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顺柔必逆,柔顺刚必逆,一顺一逆一随一消,以意应之,最忌有形所以千万别把字看成架子,更不需要套路,字熟则拳 熟,字精拳自精。有工夫就写字,写字就是拳,先练一点,次划一竖, 再写一横,次划一撇,时时刻刻要这样做,何愁字不成拳。以字出拳,一笔一划即是拳术的一招一势,要先工一笔,然后再兼众画,一 个字可以用一手写,也可以用两手写。一手能写一字者,则一手能 发数招。所以字门的开门手,就是一开门就用一手,一气打出七招 而不换手,后手放于背后,这叫后摆手,又称救命手以及绝命手(绝 命手即一出手就把对方打,土,了。“土”就是打死了)。

先看字形,哪笔是正,哪笔是偏,哪笔是顺,哪笔是逆,然后再联想到身手。顺者手必正出,逆者臂要反用,随字转身要知向背。四正藏于四正之横竖,四隅隐于四斜撇捺。顺多柔逆多刚,迈步如走笔,笔尖前指前进,笔杆下引,引必后退,笔正者正走,笔斜者旁行, 日久通神,人一动字即应,人字合一,亦字亦人,字是拳,拳也是字, 何难之有。

在“无量能论”中提出人类都各有字,都可以成拳,这是对我们后人的启示。凡吾同道,不分中外,应当在这一启示上下功夫,有所创造,有所发明,以发扬武当技击之道,对人类有所贡献.

人身有血脉,字体也有血脉.人身之血脉是血随气行;字体之血脉是墨随水行。人无血脉则诸穴具闭,不能呼吸。字无血脉则众画全停,不能成字。引乃字拳内劲之根源也。行拳想写字,则人与字相合。字脉即人脉,字劲即人劲,点手如字点,行手如出画,点划由心出,拳招由手发,心动笔随能写字,意动手随则发拳,拳有气力, 字有精神,精神气力合一则拳之上乘,不是架势,如果在此中求套路则背道而驰矣。

字拳在《武当》杂志初创时就有许多朋友和同道来函索要套路,我曾绘图说明,每多不解。因此在此篇中详加分析,强调指出内劲,说明字的内劲与人的内劲的作用,剖析拳出于字,而不是手舞足蹈之外形也。

我今特提出四字,作为标榜。每一个字各有血脉,用红线显示出来以备日后“二十四字诀”付梓刊出时有所佐证。

现在虽未将“二十四字诀”揭出,但此四字已足供读者参考,照 此钻研,方知余言之不谬也。

字拳乃无言之道,不可名亦无以名之,因行于手强以名之。“二 十四字诀”必须先懂字的笔画乃能名之。例如点必飞,横必圈,竖必 冲,竖左下斜成撇是右大环,右下斜成捺是左反臂打,短横是截,短竖是插,外钩是右手内挑,内钩是左手反弹,横分上中下,上横立 圈,中横平圆,下横分缠,用之有法,自然生力,自然成拳,横正圈内 含蓄、柔、缩,竖反劈外有摔、拍、拓。先练通玄,后乃通用。

二十四字诀原有文武两本,文本叫通玄本,武本叫通用本。通玄本讲的是内修法天则地,通用本讲的是人字合一,先述其理,后求其拳,单操双修,逐步形成,不急不徐,万勿超越。欲证其实,详看下图。

“正”字当先。“大”字相连。“光”字居次。“明”字乃全。

举例四字,说明字拳,一待二十四字诀刊出便可一目了然。图片1



(一) 上横左展右闪;

(二) 中竖上劈下拓;

(三) 右短横截;

(四) 左短竖插;

(一) 左挑右剔;

(二) 反抛点掖;

(三) 中横左圈右护;

(四) 左手暗挤反打。



(一) 左右圈手日里加横掌;

(二) 右手大缠上拍下拓;

(三) 左手反臂挤靠棚挑;

(四) 月中左右两横双剪手。

(五) 下横左右缠掉。



(一) 中横左引右

错综论

上列四字图说仍应深讨。字拳原出于易,以错综变而示神奇。易无错综则不变,一错一综变即生,生生不已,字亦如之。易以爻之错综而成卦;字以划之时错综而成字错者相对也,综项上下颠倒也。易无爻生难以成卦,字无划哪能成字,字划就是易之爻,有时画与划相对,有时画与划颠倒,卦讲吉凶,字讲刚柔,刚柔出则成拳。

字,点要重,谓之侧。横要宽,谓之勒。竖长,谓之努。一挑谓之 策。一扫谓之喙。一钩谓之趋。一撇谓之掠。一捺谓之磔。横能左 右扫,竖能左右分,横极则折,竖极必挑,横变走之,竖变弯钩,竖紧 横松,长短互用,不离其形。八法即是八卦,八卦变为八八六十四, 八法变为字何止千万,卦法字法源出于一,一阴一阳,一刚一柔,内劲出焉。

字拳视之无法实有法,由有法还于无法,自然规律,不待人为。 所以有拳没有套路,有招势而无象。儒者十年寒窗不得其门,武士习练终生困于门外,是未得易之理与字之道也。

字拳,必先通易之理,由易理而求字之道,由字之道中求字拳之微,字拳之微必须读易拆卦通灵,必须写字辨划出拳。前之四图即本于此,请详参之。



遇阻就变,一触也变,时时变,刻刻变,转身就变,回手就变。拳行中途未发即变,十人学艺,同一招势,但是所得者一人一样。出门 就变,回头又一变,纵属同门兄弟,出手各异,神出鬼没变化多端 不怕偷拳,不怕偷招,取予之道就是授之,未必能于接受。瞬间万变令人莫测。其神乎,乃不神之神也。

遇敌,旁门多以踏中宫为法。字拳则不然,敌入中宫正好瓮中捉鳖。找隙走边,半步即可转入敌后,使对方不及回身,而我则为所欲为。总要神变貌变气力变,一人能化多人,一招显出多招。说有形,一人可以应群敌;说无形,转身不见,忽隐忽现,出没无常,使对 方如人迷魂之阵,无处可逃。这些功夫都在变中,必须练于平时,熟能生巧,自然应敌自如也。

依字而变,变中有法,一字在身有七变。在前一变,在后一变, 在左一变,在右一变,中平一变,上仰一变,下俯一变,谓之七变。要将字看成四面,前后为正,左右为边。可以正用,可以偏用,可以倒用,立而用之,平而用之,一动即变。操之在手,前圈对敌,后圈护己,对敌发力,对己提劲。圈有合手圈,有单臂圈。由外向内曰紧,由内向外曰松。紧是短手,松是长手。长手追敌,短手取命。以字为根, 以手为用,写字操手合为一体,操是提内劲,写是找招术。

遇敌出二手,留前手先引后击。手是触角,一触即知,遇障则 炸,敌要出手随他手而入,他拿随拿反打,他擒随势而崩,手中出 手,不许回手,敌如制我,由制而杀。此中含有伸缩吞吐,不是支架而是默化。手法要简而净,点划如在书斋,沉着利落,不似战场,玄妙何在?均由字出。日写百字即是练拳百遍,越多越熟,千遍万遍即能生巧,详体字意,细找内劲,划划生变,变而后化,三丰遗教,永尊为妙。

观变通体论

技击源出于道,字拳以道为宗。首先要通体皆灵,周身不通,则练拳无能为力。如何能通?必由内观。内观有三:一曰观息,二曰观身,三曰观心。观息通气,观身通体,观心通神。

(一)观息:息非数息,又非闭息,亦非伏息。

息乃自调谓之真息。真息必静观,观时神要朗,心要虚。念止神则凝,神凝则气合。气合则息定,息定气自生。不是呼吸之气,乃先天之气也。此气无内无外,无大无小。练之勿着,不讲丹田,不指定点。渺渺无际,浩浩无垠。无穷无尽,与天地之气相合,万籁无声静中息。超静超真,真极至无,归于太空。空则灵觉身全无,轻而松,松而通。只有一息连绵不断,甚至奄奄一息。无筋无骨,更没血肉。萎然而软,为水中之泥。神身气通,此乃武当太乙字拳功法第一步 也。强调必修,不可间断。小效百日,全功千日。三年不辍,必得真谛。行之有度,止之有时。师传口授,方得真功。

(-)观身:先观其形,后观其质,看看三田何在,瞧瞧三关哪里。骸骨有定,筋络有数。要巧于审查,善于安排。何处生精,何处生血。精到即化气,气到则化神。一一内观,观其动,观其静。静以 观骨,动以观肉。观其阴阳,观其刚柔。观其消长,观其浮沉。

神随意观,意到一处,神生一处,意到则开,神到则灵,审时度势,各有其用。观其内而知其外。五体要得当,四肢要适中,手挥足 跷内劲即发。内通其体而求,外通其肢而用。此时形化质变,自然身通。一通百通无不通,通体皆灵,乃遂大通。

字拳手操行拳,内外发劲都出于此。身动肢随,意动神随。内操 其质,外练其形。形即是字,质就是划。演成字拳,不仅说明人体通, 而且说明字体通。字通乃能内布其气,外显其神。人身有精神气力意,字体有点竖横撇捺。生理同于物理,天经地纬,善于思虑。时而 习之,我身一通,乃与天地同。武当妙法,唯须通灵。通则感,感则灵,灵通灵通谓之通灵矣。

(三)观心:三观中此观最难。杂念情欲扰于心中,因此观之难定。越有心观越观不见。有心则念随,念随则欲动,观也无效。即欲 止观亦不可能,此乃有心之害也有心必障,障则观不见矣。所以, 观心必先无心。

无心则空,空而虚,虚而无。障去则明,一观则彻头彻尾,万念俱灭,情欲全消,则观得其用矣。此观重在去念,才能与前两观相会,同观同止无障观身身自见,可以观息,息息相调,调则心静,静则神凝。神凝可以御气,气动反而化神。神气合一乃精生,谓之神精气爽。爽则心气足也。

心气足,自然生力,力发于五体,行于四肢。乃拳之内劲与外力也。内劲行于字之体,外力表于划。其理则一,观人之心即是观字之 心。字心居中为正,人心居中乃真。以小观大,以大观小。天地可作一物观,一物可作天地观。一生可作一日观,万古可作昼夜观。运于自然,则机必至。此乃神之运心之动也(内动)。

总之,三观是先观息,次观身,后观心。观后要知止,谓之止观。 观不得法,非正观也。止不得法,乃妄止也。非正观,不如不观。苟 系妄止,何如不止。观而止,止而后观,其观也与道合。

息者呼吸也。息息者,即绵绵不断也。息息要归根,根者生气之根也。(观其复)有无相生,动静互用。

浏览4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