹部的撑抱间架为则。在间架变式中以左、右两手掌心的下位内抱形成该功的功式特点,由于抱位特点在于腹的下位,故练用、行功的心法要点也以腹部为主,其功式的心法要点分述如下。其一,为腹位撑抱式养生桩的间架,手、臂重在下坠,为下位腹部抱式,故此桩式两肩承重的负担比胸肩位桩大有减轻,所以两肩极易放松,也最利于桩时的增加、也无引起肩、臂的紧、滞之弊;其二,间架的内抱和神意的假借、诱导均系于腹,而此桩式行功的功用效果之求与前文所述的卧、坐式腹抱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极利于呼吸静、长:细气血畅达的养生练求之效;其三,此桩式在养生站桩功中是属重求内养、少耗(不耗体能)特点的下手位桩式之一,而多适体弱、年老者选练,练后的养生调理,恢复身体脏腹功能的滋养气血的功能显著。可适老、弱、病者长期坚练之选;其四,练腹位撑抱式养生桩时,必须注意用腹式呼吸的特点,以静、松、缓、整为宗旨,突 出神、意与形体松和静蓄的统一特点的心法原则。 练功时越是轻松、愉快、不疲、不累或桩时延长, 越应辅以神、意的专注和内意外导的关系,万不可因简(简便、易行)而慢(慢待、忽略此功)、因易背法(有违功法原理、原则),更不能因轻视、错为而出偏、误。当知大成拳诸功无论繁简、易难, 均皆有独特之功、特殊之效与不同的心法要点之另万不可有重繁、难,轻易、简的误解、错为, 否则于全面功理、心法的功效之求极为不利。此即为大成拳心法要点之一;其五,当知拳学(大成拳观点、学理内容)与功法要求和具体的练用要则,有同步共达之则。从拳学心法论,此桩式虽为养生站桩功式中易练简行之功,而具有功效卓著的特点,极利于养生之求。所以拳学心法练用的概论之解为:功法在于练功过程中所包含的特点,如其功具有轻松、易练、简便、无耗之功特点时,其功则越重于养生、越利养生的内调、健体的蓄能、温养的功效作用之求,而功法难度大 者,则易造成紧、僵,或繁难、复杂、耗体和内意 外缘神意重的功法特点时,而多为技击功用,易求 功力和以技击内容为主的功法类型,则越利于技击之求、技击之效、技击为主养生为辅的功法。对此拳学心法之悉是研求大成拳必当首先知晓的心 法要点研练腹抱式养生桩,也应有此全面心法析 解,方能悟辨心法要点之别,以适择练、求功之为。
大解提插式养生站桩功心法要点:提插式养生站桩功法,在大成拳养生站桩功中,练者较少,研求者不太普遍,故在研拳者中对此桩式多有忽略者。从心法论,其实大成拳养生站桩功(包括其它功法)之所以看似繁多,实是因各个功式、功法均有具体的不同要领、要求、特点和功效之求各异所致。拳学之功择练中应重在多参, 具有按适、按需、按求择式选练的心法要则,故拳经中亦有“学式应多悉,选练按需择”之论。提插式养生站桩功,是属于最接近休息式养生桩的养生桩功法,其功式只是从手、腕、肘三位有行功变化和间架要求的功、理不同,其功法要求左、右两手、臂在身体两侧下垂手指分撑、指尖向下指地,有直插入地之意感,腕有顶意,肘稍弯曲,手 臂之势有下插、上提之意,故在内意外连中应以手臂为行功的重点,而区别于其它站桩功式,此是心法要点其一;其二,提插式养生站桩功之名, 源于手、臂的提、插之势的形、意特点,从拳学心法解在练用过程中进行延伸析解时,则应为全身皆有上提、下插之势,手与臂连、臂与肩接,肩以身蓄,而具有身达、手为的拳学心法的要点。从 而形成在全身松和、静舒的整体之势中,包含手、 臂部行功的内意,两者相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融为一体,以求得功效完整、统一心法为要点;其三,此桩式是以休息式的体位间架结构练功为主, 手、臂变式极微,而多重神注、意充的假借诱导, 以利行功练用体认的功效之求,所以此桩式比休息式养生桩的神、意内容在练功过程中的功理要 求更重一些,但此桩式的功理、心法与功效之求, 还应以休息中求蓄养为主,手臂的行功求劲为辅 方可,只是功、理的练用力度比休息式要求的要多,松和、静养的行功内容也略有所异。故对此桩式的内意行功特点应在拳学心法中有区别之异, 亦应在心法要点上有所真解方可。不可错识或乱加定位;其四,在大成拳功式中,只要重求指、腕 部行功的功法,对指、手、腕各部的功力之求,均有行功之效,此桩式虽为养生功法中的功式,但对增长指、手、腕各部的功力大有佳益。又由于此桩的手为下插的下位间架结构,故气、血宜达梢端 (即手指尖),而神、意的提、插与手臂间架结构之形统一相同、共辅,故于指、手、腕的功力之增必 然形成生效较快的特点从而易于参求,所以此功也是符王荽斋宗师《大成拳论》中“指端力透电” 的拳学心法的行功要则,亦为此桩式的心法要点在练用研求功效中应悉的重点内容。故此柱式具有休息整体、功达指端的特点。总之,大成拳“功无废功,理无废”,诸功皆有功法特点和具体不同的功效作用。研求拳学当以广参诸功、择式选练为要,故拳学心法中有:总体之学为系统全面的综合体系,专功择单为有的放失的阶段之求。参学时应各功均悉、适择当以用效而选。 广学式应多而重练,择功少而变方为适己之精选的心法要则。故求养生者多不重技击之功,求技击者则多重研于技击功、理,此为适需、适法、适求而择,无可厚非。但于拳学家研拳的原则、义理却又当别论,所以造诣全面、境界高深者必将拳学所有功、理、心法全面析研,各达细参入微之悟,方可综之以学、成就斐然,否则即为局部、片面之求,又如何得全面、体系参悟之学、至高深境界的修为。
大成拳撑按式养生站桩功心法要点:大成拳撑按式养生站桩功法在练用中的间架结构的手、臂亦为下位,以双手位的分撑桩式而行功。此桩式功理重在撑、按,为其心法要点之一; 其二,此桩式的两手在身体两侧左、右分撑、手掌下按,手指、手背由腕部向上抬,手掌与地面为平行之势,神意间有手下按(手指与手掌), 左、右两手掌外侧向左、右两侧外撑,手背反向上提抬,故手以按撑、抬的争力(拳学劲力)之求的行功训练为主。拳学心法中还应析解为“求力 不用力,略紧切勿僵”的原则方可,如僵滞,过力均为错,故在练此桩式时,必应从心法上认识清楚上述要点方可。在练功、行功时,一定要掌握力度分寸,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所以练此桩式时应重 于心法的适行摸索,运用火候应恰到好处方可。故要认真体认、用心参悟、细研微理,从摸索中求得力点(应力要点),否则反容易出偏、至误于功不禾,其三,此桩式因手、臂处于下位左、右按、撑之位,故肩部承重(手、臂自重。)不大,极利于大成拳功理松肩、坠肘的练用之求,所以一般情况下皆可提高站桩时间,利于增加桩时的求功之效; 其四,此桩式于手、臂在行功训练过程中。也易出桩劲,而手感极强,尤其是指、掌之间的胀热之感来的较快,全身亦有得力、不空的感觉、现象。此桩式肩、肘与手、臂两者之间上松、下紧的具体行功作用的反差较大,故有松、紧分段内容方面劲力的初求之效,对日后其它大成拳功理的研求奠定劲力应用的基础极为有利,而利松紧劲的练用研 求其五,此班式在大成拳研求者中的练用并不普遍,而对分撑之力、松紧之功、手臂功力的增长及松和、静养的养生求整的功效均佳,在养生站桩功中有特殊的功理与求功达效的代表性作用,其功效之求也具他桩不可代替(其它站桩功中没有)的特点,所以对此桩式的研、练之功亦不可轻废。本人老师王选杰先生,生前亦常练此桩式,对此桩极为重视。天津张恩桐前辈亦对此桩式下过不少功夫。在大成拳养生站桩功中,撑按式养生站班功法被长辈列为四大养生桩式之一,并非无因而设,此 也是拳学心法应悉的要点内容。
大成拳下位上托式养生站桩功心法要点:下手位上托式养生站桩功法的间架结构特点, 主要在于两手置于身前下腹位以手心上托的行功之势。由于两手向上有托物之意,其神意中,重在 上托为主,下沉为辅两者争力之间的训练,其手势有手心向上对头前之位,故此桩式有与“五心朝天”的静功手势的相同间架结构,也具其功的要 则、内意,其为此桩的拳学要点之一;其二,因上托之势还含有托物归心的松、静、舒、和的要点, 在练功时,也可以配合桩法、桩意之求闭目而练, 即是以合眼内视、内观的内意为则,当然睁眼平视外物亦可,但在功理的心法要点上对两者之间功用的内含作用有所不同,当从心法上对此有所细悉。闭目之为以养神为主,平视外物以外连为宗; 心法之解为闭目练功,多为内养、休和的内含之求为重,而具有王爹斋宗师《大成拳论》中“收视听内,锻炼神精”的主则之求,故具重内意之修,闭目养神以空融、汇蓄为重;而两眼睁开外视有物, 意与外连的神、意之导,则是符王荽斋宗师拳理中 “内意外达”、“心与外界通”的拳学义理为主旨, 而重修人与宇宙万物的整体关系为拳意之求的内容,是基于内意融于外物的机理之求。上述两则均为正确而均皆包容于大成拳功理练用心法则要的 整体之中,最后融为一体方为“无法不容”(王笏 斋宗师《大成拳论》中句)的则理。而两者共求则更为达高功、深境的全面之求之适,故王梦斋宗师 在《大成拳论》中有“执着己身一无是处,没有己身无物可求”之训,其心法之悉应参与对此桩的深解之析,同时有相同的心法要则之理,其研拳练用过程之中虽应重己身之求,亦当有与外物融为一体而识、为方可,此亦是拳学心法的要点,其三, 此桩式之练重在养蓄中研求,故有养生重于练的要点,而练中有养应解为手有托物意感,而又似 无,在有无、轻重、空实、强弱的相互矛盾的分合、 相融之中行意(意念诱导),以“胸中无物谓之清, 念头(思虑干扰)不起谓之静。清静而无为,无为必自养”的养生拳意为主,练用行功方能适效;其四,此桩式的手臂间架有卧、坐、立,三式之功同 有此功式的特点,故间架结构的手、臂之势为普及多适之形,在其它拳种和养生功理之求中,此式间架亦多见、平常,但研求拳学时对此功不能因普遍而忽视,从态度、认知上万不可轻之,这是因其式有效之故,才有众习多参的渊源,此功如能久习, 对强身、健体的温养、滋荣和身体的调理之效均 佳,对此万不可废弃不研,亦为心法要点之一;其五,下手位的上托之桩在功、理练用力度上较弱, 因耗体不多,而在肩松、肘坠的条件下具含撑肘的 外撑之意,双手亦含端、托之势,两者合一形成肩、 臂、肘、腕、手、指各部向上的环式间架,上述手、 臂各部则以圆环之势为主,而与王荽斋宗师《大成 拳论》中“得其环中”之意、之形具相符的要点, 有拳学中的“圈环为圆势,形、意融要宗。钝角相 适处,节段气血通”之义理,故拳学无锐角(肢体 结构忌锐角)和小角度的不利气血通达之弊。所以 此桩式具含形、意中轻松、无耗的特点,同时又属下手位桩式,故从心法上,此桩式的功用之求对气血流畅、经络通达蓄养的圆融之求均皆有利。
浏览3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