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每当吸气时小腹肌要有意识地向内收 吸,每当呼气时小腹肌要有意识地向外膨胀。这种呼吸方 法,在形意拳中主要是运用在爆发劲力的一刹那。总之,在平时练习顺式呼吸,是为了求得气沉丹田、引 气归根:而练习逆式呼吸,则是为了升督降任、助开两肋、 增大肺的横向扩张。关于如何才能真正使两肋最大限度地扩 张开来在后文中还要做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叙。顶,一是指天庭要有向前顶的劲气,二是指百会穴要有 向上虚领实顶的劲气(练习时为虚领,发劲时要实顶力三是 指舌要有催顶的劲气。形意拳对项部(脖子后面为项)的要求主要有两个:一是 竖项'二是挺项。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不包括爆发劲力 时),对项部的要求为竖。竖项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和 控制下来完成的,与爆发劲力时采用的挺项相较,谓之虚。 项的虚竖,既可以维持头的端正,又可以保持头部、项部在 左右转动时的灵活性,而有利于左顾右盼,并且不易造成项 部僵直之状。挺项,是在爆发劲力时,项部一定要挺实,此即谓之“项 如鸡斗九项部挺实才能起到首领的作用,爆发出去的劲力才 能有巨大的冲劲。而且项部挺实之后,可以提起精神,体现 出精神百倍、信念坚定的神态目,就是眼睛眼在人的五官之中主要是起观察作用 的,因此在拳经中云二眼有鉴察之明工鉴是鉴定和区别,察 是观察和看认。与敌相遇,总是首先要上下打量一番对方, 这就是观察敌人的外五行(即体格的强弱壮衰),然后才注视 观察对方的眼神,这就是要进一步鉴别敌人的虚实勇怯。因 为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也是唯一最能够无声地表达喜、 怒、哀、乐、善,恶、惊、狠等情绪的一个关键部位,所以人的眼睛不仅有观察事物的能力,而且有鉴别事物的能力. 同时,眼又是传神达意之处,故拳经云:“有神在目〈当然, 面部表情,也是表达神态的地方,但面部的表情又是随着眼 睛的观察、鉴别和大脑中的不同反映而变化的。
除爆发劲力时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除爆发劲力时〉,应凝神于目,手 随眼、眼随手、眼随足、足随眼,都要互相配合,也就是手 足打向哪里,眼睛要注视到哪里,眼睛注视到哪里,手足也 要打到哪里,才能做到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所以在练习 时,必须是眼随手走,手随眼去,切不可手打向正前方,而 头偏向左侧或右侧。头一偏,眼睛就不能正视,久之会养成 瞟眇斜视或眼不注手的不良习惯。眼不注手,是为手眼不 合多神不聚目,目不视物,是为心意不合。心意不合,故劲、 力、气也随之而分散相离,整劲也就无从而发。“凝神聚目乙 并不是说把眼睛瞪得越大越好,也不是说 把眼睛咪得越小越好。眼睛瞪得过大,一是表现出惊恐之 状,有畏惧对方的恐惧心理,二是难以聚神于目。但眼睛眯 得过小,又会使神光不明,影响和缩小了左右两旁的视野范 围,所以这都是不符合形意拳凝神聚目的要求的.应该是全 神贯注,二目平视,正视前方或自己的手。至于拳经中所说的“眦裂目突”(眦即是上下眼帘),指的 是在突然暴发劲力一刹时的运用,是要使眉头集聚,上下限 帘绷紧,光聚瞳仁,从眼睛里发出一种逼人透体的神光(是 谓精神逼人),令敌望而生畏,此谓之神攻。“神受神攻而缩 之于胆,耳为灵性,故谓之“监听官”,凡眼睛看不到或尚未看到 的地方,则由耳辅之,听其动静,辨其方位,所以说“眼观. 六路,耳听八方”也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怎样才能提高耳的听觉能力呢?这里主要谈两条:第一条是增强肾脏功前的锻炼,因为早在我国中医学说 中就指出:“目通肝、耳通肾……"听觉减退是由于肾衰而造 成的,所以要使耳的听觉增强,就必须首健其本——肾脏。 肾亏、肾水不足,不但两耳的听觉会减退,而且对大脑反映 的灵敏度,以及骨质的强弱都有直接的影响。在形意拳中增强肾脏功能的锻炼方法,就在于五行拳中 的钻拳。因为钻拳在练习中的重点要求就是“通肾”,肾脏随 着钻拳的一出一入,也在进行一松一紧的运动,这对增强肾 脏的功能是大有好处的。只要肾脏强壮起来,耳的听觉也就 会自然灵敏。第二条就是上提玉楼。玉楼,就是耳后之高骨,也称为 完骨。在师传口诀中有“撮谷道、提玉楼,精气贯顶神不丢” 之说。因为上提玉楼,是通督打开玉枕一关的重要措施之 一,故上提玉楼有助于醍醐贯顶,而且可使营养气血贯注于 耳,故耳方能灵敏“形意拳对上肢的要求上肢包括肩、膀(上臂八 肘、前臂、腕、手(包括手指 和手掌)六个部位,它们在形意拳中又各有不同的要求和作 用,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肩,指的是两肩最顶端的高骨处和肩关节。现在有不少学 形意拳者,对肩与膀不加区分,所以把松肩、沉肩笼统地说 成“肩膀要松开、肩膀要下沉力这是不准确的。在日常生活 ,中,被习惯地称为肩膀的两个部位,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 念,所以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
在形意拳中对肩的要求有松、沉、扣、按四法。松肩以 通气,沉肩以贯劲,扣肩以坚膀,按肩以发力,这是松沉扣 按四法的不同用义。肩在上肢中,是属于三节中的根节。气血、内劲能不能 顺利地通过肩而达于肘,再通过肘而达于手,肩部的放松和 紧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一根流水的胶皮软管,如果 把它的根部屈曲憋劲的话,流水就不会畅通,到达中部和梢 部的水流量,也不会充足。所以如果在练习中肩部耸起、憋 劲或不能放松的话,不但气血不容易贯通肘、手,而且也会 严重地影响整个上肢在运动中的灵活性。因此学者在初练 时,应该将肩部放松,这样才有利于气血的顺利通过。松肩的要领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要使肩关节松开,将肩 顶骨落下,一条是要松开肩井穴。松开肩关节,可使上肢移 动灵活;松开肩井穴,气血则可顺利通过肩部,使胸、背的 气血相通,松则通、紧则固,因此一定要先求其放松。沉肩,主要是为了充实和贯注劲力。当松肩这段功夫练 好以后,在气血通达的前提下,即可逐步转入沉肩的锻炼, 使肩部关节微微向下沉劲,以便促使气血和内劲下注于涌 泉、上注于肘手、中蓄于腰脊。下注涌泉,谓之“沉肩以坚 步”。因为涌泉穴与肩井穴是上下照应的,背部的气血,通过 肩井穴后,再接入胸部血脉,然后直下涌泉穴,故可以起到 坚固底功的作用。通上肢,主要是根节通肩井、中节(肘)通 曲池、梢节(手)通神门或劳宫,此即为沉肩以贯劲,是为了通达上肢、增大上肢的支撑劲力沉肩的劲,在形意拳来讲,是中正劲,它既不属于回 劲,也不属于发劲,故谓之中正劲。
扣肩,在形意拳中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扣肩以坚 膀,一个是扣肩以拔背,一个是扣肩以含胸。膀(上臂)指的 是肱部上端的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只有在扣肩 时,才能将背后肩胛骨的劲气转递到膀上来,这在形意拳中 称之为“熊膀”,扣肩以拔背,主要是指拔背中的横拔。拔背 除了纵向(即上下〉互拔以外,还必须有左右横向的互拔,这 样才能使拔背形成“十”字形的拔劲扣肩以含胸,是在横向 和纵向拔背的同时所完成的。总之,扣肩是为了聚气血、集 劲力的。但由于所求劲力的部位不同,用法不同,目的不 同,所以虽然都是扣肩,然而由于架势的高低不同,而劲力 的所藏之处也就各有所别。例如在三体势中,上架子即是为 了练步,中架子则是为了练肋,下架子乃是为了练背,所以 说虽然都是扣肩,但由于架势的高低不同,则劲力的含藏之 所也就会随之而产生变化。
按肩以发力,按者催也。按肩的本身就会自然地产生一 种既向前又向下的催劲,所以只有按肩,才能催逼劲力上发 至手,下发至足。按肩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通过按肩,可以使背后 的肩胛骨与肩前的噩骨,以及肩部的巨骨三者紧紧地合抱在 一起,产生出巨大的根节劲力;另一个是通过按肩,可以把 这种巨大的根节劲力,传送到中节(肘),再由中节传送到梢 节(手),这就是肩催肘、肘催手,其劲乃发的道理。由于对肩部的要求不同(即指松、沉、扣、按),所以其 中的各个含义也不相同。要求是根据对肩部不同的功用而来的,因此诚望学者在锻炼中要细心地加以体会,正确地掌握 松、沉、扣,按。膀(上臂),从肌肉上来讲,主要是指的肩三角肌、肱二 头肌和肱三头肌部分。从骨骼上来讲,主要指的是肱骨的上 端和肩部的鹘骨部分。
在形意拳中所说的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是 在每一个动作中都必须包含的内容,所以说步步不离鸡腿, 把把不离鹰爪,腾起蜚伏是龙身,起手必俱熊膀,两手紧防 门面。在三节之中,虽然说是肩为根节,但准确地讲,真正的 根节劲力绝不在于肩,而是在于膀在膀则灵,在肩则滞, 因为如果把劲力集中在肩上,肩关节就会受到抑制,在练习 中就会影响到它转动的灵活性。那么肩关节是不是应该始终 处于不含劲力的状态呢?也不是。在爆发劲力的时候,不仅 是肩关节要紧抱为一体,就是全身肢体也要合抱为一,故称 浑身刚硬如铁。但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劲力必须是含蓄于 膀,才不致于使上肢的转动出现僵滞死板的状态。总之一句 话,膀要含催(指劲力),肩要灵活。肘,在整个上肢之中,是联接根节、操纵梢节的中间环 节,故称之为中节。形意拳中对肘的要求主要是垂(或称坠八合、领、催四 法。垂有下坠之意,合有相抱之意,领有引变之意,催有逼 促之意。力不力在根,正不正在中,达不达在梢。就是说上肢有 没有劲力,关键决定于根节(膀)所含的劲力大小。然而决定 是不是保持了中正劲,则是在于中节。中节是承上接下的转 换部位,所以中节绝不能空。如果肘关节的劲力一空,则整 个上肢的劲力就会涣散,这就是“中节空则节节空”的道理(拳 经中所讲的“中节不明,浑身是空”和“中节空则节节空”,并 不是单指肘或膝,而主要是指腰,同时也包括全身各部的中 节在内)。
根节主要是劲力的发源之处,中节主要是劲力的含藏之 所,梢节主要是劲力的终放之点。劲力主于梢节为之出,劲 力主于根节为之入,劲力主于中节为之中。也就是说当劲力 放在手上时,这种劲的本身是向前往出走的劲;当劲力放在 肘上时,这种劲既不属于往出走的劲,也不属于往回带的 劲,而是属于中正劲,当劲力放在根节时,这种劲的本身就 是往回领带的劲。梢节为放劲之点是谓之明劲,中节为藏劲之所是谓之暗 劲,根节为发劲之源是谓之化劲,所以说明劲在手,暗劲在 肘,化劲在身。明劲在手,主于神门个劳宫暗劲在肘,主 于曲池、少海化劲在身,主于膻中、命门。肘的垂、合、领、催,也各有其不同的功用,下面我们 分别来介绍垂肘以求中正。垂是上下垂直的意思,也就是说肘必须 有向下垂坠的劲。肘中节的向下垂坠,是为了使学者在练习 中逐步地掌握既无前栽后仰之弊,又无空虚飘浮之病,故以 下垂中节来固定姿势和稳定劲节的中正不偏。合肘以求劲整。左肘与右肘的相合,右肘与左肘的相 合,左肘与右膝的相合,右肘与左膝的相合,才能使四肢的劲力相合不散,并增大四肢的支撑力量。所以说肘不内合力 外宣,膝不内合底功浅。因为肘部向外突,上肢的劲发出以 后,并不是正直前冲的劲,而是带有一种向外宣的劲力,向 外宣的劲,本身就有横劲在内,容易分散顺劲的发放效果。
浏览3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