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战略,是指中国武家在打斗传统思维、理念、意识指导下,所形成的关系到 攻守全局的思维、计划、策略,是大多数中国武家在攻杀战守中所遵守、应用、践行 的全局性作战模式,是传统武家止戈功技艺施展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内涵,具有极为 深远、普遍、广泛的指导规范意义。它由仁慈、规矩、经典、五法、计策等五大战略组 成。

一、仁慈战略

中国武学中的仁即仁爱、仁厚、仁义、仁道、仁德之意,人人爱人之意,天道地德 的把持之意;慈即慈祥、慈善、慈和、慈爱、慈悲之意,慈祥和蔼之意,心系牵挂的把 持之意。仁慈是指儒家、医家、武家、法家、道家等古今慈善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 范、处世理念、为人准则,是中国武家止戈的根本内涵,是中国武家制止滥杀无辜的 实质性体现。因为,对于人类乃至所有的动物,没有绝对的主宰、制止、阻断能力的 人,虽说真的是仁慈,也只能是小仁小慈。只有那些具有绝对操控生杀、专政、摧毁 权力的人,才能够涉及大仁、大慈、大度、大量、大德。当然,任何大的行为理念,都是 从小做起、从小培养、从小养成的。仁慈战略是指武家在人类最小攻守单位攻守中利用对手规范、准确、规矩的道 德、理念、情理所开展的针对性、辨证性、全局性的攻守战略思维,是通过对仁道、人 德、慈善的三令五申来瓦解对手斗志的一种总体策划,是仁慈来压制、抑制、控制对 手对抗心理的一种设计,是应用对手仁慈缺陷所开展的一举战胜对手的全局性战 略思维。中国武家认为:仁者,人之天道地德也;慈者,人之心系牵挂也。仁慈者,筑 于武,建于强,立于和;生活之本,和谐之根,高人之表,圣贤之面,神仙之貌,妖魔之 罪,鬼怪之过,恶煞之失,求胜之碍,生存之害,活命之敌。并说:无武支撑之仁慈 即为懦弱,无武支撑之善良即为软弱,无武支撑之政治即为傀儡,无武支撑之经济 即为肥猪,无武支撑之文化即为邪说,无武支撑之主张即为废话。并讲:无武支撑 之人士无主张,无武支撑之家族无尊严,无武支撑之民族无自立,无武支撑之国家 无外交。还说:对恶狼的仁慈就等于自毙,对毒蛇的仁慈就等于自杀,对野兽的仁 慈就等于倒退,对畜生的仁慈就等于回归,对妖魔的仁慈就等于害人,对鬼怪的仁 慈就等于害己。故仁慈只与仁慈者谈论,道德者只与道德者论及。也就是说,仁慈 是和平生活范畴中高尚、规范、标榜的人间正道,是建立在强大武力支撑基础之上 的人间美德。如果没有强大武力支撑下的仁慈,那将是非常悲哀的事情。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味地仁德、慈善、忠厚,是会被淘汰的;如果一味地凶狠、 残暴、诡辨,是会被消灭的;如果一味地刚强、自立、谨慎,是会被累死的。唯有将它 们三位一体,才能建立一个阳光、美满、幸福的人类社会大家庭。总所周知,人是高 级动物,是动物世界的主宰,是天地万物的精灵,是具有所有动物善性、恶性、习性、 灵性、打性、斗性(武学六性)的统一体,其道法、德育、规章是其他所有动物所望尘 莫及的。中国武家认为:大千世界,悠悠众生,羊有羊道,狗有狗道,狼有狼道,狐有 狐道,虎有虎道。大千世界,幽幽众灵,妖有妖道,魔有魔道,鬼有鬼道,怪有怪道,神 有神道,仙有仙道,圣有圣道,贤有贤道。故不可一视同仁,一事同法,一局同道。并 说:与绵羊恶处者悲,无人而与。与诚狗戒处者孤,无人而从。与恶狼善处者危,无 人而理。与猾狐厚处者弄,无人而得。与猛兽相处者险,无人而随。与毒蛇仁处者毙, 无人而仿。故与善而处善者乐,与诚而处诚者乐,与恶而处恶者乐,与猾而处猾者 乐,与猛而处猛者乐,与毒而处毒者乐。也就是说,人是高级动物,是主宰动物世界 的精灵,是天地万物所有精灵的综合体。其不仅具有其他所有动物的习性,更具有 其他所有动物所没有的意识。所以说,人是极具多面性的高级动物,是绝对不能一 概而论、一视同仁、一事而定的,因为那样做是十分危险的。

二、规矩战略

中国武学中的规矩,是指中国武家做人、做事、做局、做业、做家(武家五做)和矛盾斗争、攻守斗争、阶级斗争、社会斗争、止戈斗争(武家五大斗争)以及教学、训 练、锤炼、修炼、保健(武家五大传播)中所必须遵循的传统道德规范、处世理念、为 人准则,是构成中国武学三大要素(修德、振兵、治气)中修德的骨架,是建立在治气 基础之上的国人规矩,是中国武家立世的梁柱,是古老武文化基本支撑,是中华文 明的脊梁。因为,炎黄子孙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公认的武家五做、武家五大斗 争、武家五大传播的古老而传统不变的规矩,就会变质、变味、变迁,当然也就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炎黄子孙了。规矩战略,是指武家在人类最小攻守单位攻守中,利用对手特有的门派规矩、 浅规矩、戒律所开展的针对性、辨证性、全局性的攻守战略思维,是通过对对手所遵 守的规章、制度、条令所开展的一种全面性攻守设计,是等级(职务)相当、量级(重 量)相近、级别(水平)相乘等门当户对的全面生克对局设置,是依据敌我规矩差异 而战胜对手的战略思维。中国武家认为:百家者,各有所规,各有所矩,各有所责, 各有所范,各有所章,各有所法,各有所戒,各有所律,各有所禁,各有所忌,各有所 务,各有所令,其得武而存,得戎而立,得兵而在。其守者为尊,尊者为敬,敬者为得, 万不可一概而论。也就是说,规矩是强大武力维护下的民族精神永恒,是民族精神 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文明的根基,是和谐社会的实质。古往今来,百家自有百家的规 矩、规范、规则,都是自家邪正、善恶、好坏评价的关键,是绝对不可一概而论的。总 的来讲,中国武家的规矩战略就是通过对对手所在门派清规戒律的研究并利用对 手的清规戒律所展开对对手的攻击设计。规矩是百家个性差异的根本所在,其规矩如果符合中国武家的道德规范,达到 了正好善的标准,那就是正门派、好门派、善门派,自然会源远流长。其规矩如果不 符合中国武家的道德规范,达到了正好善的标准,那就是普通门派、一般门派、中立 门派,自然会自生自灭。其规矩如果与中国武家的道德规范相对抗,落到了邪坏恶 的范畴,那就是邪门派、坏门派、恶门派,迟早会土崩瓦解的。因为,动物的一切是由 自身的强悍来维护的,人类的一切是由自身的止戈能力来维护的。也就是说,规矩 是百家做人、做事、做局的根本,是由强大的武力来支撑、维护、延续的。武具有强大 的毁灭性、止戈性、捍卫性,是人类生死、存亡、倒立的抉择者,自然是守武者长、合 武者生、悖武者灭。众所周知,一日可以成为富翁,三代才能成为贵族。其根本就在于知道、懂得、 融入人间规矩的有无、多少、满贯。中国武家认为:任人宰割易,做人比较难,做好 人真难,做贵族更难,做武上的人真的难上加难,做圣贤神仙式的人真的难于上青 天。其难就难在毛病的更改,恶习的割舍,野蛮的摒弃;难就难在规矩的恪守,情理 的坚持,法令的遵守;难就难在人道的维护,人德的维持,人礼的坚持。也就是说, 人从高级动物到人的转变,从普通人到贵族的转变,从贵族到圣贤的转变,从圣贤到神仙的转变,难就难在还需要经历许多个规矩的认识、恪守、融入。具体来讲,难 就难在野性的更改,兽性的杜绝,自由的限度,散漫的割舍,懒惰的根除,贪婪的把 持,欲望的操控,癖好的拿捏,痛苦的承受,打骂的认知,无奈的选择,无私的奉献。

三、经典战略

中国武学中的经典特指中国武家的三经四典,是指中国武家在搏打厮杀、攻杀 战守、浴血拼杀中所积累、升华、提纯出来的武家理念精髓、信念准绳、思维纲领、为 人纲目、处世原则、三做规矩,是武家在斗争、攻守、作战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谋 略、计策的精髓,是获取胜利的人间正道,是所有打斗、对抗、决战的根本章法。也泛 指中国武家在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中所涉及的儒家、医家、道教等百家的 理念、主义、思想。经典战略,是指武家在人类最小攻守单位攻守中,利用对手门派特别强调的武 家三经人四典之外百家经典的纲目所开展的针对性、辨证性、全局性的攻守战略思 维,是通过对对手各项指标的变化、运用、施展的分析所随机应变的设计,是发挥自 己得意、精湛、超人攻守智慧来掌控临阵作战主动权的战略思维,是压制、抑制、控 制对手作战作为而最终战胜对手的全局性战略思维。中国武家认为:三经者,武家 之魂,不可判也。四典者,武家之魄,不可离也。还说:凡武者,离经者叛道,判经者 变迁,离典者标准弃,判典者法则丢,知经者道,识典者德,达经者正,通典者明,守 经者凝,守典者聚。也就是说,武之经典,是炎黄子孙搏打厮杀智慧的升华,是攻杀 战守规律的摸索,是浴血拼杀经验的提纯,是武家运动理论的依靠、依据、依托,是 武家运动智慧的结晶、果实、缩影,是武家攻守理论的古老经律和典范,是中国武学 源远流长的根本和主体。

四、五法战略

中国武学中的五法又称五大兵法,特指中国武家最古老的五大兵法,是指中国 武家在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中所积累、升华、提纯出来的武家用兵方法, 是中国武家反复用兵的经验汇总。它是在武术斗争、攻守、作战中可体现出来的具 有规章、规矩、规律、规范、规制的作战必须,是武家攻守获胜的具体做法,是中国武 家开展三杀极为具体、实际、现实的攻击、防守、作战的行之有效方法。五法战略,是指武家在人类最小攻守单位攻守中,利用对手门派所擅长的具体 战略、战术、战法以及自己完整系统的五大兵法所开展的针对性、辨证性、全局性的 攻守战略思维,是通过对对手五法战略的侧重所开展的攻守分析,是遵循五法进行 作战的辨证,是掌控临阵对抗主动权的必须,是武家应用五大兵法所发起的战胜对 手的全局性战略思维。中国武家认为:五法者.武家之律,武家之辨,武家之常,武 家之方法,武家之手段,武家之章法,不可不守,不可不顾,不可不循。还说:凡武 者,无法则无为,无法则无序,无法则无从,无法则无知,无法则无识,无法则无解。

第六篇三战

无法则无释,无法则无纲,无法则无据,若无章而行,无法而动,无序而作,乃必败。也就是说,作为武家必须做到对五法了如指掌、滚瓜烂熟、熟练掌握。因为五法是中 国武家开展斗争、攻守、作战的基本观点、方法、手段,是中国武家开展攻守活动的 名副其实的行动指南。在中国武文化中,武术五法的实质,就是中国武学的五大兵法。

五、计策战略

计策是指中国武家为对付对手或某种战情、战势、战况所预先安排好的方法或 策略,是中国武家在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过程中所摸索、推敲、总结出来 的行之有效的三十六计和各种各样阴谋诡计以及各式各样的战略、战术、战法。计策战略,是指武家在人类最小攻守单位三杀中,利用对手门派惯用诡计、阴 谋、策略所开展的针对性、辨证性、全局性的攻守战略思维,是用三十六计来有策、 有略、有法地收拾对手的攻守战略设计,是利用敌我之优劣所开展的计策性的全局 性战略思维。中国武家认为:计者,作弄之术,诡秘之法,捣鬼之道,生死之间,不可 不谋也。策者,谋划之理,策划之论,计划之法,生死之间,不得不略也。并认为:凡 武者,谋略为首,策略为先,战略为要,计策为上,计谋为高,计划为尚。还认为:作 战者,无策不周,无策不祥,无策不顺,无策不利。世人者,无策不归,无策不纳,无策 不和。世事者,无策不序,无策不规,无策不展。世局者,无策不宏,无策不体,无策不 大。还说:诡计者,无处不在,无处不使,无时不生,无事不化,无事不成。世人者, 无计不安,无计不顺,无计不达。世事者,无计不解,无计不成,无计不好。世局者,无 计不布,无计不得,无计不湛。也就是说,武家的计策,是无穷无尽、使不完、用不 尽、无事不解、无局不破的。如果关键时刻无计可施,那就只能怪自己学艺不高,求 师不够,拜圣不多。关于诡计的使用问题,许多人认为不好,不仗义,不君子,但这绝不是中国武家 的正常思维。因为,对真正的中国武家来讲,好与不好都是相对而立、辨证而言的。 中国武家认为:正人者,不悲面世,不抗待人,不逆而为,不强而做,皆因百人百心, 千人千象,万人万为。并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善则善为,恶则恶对,诡则诡持, 义则义待,贼则贼鼎,忠则忠处,尖则尖为,他变则我变,他化则我化,他转则我转, 他为则我为,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还说:两人对抗诡者胜,两将对抗谋者胜, 两帅对抗略者胜,两君对抗智者胜,两鬼对抗尖者胜,两神对抗滑者胜。还说:处 世者,内讲忠诚义,家讲孝厚勤.外讲理智信,斗讲情理法,打讲轻重狠,杀讲鬼尖 诈。也就是说,在人与人的斗争、攻守、作战中,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决,因况而 行。必须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十倍于敌而取之。古往今来,武家是只讲武家之 道义、规矩、德行的,是绝对不会受其他任何观念、规则、法度限制的。

浏览3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