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我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将自卫防 身的技击术逐渐发展成为一套特殊的民族文化。武术最早可 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原始社会,在艰苦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 类需要克服大自然带来的各种考验,才能生存和繁衍下去。原始人类在山林旷野中,与猛禽野兽生活在一起。为了防 范、抵御猛兽,以及狩猎和驯养它们,人类将与生俱来的求生 手段逐渐发展成为有一定技巧性的搏斗技术,并且开始使用 木棍和石器等工具进行攻击性更强的防卫和狩猎。那时候,人 们的攻防技能都是简单而初级的,并没有脱离日常的生产与 生活。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器械有石斧、石锥 和石球等。由此可见,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狩猎和格斗方式除了徒手搏斗外,已经开始利用器械,这也是格斗技能已萌芽的佐 证。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器械更加多样化,出现了鱼 叉、箭镰、铜钺和铜斧等,这些具有攻击性能的工具是简单和 ・粗糙的,后期的武术器械便是在这些原始工具上演变发展起 来的。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部落或氏族间为了争夺更好更 适宜的生活环境,经常发生小规模的战争,人类的徒手和器械 格斗技能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积累和发展着。徒手搏斗 时,人类的攻击和防御动作通常是拳打脚踢、滚摔抵压等。在 利用器械的近身搏斗中,常使用棍棒、刀斧或长矛等工具;部 落间的远距离战斗则会使用弓箭或投掷器类工具。相传,蚩尤的部落在东方,他们的族徽是野牛,而族人们 也如野牛般勇猛善斗。在狩猎和部族作战时,族人们的头上都 要戴上牛角,这对野兽和敌人都有着一定的威慑力。蚩尤部落 的族人善于角抵,这是一种原始的摔跤技能。对敌时,他们会 模拟野牛的姿态,用头去顶对手,起到威慑的作用,使对手胆 怯而不敢靠近,同时再伴以打、踢、摔等方法制服对手。蚩尤部 落的族人练习这种搏斗方法,用于对敌作战。后人将蚩尤发明 的这种类似于摔跤的技能叫做“蚩尤戏”。《山海经》中有记载, 黄帝伐蚩尤时造了很多武器来武装自己的队伍,黄帝的族人 们借助器械打败了蚩尤部落。那个时期的人类发展出具有一 定格斗技能的搏斗技术,器械的应用技术也有所发展。史籍中记载,大禹时期,有一个部落不服从大禹的管制, 他们屡次反叛。大禹带族人征伐,可部落仍不愿降服。大禹想 出一个办法,他集结士兵进行进攻演练,邀请反叛部落的族人 观看。大禹的士兵们手持斧盾操练,队列有序,动作整齐,他称 操练为“干戚舞”。这次演练起到了威慑的作用,想要反叛的族 人通过“干戚舞”见识到大禹的实力后受到震慑,从此甘愿臣 服,不再有反叛的行为。古代“武舞”的起源应该就是从大禹时 期开始的,而武术套路则是在“武舞”的基础上形成的。二、发展,当我国的社会形势进入奴隶制时期,青铜器出现了,生产 力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然资源, 一些大小规模的战争也频频发生。为了提高军事力量,各部落 的作战技能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改进和完善。夏商时期,军队中 使用“武舞”训练士兵,这种“武舞”其实就是武术的前身。掌权 者开设学校,组织士兵们训练搏斗技能。经过训练,士兵们的 实战技术得到很大提高,技术技巧朝着规范和实用的方向发 展。士兵的武器种类增多了,除了刀和斧外,矛、戈、戟、钺、剑 等兵器也被大批生产出来,这些兵器的使用方法逐渐得到完 善,例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这个时期,人们称搏斗技能为手 搏、手格或股肱。周朝时的一部著作《周易》对于我国文化的影 响是巨大的,书中的思想同时也对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 非常大的作用。《周易》又被称为《易经》,其哲学理论为阴阳八 卦学说,武术中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理论体系便是在此基础 上形成的。春秋时期,铁器出现,武器的制造工艺更加精良,种类也 越来越丰富。在这诸侯割据、战乱频发的时期,士兵们作战技 能的高低、兵器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衡量一国军事实力的标 准,因此,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当权者的极大重视。这一时期,人 们将格斗或搏击技术等统称为技击术。据记载,齐桓公为了选 拔勇猛善战武技精妙的人才,每年都要举办两次“角试”,也就 是搏斗比赛。比赛中所用的技巧在进攻、防守、反击和佯攻中 都有体现。在各国的军队中,步兵和骑兵已经初见规模,为了 适应各种不同的战争情况,适合步骑兵使用的各类长短兵器 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技击技能和武器种类更加多元 化,技击理论也逐渐成熟。由于铁器的出现,武器的种类和质 量都得到了丰富。其中剑这类武器开始盛行,剑道成为很多技 击术习练者的必修技能。秦汉时期,武术不仅是战场上士兵作战的技能,它也成为 宴会中进行的类似于舞蹈的表演。这类表演的种类和形式多 样,最常见的是剑舞、刀舞和力舞等,表演形式有单人舞、双人 舞和多人集体舞。以舞蹈形式展现的武术,其观赏性和艺术价 值都比较高,武术的套路在表演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武术在这 个时期发展出许多流派,关于或涉及武术技巧的书籍和文章 也有很多。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流派的武术形成了一些既定套路, 人们按照套路口诀习练武术。但由于战乱不断,一些上层权贵 一心追求长生不死之术,武术中使用的剑竟随之成为修行法 器。修行之风渐盛,习武之人逐渐减少,武术在这一时期的发 展是比较缓慢的。隋唐时期,武术再次兴起,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国家通过比武考试来选拔武术人才,武 举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军队中,武术上有所建树 的士兵不仅会得到提拔,而且还会授予武艺出众者相应的称 号。由于统治阶级对武术的重视,也使得练习武术成为尊贵的 象征。我国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少林派便是在唐朝初期发 展起来的。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武术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 之地。在唐朝,武术与诗歌、书法一起受到人们的推崇。唐代有 三绝,分别是张旭的书法,李白的诗,另外一绝便是裴民的剑 术。那时候,虽然作战时已经全面使用刀或其他兵器,而不使 用剑,但剑在民间却依旧非常盛行。习武者练剑不仅有防身之用,同时也是风雅的表现。一些不习武的文人也要佩剑和舞 剑,唐朝的尚武之风由此便可见一斑。宋朝时,人民群众自发集中组织成立的一些习武团体开 始兴起。每个组织所练习的武艺都有差别,组织多名为“社”。 有些武术社团在史料中也有记载,例如习练弩箭的“锦标社”, 习练棍棒的“英略社”,以及习练相扑的“角抵社”等。当时的战 乱不断,人民组织武术社团主要是为了抵御战祸。在中国乡村 ・ 和边防要塞,老百姓练习的武术招数和技术更侧重于防御的 实用性。除此之外,那个时期城市中也会看到众多习武者的身 影,他们大都以打场演武的形式出现。在繁华的闹市,演武者跟随社团穿梭于各国城市,以表演武术作为生计手段。武艺表 演中有单人表演,也有双人和多人表演。武艺的种类很多,有 徒手武术,如角抵、拳法或脚法等,也有器械类,如舞剑、耍枪、 ・射弩等,侧重于套路和观赏性,表演的内容被统称为“百戏”。元代时,统治阶层为了稳定政权,严禁民间使用武器,私 藏武器者将被判处刑罚。宋朝的许多社团转入地下秘密活动, 还有一些则转为武馆。民间的习武之人只能私下传授武艺,技 击技术中的进攻性也不强,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明朝时期,武术再次兴起,各个流派蓬勃发展。在众多的 武术派别中,研习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拳法和器械武术有少林 拳、太极拳、八卦拳和形意拳等,出现了拳派林立的局面。拳法 口诀被各家汇编成书,广为教习。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关于武 术的书籍,并针对武术的理论和技法都做了比较深入地研究 和总结。此外,书中对于武术的流派、发展和特征也做了详细 的记载,为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朝时期,武术又一次受到统治阶层的限制。但由于武术 的群众基础好,使得民间的一些武术社团保存下来,他们私下 里秘密传授武术,使各流派的武术发展并传承了下去。
浏览3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