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术散手竞赛的形成与发展
武术散手俗称散打,古称相搏、手搏、白打等。由于这种对抗形式是在规定的台子上进行的,也称“打擂台”。
民国时期,曾有人试图把“打擂台”这种形式以体育比赛的形式展现出来,但都没有获得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散手纳入了体育的轨道,成为正式的竞技项目。
1978年,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处成立了武术散手调研组。同年,在湖南湘潭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期间听取了部分教练员及武术工作者的意见尔后在北京召开了座谈会,又进行了个别访问,听取了武术界特别是部分老武术工作者的意见。在此基础 上,写出了《关于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报告》。国家体委对报告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积极、稳妥”的方针,为武术散手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979年3月,随着全国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使武术攻防格斗技术在比赛中得 到进一步的体现。国家体委决定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三个单位进行武术散手项目的试点,以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同年5月,在南宁举行的 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试点单位作了汇报表演9月,在第四届全运会比赛期间, 国家体委又调试点单位武术散手代表队赴石家庄武赛区,与河北省选拔的武术散手队 进行公开表演。在上述几个单位试验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武术散手竞赛办法。
之后,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武术散手表演的省、市越来越多。1980 年5月北京、武汉两个体育学院在太原进行了内部技术交流和座谈,促进了武术散手 技术的不断提高。同年10月,在昆明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赛期间,国家体委调集试 点单位的有关人员着手研究、讨论、制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的工作,拟定了《全国武 术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1981年5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 会上,北京体育学院队与武汉体育学院队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表演赛。1982年1月, 国家体委又调集北京、山东、河北、广东等省体委及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 6个单位的有关人员,在北京召开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讨会,确定了《全国武术散手 规则》(初稿)。并按体重分设9个级别。随后按照这一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 对抗项目表演赛。
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武术散手的问题。在 大会题为《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开创武术新局面》报告中指出:“技击尚处在实验阶段,要逐步积累经验。对待技击的开展要取慎重稳妥的态度在大会总结报告中 又提到:“关于武术技击,前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
自此,武术散手本着“积极、慎重、稳妥”的精神发展。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对 抗项目(武术散手)表演赛。1983年至1987年先后在南昌、潍坊、太原、哈尔滨举 行。1987年提出在全国武术对抗性项目表演赛中,采用设台比赛的办法。
1988年在兰州举行的散手表演赛中,第一次设台比赛。自此,武术散手以擂台形式进行比赛被确定下来,体现了武术的特点和民族风格
武术散手运动的开展,深受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但是,又由于武术散手 比赛是一项直接对抗、十分激烈的运动,为了减少和避免伤害事故,对运动员的身体 素质、心理素质、训练水平以及竞赛组织、场地条件、医务监要求都很高。因此,1989 年,国家体委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武术散手比赛管理的通知》,这个通知保证了武 术运动沿着规范、科学的正确方向发展。
武术散手运动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的普遍重视和支持,出现了可喜 的局面。开展活动和参加比赛不断增加,先后在成都、重庆、郑州、沧州、武当山等 地举行了各种类型的全国性武术散手邀请赛。
1988年,由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浙江省体委、深圳市体委联 合举办的国际武术节期间,在深圳举办了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来自115个国家 和地区近6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武德,受到了好评, 获得了 7个级别中的5个冠军。这一竞赛形式和办法,很快被参加比赛的各国代表队 所接受。
1989年出版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从此,武术散手竞赛进入发展的阶段
1989年在江西宜春举行了第一次武术散手正式比赛——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 这次比赛正式采用《武术散手竞赛规则》。这是武术散手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1990年国家体委正式公布实施《武术散手技术等级标准》。同年批准了 14名散 手武英级运动员。中国武术散手裁判队伍,经过数年的实践和努力已初步形成,且自 成体系。1990年,经过考核,由国家体委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武术散手裁判员。武术散手比赛的评分也采用电子计分器,比已往的评分办法有了很大的改进。
1990年,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散手》一书,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 版,为武术散手训练提供了教材。1991年2月,举行了北京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中国运动员取得了 6个级别的冠军。
1991年5月17-21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河南焦作召开了有14个单位35名代表参加的全国武术散手训练竞赛工作会议。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院长徐才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论证了武术散手运动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评估了武术散手运动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回答了国内外人土对散手提出的不同 意见,以及建立武术散手的技术体系,抓住重点进行武术散手科学训练的试验,向老 武术家请教,充分吸收优秀的散手传统技法,大力推动散手运动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 行了深入的论述。此外,大会筹备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形成了《竞技散手的发 展与运动队的建设》的书面材料该材料从历史的回顾、队伍的建设与训练等方面对开展武术散手运动以来的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今后加强武术散手运动训练、竞赛、科研、管理的具体意见。这次会议对进一步完善和促进武术散手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体上看,武术散手运动已初步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组织程序;较为完善的竞赛 制度以及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培养了一批武术散手教练员和裁判员,使武术散手运动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三、太极拳、剑、推手竞赛的形成与发展
太极拳、剑、推手比赛是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惟一以拳种单列的全国比赛。竞赛的项目分为三类:(一)太极拳:42式、杨式、吴式、陈式、孙式太极拳;(二)太极剑竞赛套路;(三)太极拳推手。开始太极拳推手只进行男子比赛,按体重分设9个级别。规程还规定选报太极剑和太极推手的运动员亦必须选报太极拳。1994年开 始实行女子太极拳推手比赛。
太极拳、剑的比赛,最初也和其它项目一样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列项进行。后来, 之所以发展为单独举行的全国赛,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太极拳是一个优秀的传 统拳种。它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理论体系较完整,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训练方法系 统、科学,流传广泛,具有单独举行比赛的条件;其二,由于太极拳本身具备其一定 的优点和特征,在国际上也日益为各国人民所爱。有些国家太极拳运动发展很快,无论从手段、技术水平、组织建设和竞赛工作的能力都初见规模和水平,因而引起了我 国武术界及领导部门有识之土的关注。认为太极拳发源地的中国,理应使太极拳的理 论与技艺更臻完备,于是从1984年采取措施,加强了对太极拳训练、竞赛等方面的 工作。
为此,首先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对参加太极拳比赛的人数作了规定,以保证太极拳项目的发展。1984年4月22—25日,在武汉组织了由美国、日本、危地马拉、法国、 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8个代表队,共100余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武汉 国际太极拳、剑邀请赛”;同年9月,在哈尔滨又举行了全国太极拳、剑邀请赛。为 太极拳、剑走向单列比赛打下了基础。1986年,国家体委正式将太极拳、剑、推手 单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每年举行一次。
为了适应竞赛和推广的需要,促进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自1987年以来多次组织太极拳方面的专家、教授、 教练员、运动员修改制订了竞赛规则,编写出版了 42式太极拳、42式太极剑、杨式 太极拳、吴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并多次举行太极拳、剑 竞赛套路学习班,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1991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太极拳、剑竞赛规则》,使太极拳、剑比赛的发展进 入了新阶段。全国太极拳、剑比自1986年正式单列以来,至1993年,先后在太原、 孝感、桂林、昆明、休宁、北京、锦州、漳州举行了 8次比赛。全国已形成了一支实 力雄厚的太极拳队伍。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特点的集中体现。如何把太极拳推手纳入太极拳竞赛中去,全面地发展太极拳运动,把完整的太极拳运动奉献给世界,中国武术协会、国家 体委武术研究院作了研讨和试验部署。早在1979年,太极拳推手作为试点项目,在 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了首次表演比赛。之后,经过了10年的探 索和发展,通过多次交流、观摩、研讨,太极拳推手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竞赛体系, 于1989年列为比赛项目进行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太极拳推手暂行竞赛规则》。 1991年对“暂行竞赛规则”又进行了修改、完善,经国家体委审定,正式颁布了《太 极拳推手竞赛规则》。1992年在济南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研讨会, 进一步对太极拳推手竞赛办法、技术等进行了交流,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继1992年 大会之后,又于1993年在杭州举行了由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10多个代表队,以及30余名专家、学者、特邀代表参加的第二次全国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大会。大 会期间,以座谈讨论、比赛观、技术交流等方式,分别对太极拳推手的竞赛形式、竞 赛规则、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讨、试验和总结。中国武术协会评价这次大会达到 了 “认真负责,团结协作,敢探索,科学求实”的目的,并对今后太极拳推手工作做 了如下安排:
(一)举办裁判员培训班,提高裁判水平;
(二)编写相应的太极拳推手 教材,使技术系统化、规范;
(三)制定、出版较完善的竞赛规则;
(四)有条件地扶 植重点单位,以点促面;
(五)在短时期内促成太极拳推手成为正式竞赛项目。
太极拳推手运动,经过数十年的开拓与发展,其运动技术和竞赛规则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日趋成熟。现行的竞赛形式,既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又具备了有别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特色,使太极拳推手运动迈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领域。

浏览46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