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的确立与发展
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是在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在七十年代后期兴起的以民间业余武术为主体的表演形式。它主要目的是通过表演、交流,发掘、继承优秀传统武术,促进民间竞赛活动,推动社会武术的发展。它是当今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性的五大武术比赛之一。其表演比赛以评议的形式进行。表演内容大多是各地区流行于群众中的传统拳术、器械、对练等优秀套路和各种拳术的功法。表演分老年组(60岁以上)、成年组(18岁以上)、少年组(12—17 岁),分别进行评判,给优秀项目以奖励。
1979年1月,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并组成了武 术调研组到13个省、区、市进行了较广泛的考察。同年5月,围绕挖掘、整理,在 广西南宁举行了首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来自全国29个、自治区、直辖市和香 港、澳门等地区的284名男、女运员,表演了各种流派的武术项目达510项。这次大会出了许多埋没多年的拳种,对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82年,在国家体委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挖掘传统武术, 抢救武术文化遗产,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这一提出,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 大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的需要,国家体委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根据这一决定,1980年一1986年,先后在太原、沈阳、西 安、南昌、兰州、天津、徐州连续举办了7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其共同特点是: 规模比较大,参赛项目多;在大会期间,对一些优秀的传统项目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技 术交流;发现并继承了一些优秀拳种套路和技艺、功法;调动了广大社会武术工作者 的积极性,促进了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和社会武术活动的蓬勃发展。但是,也存在着 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省、市体委重视不够,参赛队员和参赛项目没有进行认真的选拔,代表不了本地区的水平和特点,从而影响了大会的整体水平;二是经费短缺,部分省、市体委不能按要求派队参加,出现了谁出钱谁组队谁参加的现象,这样既保证不了参赛人数,又保证不了质量;三是部分参赛项目缺乏传统特点,亦有自编套路和改头换面的套路出现;有的虽是传统项目,但内容贫乏单调,训练水平不高。针对上 述问题,国家体委通过研究决定:从1986年起将每年举行一次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 大会改为两年举行一次。
1988年5月5—8日,在辽宁锦州举行了有19个代表队,共127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1991年8月1—6日,在山东泰安举行了有14个代表队共82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1993年10月4—8日,又在南昌举行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从以上3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看,无论从参加的代表队及其人数、表演项目和大会规模,都无法与上7届相比。特别是1993年在南昌举行的观摩交流大会更为突出,不但人数少,项目单调,而且参加的队大多数人员为基层代表队和武术馆社、个人组成的代表队。这样就失去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这一高层次赛会的意义。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出现了滑坡。其原因,除了上述原因外,也存在着竞赛办法和竞赛体 制方面的问题。
因此,为了继续举办好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必须对现行的办法进行改革。已往所制定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的办法,已不适应当前武术运动的发展形势。只有按照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的自身特点制 定出新的办法和制度,才能促进和保证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的健康运行,推动社会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
五、全国少年“武土杯”武术竞赛制度的建立
全国少年“武土杯”比赛,是当今每年举行的五大全国性武术比赛之一。兴起于八十年代初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武术后备人才,促进少年武术运动的发展。参赛的对象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业余体校、体育学院所属竞技体校武术专业的学生, 以及武术优秀运动队15周岁以下的运动员。竞赛分少年甲组、少年乙组。
首次比赛,始于1984年8月5-10日在江苏苏州和8月15-20日在河北承德分别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武分区赛。1985年改分区赛为全国比赛。同年,8月15-19 日在石家庄举行了第二届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1986年又将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 赛正式确定为全国少年“武土杯”武术比赛,使业余体校的武术比赛走向了正规化,推动了业余体校武术运动的发展。同年8月15-19日,在长春举行了有17个代表队 共142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全国少年“武土杯”武术比赛。1987年8月12—19日 在郑州举行了有24个代表队共189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全国少年“武土杯”武术 比赛。1988年,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少年规定拳》,为训练和比赛提供了统一的教材。同年8月20—26日,在江苏常州举行了有24个代表队,近200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全国少年“武土杯”武术比赛。
从1984年首次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到1993年全国少年“武土杯”武术比赛,共举行了10次。通过10年的探索前进,全国少年“武土杯”武术比赛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少年运动员的技术和竞技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 的提高。
六、亚洲与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兴起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按照这一方针, 1984年4月22—25日举办武汉国际太极拳邀请赛。有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和表演。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的国际性单项武术比赛。它不仅推动了太极拳运动 的发展,增进了各国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且为武术走向世界创造了一个 良好的开端。1985年8月22—26日,在西安举行了由法国、菲律宾、加拿大、美国、摩洛哥、日本、泰国、新加坡、西班牙、中国、香港、澳门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89 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第一届国际武术请赛。比利时、意大利、波兰3国的代表到会观摩。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举办的武术国际邀请赛。这之前,在南京也举办过一次国 际武术邀请赛。这些不仅是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也是促进国内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大会分比赛和表演两大项。比赛内容分为3类9项,即:拳术、短器械、长器械 等3类;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刀术、枪术、剑术、棍术等9项。表演内容不拘,凡属中国武术都可参加,每人可报1—3项。为了有利于武术在世界 范围内推广,个人全能规定的项目较国内,运动员只需以拳术、短器械、长器械中各 选一项参加比赛,即可评定与计算全能成绩。比赛项目分别取前3名;表演项目评定优秀奖。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在此期间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1986年11月2-4日,在天津又举行了有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西班牙、加蓬、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墨西哥、秘鲁、新加坡、瑞土、美国、联邦德国、泰国、中国、香港、澳门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5名男、女运动员(男 114人、女31人)参加的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尼泊尔、菲律宾、比利时、波兰、 摩洛哥、瑞典、爱尔兰等国派出了观察员。这次赛会从参赛队及其人数、表演项目和 技术水平,都比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期间,于10月13—15日,又在杭州举行了有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美国、爱尔兰、奥地利、西班牙、瑞土、苏联、联邦德国、波兰、意 大利、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新西兰、阿尔及利亚、加蓬、利比亚、马里、泰国、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中国、香港、澳门等 31个国家和地区的202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第三届国际武术邀请赛。这次赛会在武术国际发展史上是空前的,是参加项目最多的一次,共进行了531项次的比赛和表演。同时,1989年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审定的长拳、南拳、太极拳及刀术、枪术、剑术、棍术7个项目作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套路和国际性武术比赛的正式项目,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1991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这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全世界武林高手的大聚会,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武术套路比赛和散手表演赛。
1993年10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了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比赛项目除有套路外,散手也被列为正式比赛项。
从以上3次国际武术邀请赛和两次世界武术锦标赛,赛会的规模、人数以及参赛项目,增长速度都是很快的,一次比一次有着可喜的变化。尤其是从国际邀请赛发展 到世界锦标赛,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标志着武术正式进入世界竞技体育比赛的行列。
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89年在香港举行了第二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92年在韩国举行了第三届亚洲武术锦标赛,这次散手被列为表 演赛项日。
1990年在北京举行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96名男、女选手参加了比赛。4年后,在日本广岛举行第十二届亚洲运 动会,武术又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93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东亚运动会上,武术也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进行了角逐。其所设的比赛项目与第十一届亚运会相同。
通过这些竞赛活动,增强了世界人民对武术的认识和理解,增进了中国武术界与各国武术界的友谊。
1994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已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
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武术走向亚洲、走向世界的胜利,也是武术进入体坛高层次竞赛的里程碑。为武术最终步入奥林匹克运动会奠定了基础。
浏览1,0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