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屈一指的内家功夫当属武当武术,武当派是内家 之宗。提到武当必定会联想到奇妙的太极拳法,太极拳也是武 当派最具代表性的拳法功夫,而张三丰则是大家公认的武当 派的创始人。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有过记载,北宋 末年,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应诏入京,途中他遇到百余人的贼 匪,夜晚梦中三清神尊教授他拳法,第二天张三丰用梦中所学 拳法独自一人将贼人尽数消灭。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相传张三丰原是少林弟子,他精通少林五拳,后将该拳法与棉 长拳结合到一起加以改进,形成了与少林武术不同的更偏重 于防卫的内家功夫。少林拳以外功见长,攻击性强,但经张三 丰改进后的拳法则注重内功的修炼,防守性更强。张三丰经过 十年的苦心钻研,功成后创立了武当派。此后,武当武术逐渐 被人所知,继而又出现了一些支派,比如太极、形意和八卦等。历史上确有张三丰其人,三丰是他的道号,其本名是张全一, 又名张君宝。他平日里不修边幅,故又被称作避遢道人。关于 他北宋人的说法其实并没有定论,有传其是生活在元朝,也有 传其生活在明代,具体的说法内容不一。武当山道观始建于唐朝。明朝时,明成祖朱棣推崇道教,遂下令在武当山修建道观。他动用了三十万劳力与能工巧匠花了十三年的时间建成了绵延一百四十公里的三十三处道教建筑群。为了还原真武修仙的故事,其建筑格局的设计参照了经书中关于该故事的记载,最终完成了这个宏大的工程。建筑群中包括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等,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有紫霄宫、三天门和太和宫等。在紫霄宫的正殿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明永乐十一年、十二年圣王御驾敕建的字迹。在这些建筑群中最壮观当属三天门绝壁,上面刻有四个字“一柱擎天”,远远望去气壮云天,气魄 非凡。武当山的始创祖师张三丰的铜铸鎏金坐像被供奉在太 和宫中,该宫又被称为金殿,位于天柱峰的峰顶。明代时武当武术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得以高速发展起来,武当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形成的。据传,将武当武术 发扬光大的是明代温州人张松溪,他生于1506年,卒于1620 年。虽然在他之前,陕西人王宗和温州人陈州同的内家拳已略有名气,但真正将内家拳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却是张松溪。他早 年习得了内家拳法,并在其基础上吸收了峨眉武术的精华,创 立了武当松溪派。当年有一个传说,少林僧人听闻武当张松溪 的武功高强,便来到武当山一较高下。其中一名僧人首先挑战张松溪,面对挑战,张松溪道长仍然安静地坐着,袖手相对,没 有任何动作。少林僧跃身腾空施展连环腿,当攻势将至的一 刻,张松溪稍稍侧了下身,抬手轻轻拖带,少林僧人便猛地被 击出窗外。武当武术因此声名远播,很多人前来武当山习武。 武当派此后又产生了很多高手,如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 思南、阵贞石、孙继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 宏、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武当武术注重内功修炼,外功讲究强健筋骨。功法特点是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 身。武术功法不以进攻为主,偏重于防守,强调气功的作用,力 量为内劲与柔力。与人对战时不会主动出手,只有当对手进犯 时才会出击,攻击侧重短打近攻。从武当武术的六路十段锦的歌诀便可看得出其功法特 点。六路歌诀:“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仙人立起 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十段锦歌诀:“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 敛步,滚斫进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扭惟需 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这段歌诀大致阐明了武当功夫谋定后动的特点。当然,武当武术的战术策略中同样有着进攻的内容,重点 强调攻击对手身体的要害和薄弱部位,如死穴、晕穴、哑穴等。 其武功套路和口诀众多,如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 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武当拳法中除流传最广的太极拳外, 还包括无极拳、鸥于长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 行拳等。内功是武当武术中最关键的修炼内容。比较重要的洗髓 金经共有六式,分别是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 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武当派所用的器械除了镇山之宝武 当剑外,还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武侠 爱好者所熟知的九宫八卦阵和三才剑阵等阵法在武侠小说中 都有描写,是否真实存在却不得而知。武当功夫与少林功夫有很大差异,不仅体现在武术功法 上,还体现在武道思想上。少林功夫偏重进攻与外功修炼,武 当功夫偏重防守与内功的修炼。武当武术源自道家,将道家思 想深深扎根在武术中,其招式口诀无不蕴含着道家浓浓的清 仙灵秀之气,具有浓厚的中华审美意味,如以下招式:“红霞贯 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铁门门柳、柳穿 鱼、欢推窗、燕抬腮。”其拳法口诀也很好地体现了道家思想, 如纯阳拳的口诀:“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 踩步悬肘,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武当的支派众多,除松溪派外还有淮河派、神剑派、轶松 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有名的太极拳、 形意拳、八卦拳等拳法既出自道家,属于武当功夫,同时又别 具一格、自成体系。中国武术的很多流派最初都是以地域名称来命名的,比 如武当山的武当派,峨眉山的峨眉派,以及少林寺的少林派。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武术功法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在各流派 武术的基础上在全国各地产生了许多支派,使得其武术远远 超出了地域的范围。虽然没有了地域的限定,但流派之间仍旧 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一、八卦掌简介,八卦掌属于八卦拳系,对于该掌法前文已经有过简略地 介绍,以下将对八卦掌进行详细介绍。八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 朝时的《易经》中。八卦掌的掌法变化比较多样,步法和身法有 一套特殊的运行规律。该掌法将运气吐纳与外功硬功结合到 一起,讲究以气运身,内外兼具。练八卦掌既能够强健体魄、修 养心性,又可以锻炼防身搏击的技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武术,八卦掌的创编人是清朝河北文县人董海川,他本名为董 继德,生于嘉庆十八年,卒于光绪九年。董海川儿时便喜好练 武,为了习得一身精湛的武艺,他走遍中国名山大川,寻访高 手,拜师学艺。他深得内家武术的真传,将各流派武功精华融 合起来,创编了一套独特的掌法,即八卦拳,也叫做八卦连环掌。咸丰年间,董海川主要在北京传授八卦掌。虽然注重外功修为,但内功仍是练八卦掌的基础,功法主 要有行桩和趟泥步,基本功主要以锻炼“拧、翻、走、转”的身法 和步法训练为主。作为技击手段的掌法通过技能和外功的训 练获得。八卦掌主张气力并进,内外兼修,强调身法和步法的重要 性,讲究身法敏捷、步法灵活自如,如同龙游天空一般迅捷灵 敏,在拧翻走转间施展变化莫测的掌法。该掌法是刚与柔的结 合,招式中的踢、打、摔、拿协调一致,拧、裹、钻、翻灵活自如, 躲避对手正面攻击,攻其弱势,围圆打点,招式环环相扣、循循 相生,无穷无尽。二、八卦掌技法和功理,日常练习是八卦掌的重点,练功还辅以健体强身、延年益 寿之功效。八要,八卦掌技法中的八大要点涵盖了外功和内功,以及形与 神等方面的内容,每一大要点中都包含着三个小点,都是练八 卦掌时应注意的问题。由外而内的八要分别是三形三势、三空 三合、三圆三顶、三裹三敏。三形,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三势,步如淖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三形三势是对身法和步 法的要求,即行走如飞龙般快速连贯,身形运动如猴子般灵活 自如,步法与身法的转换如鹰一般敏捷;步法如可塑性强的泥 般变化莫测,手臂的动作如拧转的绳般柔软,身法如磨石转动 般圆滑。三空,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

浏览4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