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瑞认为,“消费文化是关于使用物品的文化”,“以物作为媒介是人 们建立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①在消费文化研究中,物品、物品 的使用之所以成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第一,物品不仅具有交换价值, 能够从物质上满足人的需要;同时也铭刻文化意义,具有文化价值。第 二,对物品使用的关注使消费者进入研究视野。消费者通过对物品不同 于生产者预定功能的开发,而生产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实践。本章试图通 过剑的使用,考察其文化意义的重组。因为,不同使用者在作为物品的 剑之上留下自己的痕迹、雕以不同的文饰、引申出不同的功用。所以,通 过不同人对剑使用方式的变化、“剑法”的新联想、剑的意义的新探究等 消费活动的考察与绘制,也有助于展现具有鲜活个性的剑的文化史。

第一节用作格杀的兵剑

关于剑的起源,周纬认为,剑应出现在商殷之前,“其始型应略如未 成形之铜矛头,体式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笛(筒)。"④钟少异根明清间学者董说在《七国考秦器服》“带剑”下曰「剑有二:一佩剑,所谓衣冠带剑 是也;一兵剑,持以相格杀者也”,将剑的功用分为兵器属性和非兵器属性。参见甑斋:《重 释“繁阳之金”——兼议古人佩剑的人文内涵》,《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据剑“尖锋、两刃、中部有脊、底部有茎或柄”的特点已在箭镂和矛头中 成型,推理先民由箭跳和矛头而作剑。在钟少异看来,先民发明了弓矢 和矛头后,因一些偶然场合的急用或原有器具的改造而作剑。如战场 上贴身肉搏时随手抽出箭矢刺扎、长矛断折以矛头而战等急用场合,引 发剑的创制;渔猎生活的剔割器由箭谯和矛头而制作成尖锋双刃的手 持割剔刃具,以及尖锋双刃的手持割剔刃具在近战中的运用而带来剑 的制作。

一、兵剑的使用

早在商殷之前即被使用。如《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伐商,攻入 朝歌后,“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 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武王灭商,告祭于社,“散宜生、太颠、闵夭皆 执剑以卫武王”;公元前550年,晋国内乱,赵氏、范氏合力攻灭挛氏的战 斗中,赵鞅“用剑以帅卒”(《左传》)。战国时期,剑成为军队装备的主要 格斗兵器。据《荀子•议兵》所记,魏国通过“穿戴甲胄,操强弩,负箭簸, 持戈佩剑”,携带三天粮食,从早晨出发,至日中而行军百里,以考选兵 卒,韩国步卒也以“被坚甲,蹦劲弩,带利剑”作为装备。

二、兵剑的制作

用于作战的剑,其刺和斩的功能也使剑的工艺有了脊之厚和锋之薄 的要求。“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战国策•赵策 三》兀然而,其刺和斩功能对制作而言又是一对矛盾。因为,为了提高 剑的锋利性,需要增加剑的硬度;为了预防“斩”之断折,需要增强剑的韧 性。对此,人们采用高锡青铜和低锡青铜的复合材料来解决剑的硬度和韧性矛盾。①如越王勾践剑,因部位不同(作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铜和锡 的比例。剑脊含铜较多,增强剑之韧性,不易折断;而刃部则含锡高,硬 度大,非常锋利。②这种合金而制的复合剑,也使原先一次浇铸完毕的青 铜剑,变为二次浇铸而成的复合剑:先以剑脊范浇铸剑脊,在剑脊两侧预 留出嵌合的沟槽;再把铸成的剑脊置于另一范中浇铸剑刃,剑刃和剑脊 相嵌合构成整剑。

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在二号俑坑内发现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 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棱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 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 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沉睡了 2 000多年,出土时光亮如新,且 所有的剑都被镀有一层10微米厚的辂盐化合物,其刃硬之锋能一次划透 20张纸。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 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 后,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又体现了它的韧性,呈现 出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③此外,其“冶淬之精、合金之周剑合金成分较为复杂,《考工记》曰「金有六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金之 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 二,谓之削杀刃之齐。”据日本梅原末治合金化验,周代戈铜85.26%、锡13.86%、铅0.13%、 铁0.26%、砒素0.10%、锚0.05%。可见,周代剑除铜锡之外,还含有铅、铁、砒素、镖、硫磺 等质。其中,锌、镒有加强刃力,而使之柔能克刚;睇及砒素以及硫磺混合一体,使刃质刚柔 相济,不仅具有斩钉截铁之功用,可一触而削损敌刃,且耐久经用、历久不损、不腐不锈;金 银则为增刃上光彩,具防锈之功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银、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 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 产品相媲美。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 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 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对刃之曲力试验(曲而不损)的结果是每1立方厘米可受94千克至361千克之重 而不损;对刃的硬度试验(受砍不凹)结果是每半分公厘可受碰力自193千克至347千克之 重而稍凹损。

巧,外镀之精良,剑上天然花纹之铸造,均为艺术之超越成就。”①作为手臂的延伸,剑也通过加长剑身得以发展。“初期矛形剑…… 仅有极短之茎几乎不成为柄。其后,茎加大加长,由杆形茎而演为杆形 柄,再进为管形柄,更演为实茎有后有腊有首之柄;而剑身亦渐长。”②在 剑身的延长中③,铜剑也由最初的20—30厘米,发展到春秋战国的50- 60厘米,战国晚期70厘米以上(最长达75-76厘米),秦代80厘米以上 (最长近95厘米)。④虽然,剑有“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 理”之锋(《战国策•赵策三》)、“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之利 (《墨子》),但是由于青铜质脆、钢铁坚韧,因此在加长剑身的制作中,人 们开始用铁锻造剑。⑤也就是说,加长剑身的生产,面临材料的限制和重 新选择。在人们由青铜进而块铁作为材料的炼剑过程中,剑制也由铜剑 一次成型的铸造演变为锻打,反复折叠锻打、斤两不减而成百炼钢⑥。在 剑身以铁煨制而成的同时,人们还部分地保留了铜:以铜作为铁剑的剑 首、剑格等附件⑦,格、柄、首已属外加之材料,而不与剑一体矣⑧。至唐 代,中国剑形成了千百年不变之剑形——剑刃宽而长、中有脊、呈菱形、 下端稍窄、刃尖呈V形锐角,两边与刃锋衔接处不圆而尖,剑格与剑首均 为云头形,剑格突出于刃之两面、剑首突出于茎之两面,茎之上下微内 弯,茎体作六角形。

周上制剑仅为周尺三尺,系战国最长之剑;秦剑稍长,汉剑愈长,三国两晋剑制更 长,唐剑剑刃柄长英尺二十七寸、刃长二十二寸半,宋明其长大约与唐剑相近。参见周纬: 《中国兵器史稿》

据周纬考证,汉初可称中国铜器时代末期,或铜铁并用时代,至东汉为铁器时代 矣。参见周纬:《中国兵器史稿》。

后来,骑兵作战以及坚盔重甲对砍劈的需要,使兼具刺击、利于劈砍 的刀逐渐走上前台,逐渐取代了“利于削,不利砍劈”的剑。在西汉晚期 刀(环首刀)成为军队重要装备,出现了刀剑并行、“刀光剑膨”的局面。 汉盛行用刀,进而取代了剑在军事上的地位。①对此,杨泓引用《史记•项 羽本纪》的“项庄舞剑”和《三国志•吴书•甘宁传》的“凌统刀舞”说明了 汉代400年间由剑而刀的变化。

三、兵剑的使用方法

兵剑以二种方式作战。一是剑与盾配合,直接用于作战。如樊哙 “带剑拥盾入军门”(《史记•项羽本纪》),以及汉代晁错所言的盾加剑的 使用场合,“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楣之地也”(《汉书•晁错传》)。二 是作为备用武器,在使用弓箭或长兵时插于腰间,而于弓矢告罄、长兵折 损、车毁马毙、弃车肉搏时拔剑而战。③古代日本武士军队的作战也是如 此,他们常常以弓箭射击作为一场战斗的开始,之后是战刀,再后面可能 是短剑或匕首之类的武器,而最后是赤手空拳。

兵剑技法主要有二,锋之“刺”和刃之“斩”(击、割)。对此,《太平广 记》对越女与袁公的“斗剑”这样描写道:越女将北见王,道逢老人,自称“袁公”,问女曰:“闻子善为剑, 得一观之乎?”处女曰:“妾不敢有所隐也。唯公所试。”公即挽林杪 之竹,似枯槁,未折堕地,女接取其末。袁公操其本而刺处女,处女 应节入之三,女因举杖击之。袁公飞上树,化为白猿。

 

 

 

浏览7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