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武术流派的发展
一、武术拳种概览
近世所见拳种流派,一部分在清以前,已成体系或已见端倪,大多数是在清代形成体系,或者基本成形。据1983-1986年挖掘整理的材料,在清代武坛上“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逾百个。其主要拳种为:少林拳、心意 六合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通臂拳、翻子拳、戳脚、红拳、 查拳、华拳、八卦拳、三皇炮捶、六合拳、太祖拳、罗汉拳、拦手、秘宗拳、螳螂拳、 猴拳、醉拳、五祖拳、地术犬法、洪家拳、咏春拳、佛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 拳、达尊拳、龙尊拳、鹤拳、蔡李佛拳、孙膑拳、硬门拳、法门拳、字门拳、梅花拳、 力掌、花拳、岳氏连拳、绵拳、甚家拳、巫家拳、白眉拳、僧门拳、岳门拳、杜门拳、 赵门拳、洪门拳、化门拳、慧门拳、余门拳、弹腿、七势、金狮拳、虎形、南枝拳、 八拳、孙家拳、孙门拳、于门拳、王门拳、严门拳、空门拳、岳家拳、三十六路宋江 拳、鱼门拳、杨家拳、梁家拳、精合拳、蹉跤门、石头拳、护身拳、指东拳、明堂拳、 秘思拳、清拳、四通捶、顺手拳、水炮拳、佛汉拳、枪架拳、独门拳、豹虎拳、弓力 拳、三义拳、信拳、二郎门拳、傅拳、鸳鸯拳、九拳、护符拳,等等。
二、武术流派的发展
清代武术汛派的发展情况:可以概括地分为类同合流,壮大拳派;繁衍支系,发 展拳派;融会诸家,创立新派三类。
(一)类同合流壮大拳派
清初,黄宗羲在撰述内家拳源流时,别少林为外家,在武坛上出现了以技法、特 点为标准的武术分类概念艺。一些技法特征相同:或相类的拳种归合一群,形成较大 的拳术流派。传统的少林拳派,以及清末或民初始现端倪的南少林派,皆属此类情况。
1.少林拳与少林派
少林拳,源自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的拳术。明末,少林寺几经战火,壁坏庭空清军入主中原后,出于借助中原文化加强统治的需要,修复寺庙,礼佛崇禅。顺治八 年(公元1651年)和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地方官曾两度修整少林寺,康 熙帝于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为山门题写了 “少林寺”匾,还题写了 “宝树 芳莲”四字,悬于大雄宝殿内。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亲批谕旨重修 少林寺,扩大了少林寺的建筑规模。乾隆帝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亲临少林 寺,夜宿方丈室,并赋诗二首。此后,嘉庆和道光年间,均有修建。清代历朝统治者 对少林寺的庇护,虽没有明言倡导武术,起码对寺僧传习武术是宽容的。
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三月二十五日,河南开、归、陈、许道员麟庆,代巡 抚杨海梁祭祀嵩山时,观看少林寺武僧校拳。他在《鸿雪因缘图记》中赞述云:“健僧校于殿前,熊经鸟伸,果然矫捷”
由于上述情况,少林武功的名声较前尤盛。加之确有一些少林寺僧将所习拳棒传入民间,出现了一些与少林拳拳技、拳理相似、特点相近的拳术,附名“少林”,到 后来乃至出现了一个内容庞杂的“少林派”,甚至还妄称“天下功夫出少林”。
少林拳发展至清代,参融禅理,兼修气功。少林传人称,清军入关,少林拳“乃 参证禅机;冀臻上乘,于是始有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J当时,少林寺将《易 筋经》、《八段锦》和《分行内外功》等作为内功进行锻炼,并辑为《内功图》。王祖 源曾于咸丰时在少林寺得所传《内功图》和《枪棒谱》。由此,少林拳开始从重练外 刚,主于搏人,向拳禅一体、内外交修演进。
2.南少林拳
“南少林”或者“南林拳”之称。
至今还未在清代文献中见到。建在南方的少林寺有多个,南少林寺究指何寺?此 系拳技源自何寺?都是有待考证的课题。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南少林拳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清晚时期,崇尚嵩山少林寺拳技之风颇盛,不少拳家则顺借此 风而起。其二,清中叶,天地会(内称洪门)的《洪门问答》称,会内所习洪拳,出 自少林寺,此寺在福建境内。随着天地会在南方水陆运输沿线地区的扩展,这种说法 也广泛进入武坛。在南方流传的一些地方拳种,也附会此说,称其源自南少林寺。以 致出现了一个内容庞杂的南少林拳系。
(二)繁衍支系、发展拳派
晚清时期,一些拳派的代表人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增益实践所得,形成新 的技法特色,促成了该拳种新流派的形成。各式太极拳的繁衍,即属此类情况。
关于太极拳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据武术史家唐豪等考证,现传各式太极拳, 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陈王廷所编拳套 七路,另有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方法。这 些拳械在陈家沟五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年)时,始传外姓杨露禅。此后, 太极拳从…地一族的小范围传向全国,并逐步衍生出了赵堡架、杨式、武式、孙式、 吴式等多种太极拳支派。
赵堡太极拳早期传人为陈氏十五世拳师陈青萍(1798-1868年)。青萍师承于其 族叔有本。有本所传陈氏太极新架,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动 作。青萍得传后创编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的套路,传于陈家沟邻镇赵堡, 后人遂称之“赵堡架”或“赵堡太极拳”。
陈青萍入室弟子和兆元(1811—1891年)得传后,悉心研究,传授子弟。后世 传习者,将此拳架称为“和式太极拳工”
杨式太极拳始自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初从陈家沟陈氏十四世拳师陈长兴习技,得 传后,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左右返永年设教。将所学陈式老架拳传武禹 襄兄弟三人。后得武氏推荐,至北京传习拳艺。他为适应保健需要,根据长期的教习 经验,改陈式老架拳,创编成拳架舒展严谨,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的杨式太 极拳架。此拳架经其子杨健侯(1839—1917年),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等人 修润,定型为现在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拳套路。
武式太极拳始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武禹襄自幼习武好文。约 清道光三十年从杨露禅学得陈式老架太极拳。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途经河南 怀庆(今温县)赵堡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此后,武禹襄钻研拳谱,揣摩 拳架,勤习体验,多有发悟,创编成拳势紧凑、步法灵活、动作柔缓的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关于太极拳技理的论述颇多,对后世太极拳发展和太极拳的理论建设都有着重 要的作用。
孙式太极拳始自河北完县人孙禄堂(1861—1933年)。孙禄堂初习形意拳、八卦 掌,民国初年从郝为真学得武式太极拳后,遂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取形意拳进步 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并融入这两门拳术的一些 手法,创编成孙式太长极拳。
吴式太极拳始自河北大兴人吴鉴泉(1870-1942年)。也有人认为创自鉴泉父全 佑(1834—1902年)。全佑,满族人。初从杨露禅习杨式大架拳,复拜露禅次子班侯 为师学杨式小架拳,以善柔化著称。鉴泉自幼从人汉,改姓吴。他幼秉家学,擅长小 架太极拳。1921年,吴鉴泉受聘于北京体育研究社执教时,去掉小架太极拳中的发 劲、跳跃和重复动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绵的运动特点,创编成吴式太极拳。
(三)融会诸家 创立新派
清以后,以武会友,相互交流,较前为盛。另外,传统文化被广泛地融会入武术。 促成了一些新拳派的创立。清晚期,这种现象尤多。前者如蔡李佛拳、五祖拳等,后 者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蔡李佛拳,始自广东新会人陈享(1805—1875年)。陈享幼年随叔父陈远护习练 佛家拳,后又从蔡福和李友山(有山)学蔡家拳和李家拳,青年时被聘为当地武术教 头。后来他总结实践和教学体会,融三家拳法子一炉,自成一系,故名“蔡李佛拳”。
五祖拳,全称“五祖鹤阳拳始自福建晋江人蔡玉明(1853-1910年。蔡初习 白鹤拳、猴拳、罗汉拳、达尊拳和太祖拳,后又从河南艺人鹤阳师(一说山东和阳师) 研习武技。光绪年间融会所学五种拳技及鹤阳师遗技,创编成“五祖鹤阳拳”。
上述两个拳种的形成,是融合几门拳技于一体的例子。在本章第三节中叙述“哲 理化拳派的出现”时,概述的由陈家沟早期陈氏拳械而至太极拳、由转掌而至八卦掌、 由心意拳而至形意拳的情况,应视为传统武术与传统哲学、传统导引养生术、传统医 学交融,促成新拳派的创立。

浏览3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