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战略的训练,历来是中国武家将(武圣者将领)、帅(武仙者统帅)、主(武神 者主导)等武家三大轴心所必须通晓、自如、精妙的通体布局、大局操持、宏观把控, 是作战兵卒历经三杀最终能否赢得攻守胜利的根本保障。作为武家的三大轴心,如 果没有高深、得道、实际的攻守战略思维,也就不是名副其实的三军轴心了。

一、战术认识

在武家这个大家庭里,作为三军的三大轴心,如果没有足够的战略知识支撑, 其结果只有三种选择,不是被真正的战略思维者所代替,就是被自己的手下所推 翻,或者被自己的敌人所消灭。中国武家认为:攻守乃人之本能,生存之道,安身之 主,立命之撑。战略乃战术之升华,求胜之道,安定之本,立世之要。生死之大事,胜 败之本钱,得失之关键,万不可粗心大意。并认为:武者多动,乃动物之本,故多动 者灵光。文者多静,乃动物之性,故多静者安逸。故纯武者多强少虑,纯文者多弱少 强。唯文武兼得者多强多虑,而不可战胜。”还认为:学武能通天下事,学文能解天 下难。练武能晓天下斗,读书能释天下争。精武能安天下所不能安,精文能治天下所 不能治。武略文韬方显英雄本色,武立文生方见伟人风采。”可见人类战略思维的训 练对中国武家来说,尤其是武家的三大轴心人物来讲,绝对是不敢慢待、马虎、缺少 的事情。虽说人的才能、天性、长短有别,但完整、系统、全面的攻守战略训练、培养、 实践,才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开展战略思维根本所在。

二、战略训练简述

在中国武学中,任何关键性的启蒙、培养、教育、训练、锤炼(武家五授),虽然说 任何时候学习、连续、实践都不晚,但从系统传授角度来讲,都是非常强调从人的诞 生起,就必须着手开始传授,一直到四九的三十六岁才停止传授,方可开展独立的 全局性、战略性、宏观性把控。而这种传授最精到的应该是在有意无意进行。其他, 任何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全局性、战略性、宏观性的操持把控培养,都 会以失败而告终的。这也正是武家要求“前三十年不做主而做主,中三十年半做主 而做主,后三十年全做主而做主”的关键所在。在本章节中我们只进行武家五授的 战略训练探讨。

三、战略训练的基本原则

战略训练是指武家为了对攻守全局有一个全面认识、把控、掌握三用(启用、应 用、利用)前人作战积累的攻守谋略、策略、战略所进行的攻守战略思维训练,是中 国武家继修德、治气、功夫、技艺、招法、理论、建设、战法、战术等九大修炼之上的战略训练,是武经、武典、武法(武家兵法)、武哲(武家哲学)修炼的前提。战略训练的 基本原则是指武家在战略训练中所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由努力培养原则、相互配 合原则、质量第一原则、相互结合原则等四大原则组成。

(一)努力培养原则

努力培养原则是指中国武家必须恪守努力培养自己作战战略意识的基本原 则,是中国武家战略训练的中心环节。中国武家只有坚定对自己作战战略意识的培 养,才能在作战中有所调控把持,才能在未来全局性的战略作战中有所作为。在人类最小攻守单位的比赛实际中,一般比赛中自己的战略把控,要靠赛前了 解对手情况后,所制定的比赛总体战略方案;还靠教练员的临场把持、决策、指挥, 更要靠在瞬息万变的攻守情况下,运动员所特有的独立作战战略意识和战略思考 能力以及战略应变能力等。因此,在自己作战战略意识训练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 具体战略实际,使攻守者学会对战事的分析、综合、判断,从而切实促进修炼者的战 略意识水平的提高。

(二)相互配合原则

相互配合原则是指中国武家必须恪守自己的作战基本战略一定要同其他多种 战略相互配合的基本原则。在战略训练中,首先要使受训练者必须精练所有的基本 战略,这样才能在临场比赛中根据战局的实际灵活调控、把持、应用。除基本战略外, 还应根据敌我的具体情况,确立几套对症、克制、特殊的战略设计,以适应临阵战局 的特殊需要。但在具体的战略训练中,既不能贪多嚼不烂、华而不实、只求多而不求 精,也不能把战略训练过于简单化、过于复杂化、过于抽象化,唯恰到好处为上。

(三)质量第一原则

质量第一原则是指中国武家必须恪守自己始终重视战略训练质量的基本原 则。因为,武家不同于其他百家,搞错可以重来。而武家的错就意味着疼痛、伤残、死 亡、毁灭、消失。所以说,武家只有精益求精、严谨准确、一丝不苟,任何没有质量的 东西早晚都会灰飞烟灭的。因为,武家向来都是真枪实干的,质量次的在质量好的 面前,是永远无法比较的。在中国武学的战略训练中,不仅要求受训者要全面掌握战略的思维设计,而且 要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要有较高、较真、较实的质量,并要求必须严格按 照具体作战要求去训练。战略思维的全面性、周密性、客观性、现实性、指导性,都应 该做到保质保量。那种只求数量而不求质量的做法在中国武家中是绝对危险的。

(四)相互结合原则

相互结合原则是指中国武家必须恪守自己的战略训练要同其他的训练相结合 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中国武家的战略训练必须与修德、治气、功夫、技艺、招法、 理论、建设、战法、战术、经典、法哲(武家十二内涵)等的训练相结合。严格地讲,武 家的十二内涵训练都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因为,武家所训练的十二内涵之间,都是 密切相关的。具体来讲,武家的修德、治气、功夫、技艺、招法、理论、建设、战法、战 术、经典、法哲等训练,都是武家战略训练的基础,而战略训练又是前者的综合能力 反映和延伸。所以说,在完整、系统、全面的攻守战略训练中,必须传统计划、科学安 排、协调发展。

四、战略训练的方法

战略训练的基本方法是指武家在战略训练中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中国武家 在前人作战战略积累前提下所开展的得道性的攻守战略训练,是古今中国武家战 略实施训练的经验总结。其由假设训练、战例训练、分解训练、模拟训练、规矩体会、 实战把控等六大方法组成。

(一)假设训练

假设训练,是指假设对方采取了一个针对性的战略,设计自己身处其境开展切 实可行的克制性应对措施所形成的战略对抗演绎,是面对战略把控下的各种不同 攻击自己身临其境所作出的战略比对,是假设性的战略对抗设计。这种训练可以用 一个战略设计来进行反复的练习,直至受训者能够熟练掌握。其既可开展单一战略 训练,也可进行战略的配套性训练,还可开展多种战略的综合训练。另外,还可以假 设各种对象进行空想性空击,也可利用沙包、树干、假人等目标开展目标性攻击。其 实,这种想练结合的训练方法,对中国武家战略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0

(二)战例训练

战例训练即武家把典型或极具代表性的实际战略进行还原性复制所开展的攻 守战略训练,是从攻守作战、三杀实战、比赛录像中选择战略特点和应用战略较典 型的作战过程所开展的复制性训练;是组织受训者在观看攻守实战中感悟战略贯 彻的一种训练;是组织受训者在观看电影、电视典攻守演绎中感悟战略贯彻的一种 训练,并在事后有选择、有理由、有针对性地制定合情、合理、合时的攻守战略方案, 并以此来进行评价。

(三)分解训练

分解训练即武家把攻守战略分解、分段、分割开来所开展的有程序、有步骤的 战略训练,是为使每一个攻守战略都掌握得淋漓尽致而特地将攻守战略合理分解 而进行的分段训练,是分别完成战略部署的重点、难得、要点后再进行完整体会的 一种战略训练。

(四)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即武家仿照人与人实战中的战略布控、把持、实施所开展的仿真性战 略训练,是受训者仿效攻守实战中的战略实施所开展的模拟性战略训练,是同事、 陪练、师长在模拟演练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战略训练方法。在现实的模拟训练中,应由慢到快,虚实结合,由固定到活动,由单一到综合。需逐渐增加难度,提高自己 的战略把控能力。

(五)规矩体会

规矩体会即武家把攻守战略格式化所开展的有条件、有限制、有规定的战略训 练,是根据对手的客观现实以及战略训练的需要所开展的体会,是规定内容、规定 打法、规定进退的战略对抗训练,是限制进攻、限制防守、限制击打、限制劲力、限制 刚柔的划分性实战战略对抗。总的来讲,不管条件实战如何进行,其着眼点都应该 把重点放在培养受训者的战略意识和战略运用能力上。

(六)实战把控

实战把控即武家把攻守战略实战化(讲人道)、格斗化(讲人德)、比赛化(讲规 则)所开展的综合性战略训练,是对实战、格斗、比赛等攻击、条件、环境、规矩、惨烈 的适应和感悟,是临场实战、格斗、比赛经验的积累。中国武家认为:“既得功,必试 物,既得技,必试格,既得艺,必试敌,既得招,必试斗,既得略,必试战。”也就是说, 实战比赛是训练、检验、磨炼受训者攻守战略运用的最终手段,必须及时进行总结、 探讨、研究,养成科学研究攻守战略规划的良好习惯,使自己永远牢固树立武术三 杀中的基本战略观念。

五、战略训练的意义

战略训练的意义就在于对整个局面、局势的宏观调控,整体把持、全面掌管,是 把武家已经获得的功夫、技艺、招法在武术三杀中得以合理的分配、布置、安排,是 根据比赛实际需要所进行的战略性推进,是建立在一定功夫、技艺、招法、智慧、谋 略、胆量基础上的三杀战略施展。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战略思 维、指导、调控,遵循武术攻守的道德、规律、规则,恪守以人为本、以情为根、以理为 先的攻守原则,注重战略调控的根本性、实效性、灵活性,为自己、家人、团体、民族、 国家的血脉永存、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而布局策划、运筹帷幄、保驾护航。

 

浏览4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