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艰为艰辛、艰苦之意。在拳学功法练用中亦极重艰字。艰是以刻苦、辛劳、不怕困难、 适应条件,以及有付出代价以求真学、髓要的吃苦耐劳精神为主。故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求无限的高深造诣时,要有牺牲精神,以艰求方可事成功倍。如用大部时间、精力去挣钱谋生,就无更为充分的时间、精力来研拳,所 以精心、苦练研求拳学时,不可能同时有时间去享受、去搞其它的事务,去拼命挣大钱。要想研求拳学功法、求得拳学真谛的深境,必苦于艰心、常于磨练方可。当然,本人并非主张为拳学放弃学业、 事业、工作,所以如何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适己而为,对拳学功理练用以艰求深研方可有得。智:是指人的智慧、智能,亦为运用人的智商功能来动脑筋研求拳学进行功法的练用,多作思维、分析,进而加深理解和参悟,方能总结、 提高,找出不足,发现问题,解决困难,深入析解。 而人的智慧是思维运用的过程,智商是人类观察、 记忆、想象、思维能力的总合。故古有“将在谋而不在勇,兵贵精而不贵多”之说,有谋略有城府的高明之士是不易上当受骗、误解、错漏的。所以研求拳学功法在练用、体认时,亦应常开动脑筋,多加分析,有意思索、不断总结提高认识。在学识上更应在文化、理论、为人等方面按上品的有道德的、高修为的高尚情操来要求。故拳学功法的练用最忌蛮练、强求和用功不明理,练功不用心及粗知、浅识与不求甚解的态度行为。更忌练功不安心,一年半载就妄想求高效,用功不达反要求高境的庸愚之误,而误解、误人的错识作为,此亦是无智之徒的偏识。果:果在大成拳中有“果敢”之说,其意是指果决、勇敢的态度、行为而言。在大成拳功法练用心法中的果,还应有果断之意,其意亦有肯切的内容。所以果断是有决心、有毅力、有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坚之而行的果决态度和行为。在功法的练时要真诚对待、严习、实练,以实求真、真实求习、脚踏实地对待每一功法;而在用(功法应用)时则有果敢精神、真作实为、神意充备的心态指导之下而为,当然练功法时与用功法中均应神真意切、果决而为,两者只是练与用的区别, 而更当练用合一,果决而为方是拳学功法研求的心法正道。恒:恒是长久、永远之意。恒在拳学功法练用中的心法是指持之以恒之意。首先要有恒心、 有研求拳学的长期练用的思想准备,即明确地认识到大成拳的研求是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特点的, 不能用一时的突击和速战速决的态度来研求大成 拳,实际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大成拳研求的 高深境界。由于每个人的个体条件不同,在拳学研求过程当中的确存在进步快、慢和功法掌握、应用不均衡的事实,但无论如何也没有在极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拳学高深境界的可能,这就是真实的实际现实。所以除有长期研求拳学的思想准备外,还应有每天坚练功、反复习练求索的决心、恒心。只 有功、理正确坚之以恒,不断求索体悟(体认、参悟),方能渐进而至效,习有所得、练以至用。王梦斋宗师对拳学功法练用,亦有“活到老学到老, 学到老练到老,练到老站(练站桩功法)到老”之说,可见对拳学功法研练必须以勤苦艰恒的正确心法长期研悟的思想待之,方为符王爹斋宗师的 研拳则要的明训。
总之,只要掌握正、勤、艰、智、果、恒的大成拳拳学功法练用研求的心法要则,终会因习功至效、练用得法而渐进提高,直至窥谙拳学深境, 以达造诣超群的拳学境界水平。(其它与功法练用研求的心法有关的已述部分,请参看《大成拳学》 第一、二部和本书的后文,在此从略。)功理研求竞相争,心法适求要义明。 传教有规当谨守,因由前定践于行。 功得苦练,理宜深明,心授法要, 酌势传功。有心得窥秘,无意法也空。 功由达者授,悟必练中行。 遵法要,诸则明,授者重其义, 习者当慧聪。拳为公有之师,吾献心学真精。 广为传教众获深功,此心如镜明。如按正确的心法传授拳学功法,其应必备的要则内容与一般学生上课时学校的老师教课和社会上的大多武术班功法的传授内容、要点不尽相同。即为除一般性相同的授课内容外,更因是具口传心授的拳学深、精理念和高效目的的因素,而更包含具体的心法特点、特征,从而才能从学术角度和实用效果两个方面而求得拳学研求的实效。 拳学研求中的传授之则,除包含前文章节中所介绍的有关传授内容外,然功法练用方面心法的传授要则,是着重具体内容要义和具有针对性作用的。故如何掌握教拳和运用传功要则的明确心法, 就成为传教出效的决定性因素的重要条件,而关系到研求者功法练用效率如何的关键性的重要问题。研求拳学时、传习双方必遵功法练用的心法要则,才是以传功、练功的上乘具体原则和要点来确保研求拳学功法的高效率的保障,所以更当重视、慎为有则而求方可无失。大成拳功法练用传授的心法要则如下。传授拳学功法时大成拳的心法要则中,首先是传必尽心而教,倾囊而授,如故意保守、自秘, 不如不传。故王荽斋宗师于《大成拳论》一书中有 “岂知汪洋之水,何患人掏”之论,其意是如教者拳艺高深、境界深远、参功广博,其所具拳学功法、 拳理、心法的上乘之学浩如烟海,又何怕习者求功索法?即使倾其学而授之,学者如不达条件、悟性境界时,亦难得其要、难获其效。因高深的拳学造诣境界之得,是在数十年正宗研习、日积月累而渐进实践中提高的,非一日之功可得。任何人要练达拳学高境,均要通过长期熏陶、磨练、苦修、深参、 广博多学、诸功透悟的过程方能有得。所以自秘、 保守本就是浅识、低境者的作为,有如此心态的人除境界修为低下,更因功缺、少识之因所致。关于拳学功法之传中的规矩要则与示人以巧为人之功的辨析。
王芳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有“夫为教授者,能语人之规矩,不能示人巧,更不得为人功, 是在学者精心摩仿,体会操存,然后观察其功夫与精神合作之巧妙如何耳。以上所谈为拳道,乃拳拳服膺谓之拳,亦即心领神会,体认操存之意,非世之所见一般为拳者! ”王爹斋宗师明确指出“示之 以巧”和“语人规矩”在拳学传授中的利弊、正误。 所谓语人规矩,是授人以拳学的心法要则、要求、 要领、则守、门规的拳学功法的真髓、要义、原则为主体,而传后习者以长期体认、操存、苦习、精 练、深参、细悟而得其要(拳学要则)自能通达义理,领悟功法练、用精髓以应功效、以适于用。所 以功夫(功法练用)与精神两者方能合作而巧妙丛生、奥理至用,故殊于普通、浅识之学,方为拳道(拳学)的上乘之境。而所谓“示之以巧”是一种多在传授中的所谓武术教法在各公园内的“地摊”(地摊是无名气的一知半解的所谓练武者,摆地教拳给人说手,以骗钱、图名的手段。)的教拳说手,这些人也称为 “青草练”即天气转好的季节、风和日丽时来到公园聊拳,教套路、招法者,常以土克金、金克木、 阴阳之说、发外气能治病等骗人,其无所事事以解闷为主的一群根本不懂拳之人,却常在人多的地方谈拳术,有一点辩才的口舌之术者之为,或学拳不出功而反求佛、道,每天烧香、咏佛、抽签算命的封建迷信的下乘之徒中的所谓练拳者之流者居多。此种人长篇大论的胡编、乱吹天天说拳,但一比拳则其必是败者无疑。其所传多为招数、窍门, 巧劲等不上大雅之堂的所谓之“巧”,其不知真正的巧妙、深境来源于正宗功法、拳理、心法的博大精深之学的多年长期苦修、坚练而得,而更具极其实用的深髓学术的拳学理法与心法之学,其拳学的实用功效是置之四海而皆准的高妙之境,岂能与此辈相提并论,故当有别而识、慎解而习方能入达正途、以纠偏误,而谨防妒忌小人和鬼迷心窍者的所谓“脱俗者”、“隐士”之流等不成器的迷信厌世之徒之害。故如见“示之以巧”或其在比拳时有败绩的历史者,不论他如何吹嘘,千万不要上其当。而如遇才华横溢、谦慎为怀、武界、门人皆能交厚的高境者,当以求习其教,自能得拳学规矩、 要则之授,以获真传。拳学功法的传授要则中包括的各项内容, 今分述如下。
其一,传功(功法)之则:首则应以德而传, 以正为授之则,师应具德,以武德为守本之基,以 正人、正己及正宗、正确之功、之法而传。则为以严治为重,即严于管教,严格要求,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即有一定制度、章法可循,不能杂乱无序,浮于形式,更应教功以严谨为主,以细微精求为要,而后传功得授方不负传、习之功,此亦为“严师出高徒”的传、习心学法要。不能按无知之人的强习高功,提前教人以其还不达条件时索求之功,害其反受高功难练之害,而欲求高而实不能达之弊。其二,为传授功法于练用提高达效过程中,除功法正确外,应重传功(功法)目的心法原则,方 能出现良好的练用作用和效果:传教原则之一是以传授学者不知、不会的新功法为主;原则之 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以助其提高其功法的练、 用水平为主;原则之三是发现练用中的漏、误和针对其偏、差、错的感觉、低效、困难等具体功法练 用中的非正确思维和违拳学的行为问题进行指正, 以达纠偏、改错,起到以纠正偏、误、漏、错的改正的目的为原则。故凡传、习之髓,只以此三则为心法的原则为目的,而别无他途。简言之,即传授其不会的新功法,在其练用功法中协助其提高认知、体悟,应用功法的水平,帮其正误、纠偏避免误错之弊,只此三则为传授功法原则的关键心法内容之要为目的,故当明识、深悟而行。其三,根据习者条件、要求、目的和拳学功法练用进度而施教,故有因人施教、因求施教、因功施教、因其不同条件、水平而区别施教的传功等其它要则。(在《大成拳学》第一、二部中与前文中已述其它有关功法练用传教的内容部分,在此从略。)
浏览5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