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意拳简介,上节介绍的八卦掌是三大内家拳之一,另外两大内家拳 分别是形意拳和太极拳。前面我们已经对形意拳系进行了一 定的了解。这种武术同样是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拳种,形成于明 朝末期,到了晚清时开始盛行,现如今已存在了三百余年。在 其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多时期的武术家和武术爱好者对其进 行了多次改进,使其逐渐完善并发展,历朝历代的形意拳名家 为其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孕育了难以计数的流派和拳种,形 意拳在众多的拳种中能够形成完整而不松散的体系,并在统 一习练原则下得到长久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究其原因,与历 代形意拳习练者的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改进是分不开的。由 于他们的努力,使得形意拳能够与其他拳种形成截然不同的 风格,逐渐形成较为各自之间明晰的伦理演变体系,自成一 格,并在实战和健身两个方面都有着不错的效果。我国众多武术派别和拳种虽然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由 于中华文化的同源和融合性,也使得他们存在着很多相似之 处。例如意、气、形三者的关系,中国武术各门各派的几乎所有 拳术功夫都讲究形与意的结合,气随意动、力由气导、形意兼 具,力求三者和十皆一致,相辅相成。同样,强调内外兼修也是中 国武术的特点之一,讲究通过形与神的协调达到内功与外功 两者融合统一的境界,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意拳是 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拳种之一。形意拳的宗旨即是通过正直 的德行修养和强健的体魄,身体力行地为人类进步和社会的 发展贡献力量。很多形意拳名家将武术用于匡扶正义、保家卫 国的伟大事业中,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武艺和高尚的品德宣扬 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以善为本的传统美德,使形意拳发扬光 大,且获得了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二、形意拳术的发展变化,据史料记载,形意拳创始人姬际可创编形意拳时,其拳理 是由意引导气、气带动拳,其拳术法则是“六合”。讲究心与意 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故而又称形意拳为心意六合拳。六合 法则包括意、气、力三者相合,以及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 相合,此为另外三合。意、气、力分别指的是意识、经络、形体的 活动和变化,六合即是三者相互促进、协调一致,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六合”状态。其中意识起主导作用,气为途径,而力 是表现,力作用于形体,使身体各部位高度协调。如此一来,内 外与神形同修兼具,对应心意六合拳之基本拳理一一心之发 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三谐而六合。心意六合拳需要从拳架、拳术和拳法的三个方面做到规 范准确。其拳架为侧身弓箭步,后腿膝盖完全弯曲,前腿伸直, 身形姿态形成直角三角形;后脚、胯、脊椎、后肩、颈和头在一 条斜线上,前足、前膝、前肩在一条直线上,前腿与上身形成接 近90度的直角。其拳术中进攻动作主要通过手打、肩打、胯 打、足打、膝打、头打来实现。其拳法共十二式,根据气的柔与 刚可将其分为前六式和后六式,其中前六式气柔,后六式气 刚,十二式终究会归为一式,而其中的每个单式又可转变为十 二式。其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站桩。姬氏心意六合拳经过后人的改进逐渐发展出其他种类的 形意拳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曹式形意拳和戴氏形意拳。曹氏形意拳由曹继武创编,他将心意六合拳的拳法十二 式做了改进,基于姬氏心法,取前后六式的精华,总结归纳出 五行、十二形,形成形意拳法的十大形。这十大形分别为龙、 虎、猴、马、鸡、熊、鸥、燕、鹰、蛇等。十大形中的每一种都是单 式练法,同时又可以作为桩功,练习时注意拳术法则的六合。 龙形的动作要点在于腰,虎形的动作要点在于头,熊形的动作 要点在于肩胛,鹰形的动作要点在于手。后期习练形意拳的武术家戴龙邦在姬氏心意六合拳基础上,将五行学说作为理论依据,创编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 钻拳、炮拳、横拳。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是相 生相克的关系,五行拳依据这种变化之理,把十大形扩充为十 二形,同时还增加了一些套路。其典型动作有截、裹胯、挑顶、 云领、出势、起手等,训练内容有虎扑、鹰捉、鸡腿、龙身、熊膀、 虎抱头等。戴氏形意拳强调拳形与拳势都要“圆”。练习戴氏拳 法同样要做到形神具备、内外兼修,以及意、气、力和谐统二。 练拳的过程从基本功的站桩开始,然后才正式进入练功阶段; 拳法招式初练时需慢,而后逐渐加快,并且应从松至柔,由柔 转刚,最终达到刚柔并济。清末时,武术家李洛能在戴氏形意拳的基础上又做了一 次较大改进。他基于“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的拳理,总结 和归纳出一条理论,即“心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 之本途”。李氏形意拳的特点是突出内功与外功的相互作用, 其拳法要领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并发展出形意掌法。其 拳架不再死守侧身弓步,而是改为三七步,这种改进十分具有 革新意义。经过反复钻研实践,李洛能的三七步拳架逐渐成 熟,站立时重心放在后腿上,前后比例以后为重,因该比例中 后占七而前占三,故而称为三七步。他的这种革新避免了原心 意六合拳种步法不灵活的缺点,现今流传的形意拳都采用这 种拳架。与此同时,李洛能重新完善了十二形,并新增了一些 套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杂式锤、五形生克、安身炮等第四节太极拳,太极拳的流派众多,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最有影响力的六 大太极拳流派。—、孙氏太极,孙氏太极由河北省完县人孙禄堂创编,他出生于1862 年,卒于1932年。从小爱好武术的孙禄堂修习的是武式太极 拳,他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兼容了形意拳的精髓,将其退步 必撤的步法特点融入到太极拳当中,而后又吸取了八卦掌身 法上的优势。孙禄堂将几种拳法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最终创 编了孙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动作幅度小,拳架较高,步法绵灵,动作缓 慢而柔和,灵活多变。其步法特点是两只脚进退相随,故而又 被称为是活步太极;其拳法中的转换衔接以开合手为主,因此 大家又叫孙氏太极为开合太极拳。该拳术能够在中国武术的众多流派拳种中发展和传播开 来,与其鲜明的特点和集刚柔两种武术风格大成之优势有关。 孙氏太极拳将太极拳、形意拳、/<卦掌集合起来,形成完整而 统一的拳术系统,因其优秀的改革创新性,使其成为众多太极 拳流派中最重要的拳种之一。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双脚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 敏捷、圆活紧凑。整体招式套路连贯自如,如行云流水,连绵不 断。其身法和步法的连贯性同样出色,转身都要以开合转换衔 接,连续圆活。孙氏太极拳应遵循拳法,顺其自然,外功不可流于形 J 式,内功不能有悖于意和气。外功是内功的体现,没有好的内 功,外功形式便不可能有好的表现,内功讲究意气相合。内功 做到意气相合,外功才能准确流畅。即看到外在功夫的水平, 就可知道内功的修炼程度,内合外形,两者和谐统一,这就是 孙氏太极拳的基本拳理。形意拳注重内外合一,八卦掌注重动静相合,孙氏太极拳 将以上拳理融入太极拳当中,兼容并蓄,达到一种趋向于和谐 居中的状态。使身体的平衡感更好,不会出现走架摇晃起伏 的问题,在保证身体平衡的前提下,步法和重心的转换变 得更灵活和准确。孙氏太极拳的套路要求各个身体中正平稳,包括起势和 收势在内的所有动作都应遵守此要领,且尽量让肢体舒展,运 动圆活,动作连贯紧凑,一气呵成,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其中最重要的要求是身体中正,不能前仰后合或左斜右偏,上 肢和下肢的动作协调,且内外相合。不论是身法、步法还是拳 法,都离不开“中”,这是孙氏太极拳之拳术理论的关键。练功 者应在练习中时刻体会“中”的意义,在保证重心平稳的同时, 调节气息,令经络畅通无阻。这是需要习练者在实践中认真领 悟的,绝不可轻视和忽略它。孙氏太极拳步法的主要特点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不 论是前进还是后退,脚下步子一定要及时做出调整,或跟进或 后撤,这对于身体平稳、重心稳固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也对促 进动与静的快速转化是很有帮助的。步法的准确和及时同时 也是上肢和下肢协调一致的保证。

浏览4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