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为本,武技为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武德是长期修炼的 结果,它唤醒习武者既勇又武,刚强不屈的人格尊严,完善其见义勇为、 舍己救人的信念,追求“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的生命价值。一般说来, 古代的真正侠士,都是武技超群,品德高尚之人,他们对社会上的贪官污 吏、豪门恶棍视作不共戴天的仇敌,而对广大百姓扶弱济贫,甚为“仁 义”。在武林界还有另一种情形:武艺虽精而无武德之人,有可能成为武术 界的败类。明代正德年间出现的一种“打行”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万历年 间打行逐渐扩大,它纠集一些精通武术,强悍健壮之辈,专门为豪富人家 提供保卫财产安全,甚至充当打手。打行挂牌营业时,常悬挂拳头图像商 标,称为“铁拳头”。根据地方志的记载,对其评语不外乎是“聚党斗狠”、 “游闲群聚”、 “结党成群”之类。“打行”的打手实际上并不是武林高手,而大多为地方上的无赖闲散, 道德品质极差,只是好勇斗狠、滋事闹事,为社会所不齿,也为武术高手 所不耻。所以,打手的言行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有武 德却武艺不精之人,则有可能成为武术界的懦夫,可见,只有“德技”双 修,技道并重,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综上所述,体用并重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起始就以“天下皆用” 的原则,为中华武术所接受,并逐渐融汇了武术故有的理论和练功要求, 从而变得更加明确、具体,使之成为指导传武、习武、用武的重要理论 基础。

武术美学思想探源及其表现形式“武术是文化,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这种高雅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长 时间、多学科文化不断积累和渗透的结果。其中美学思想的渗透构成了武 术美学思想体系,它既相同于美学的某些特征,而又有别于美学的某些属 性,这是武术文化自身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多集中在武 术的美学特征上,如动作美、姿态美、劲力美、技击美、节奏美、结构美、 名称美等。对其美学特征背后的、深层次的美学思想挖掘明显不足,以至 于此项研究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徘徊状态。另外,就是过多的套用美学学科 的知识,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现象严重,缺乏对武术自身美学因素 的开掘,如意韵、形神、刚柔、动静、情趣等。本讲试想对武术美学思想 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挖掘其深厚的思想根源,从美学角度认识中国武术的 本质和特征,以丰富武术文化,促进武术文化发展,本讲欲从以下五方面做出探讨。“仁义”是武术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是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所在久 以上两部分内容参见第3讲“儒家‘仁学’构成武德内涵的主体”。化“乐”是武术美学思想的表现形式武术从产生开始,就具有“练、用、看”三种基本功能,其中“看” 是指它的观赏价值,具有观赏价值的东西一般都含有一定的表演艺术性。 通过优美的造型,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 深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引以为乐。

“乐”是个多音字,《辞源》对其解释颇多,最直观的含义要算是“音 乐”和“娱乐”。古人谓之乐,指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文化总汇。儒家认 为:乐之发生,由于人心爱感于物。所谓“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 之乐”。简单地说就是快乐。《荀子•乐记》中明载:人在习乐舞时,“执其 干戈,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正焉,进退得其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 也,入所以楫让也,征诛楫让,其义一也。”所以“夫乐者,乐也,人情之 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这表明人不能没有娱乐或欢乐。要达到 “乐”的目的就要寻求美的素材,像咏诗、轻歌、绘画、武舞都是古人追求 欢乐和美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与武术最为密切的“武舞”,要算较早的具有典型表演性质的活动。 《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幡,戎有受 脉。”有“祀”则“舞”;而有“戎”则“武”。“舞”与“武”的融合构 成武术套路的雏形。从历史的发展看,“武舞”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武舞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据《尚书•皋陶漠》记载: “予击拊石,百兽率舞”。大意是人们敲打着石鼓,模仿着各种野兽的姿势, 翩跹起舞。二、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据《商 书•伊训》记述:“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这说明远在殷商时 期,武舞已经常出现宫廷宴乐之上。在祀神祭祖时或在战争获胜时都举行武舞,以表现人们真诚、喜悦、欢快之情。武舞约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表达情感的“大武舞”,其内容在于表现: “周武王伐讨之乐”,这种武舞属于文艺范畴。另一种是“练武”的武舞, 如“干戚舞”,“干”即盾,“戚”即斧,乃是一种于执盾、斧等器械进行 搏斗技击的单纯操练,其动作粗矿,“发扬蹈厉以示勇”,属于体育的范畴。 无论哪种范畴的“武舞”与“乐”均有密切关系。体育范畴的“武舞”与乐体育范畴的“武舞”被视为武术套路、器械对练的雏形,是以身体、 精神兼修为要旨,提高军事技能为目的。早在夏、商、西周学校“乐舞” 教育中“小舞”的后三种(旄舞、干舞、人舞)基本上属于体育范畴的武 舞。通过这样大型的“武舞”活动,达到强身健体“行列得正,进退得齐” 的境地。据《韩非子•五蠢》记载:“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氏乃服”。 说的是大禹曾率兵苦练三年,以高超的套路表演征服了苗氏。这种演练形 式既是“武舞”者自身技能、技巧的再现,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乐”的 素材。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体育范畴的武舞至少有三种:一种是“万 舞”。《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记万舞为“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显 然是指当时的军事训练手段。另一种是“象舞”。《诗经•雏清》有:“象, 用兵刺仗之舞”,这种象既可单人舞练,也可集体舞练,是用以训练士兵、 鼓舞斗志,去争取胜利的一种手段。在当时还将象舞纳人了教育体系之中, 《礼记•内则》有“成童舞‘象’,习射御”,通过象舞达到锻炼身体,提 高军事技能的目的。还有一种是“大武舞”。它是周武王为庆贺灭纣成功而 作,全舞分六段,用以表现武王伐纣胜利的全过程。该舞共64人,举干扬 威,顿足蹋地,并向四方击刺四次,以象战争之状。此外,“旌旄羽祓, 矛戟创拨,鼓噪而至”。这种耀武扬威的武舞,实属军事训练的场面。随着 武舞的发展,出现了“目欢为美,耳闻之乐”的认识,这是美感的飞跃。

文艺范畴的“武舞”与乐文艺范畴的“武舞”多指宫廷里以音乐伴奏下的助兴活动。在古籍中 多有记载,《孔子家录》有:“子路说,授戚而舞”可谓斧术的套路演练。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诸以剑舞”。 这件事除了它的政治目的外,还可说明两个问题:一、剑舞已用于宴会间 的娱乐助兴;二、剑术已经有套路独立作舞了。到了汉、晋武术套路有了 较大发展,在《史记》《吴书》《通典》等史书中均可发现很多关于“剑 舞”、“戟舞”、“走戟”、“飞叉”的记载。到了隋唐以后,武舞表演更加盛 行。大诗人李白《从行军》中有:“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的诗句,说 明刀术有时也在音乐伴奏下,以套路形式舞练。《藏书•吴道子传》中说裴 旻.“驰马舞剑,激昂顿挫,雄术奇伟,欢者数千人”。《庄子•说剑》有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各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的记载,说明 赵文王以搏击取乐。在《梦粱录》《东京梦华录》等史籍中多见记载。可见 武术在唐代已被列入艺术范畴,共人观赏,两种范畴的“武舞”都是“乐”的外部表现形式,通过“武舞”,使 人们“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可见“武舞”是一种欣赏艺术,是欢乐的象 征,是胜利的喜悦,是武术美学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浏览3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