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的目的在于传武、用武,这是其基本宗旨。武术的生存与发展, 取决于自身的实用价值。武术来源于实践,经过加工、提炼,然后再用于 实践,并成为武术发展的轨迹。习武者多着眼于切合实用,无论拳术,还是器械套路的一招一势均强调它的实用性,反对花架子。下十年苦功,方 能功夫深久,以达到“如水生波,如火生焰”的境地。戚继光在训练士兵 时要求做到“按一字对戳一枪,每一字经过万遍不失”,最后才能达到“方 可随意应敌,因敌制胜”的目标。在习武过程中,其每招每势、进退开合、 闪展腾挪等有形的东西是可以直接传授的,但内在的意境、神韵、气韵、 武术之道的精微与真谙,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3民间有句保守习气较 重的拳谚说“宁教十手,不教一口”。这就要求习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 验。历代武术名家都是穷毕生之精力而研习其技法精微绝妙之理,也正验 证了 “要做精艺人,需下苦功夫”的道理,习武是个过程,用武是个目的。习武是有程序要求的,违背其规律会 欲速不达。早在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说:“大抵 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 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而何良臣在《阵纪•技用》中也有类似的说 法,即“学艺先学拳,此学。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所以拳 棍为诸艺之本源也”。作为最基础的拳术,又有“要练拳,须站粧;欲习 打,先练粧”的要求,表明学习套路或散打都将桩功放在优先练习的地位, 使得下盘稳固、扎实。然而,“年拳,月棍,久练花枪”,又是对不同套路 修炼时间的基本要求,若要较好的理解套路的攻防含义,还需要长期的磨 炼。武谚中所说的“拳打千遍,其理自见”,同时又告诫“练拳不习打,临 阵少方法”。由套路向散打实用性的过渡还要经过“拆招”和“喂手”的过 程。“拆招”无非是将成套动作化整为零,强调对动作细节和攻防含义的剖 析,以便真正弄清楚动作的实用价值。而“喂手”是传统武术最常用、最 有效的加深体会攻防技能的方法,若甲方进攻,而乙方就是防守,反之则 是互换。喂手时,既可以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组动作,对方是反复的接 手,直到动力定型。咏春拳独特的“黐手”练习,是典型的假设性敌我双 方已接触之后的反应性练习,是向搏击过渡的桥梁。“黐手”是一种实用性 极强的训练方法,目的在于尽量应用自己所学得的技术,招来招往,如切 如磋,双方都可以是赢家,不需要有一方被对方击倒。在现代散打、拳击、跆拳道等对抗项目训练中的陪练有“喂手”的意味。戚继光在武术实 用价值方面也有精辟的论述:“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胜负为愧为奇,当 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这里 还特别提到了用脑练武的问题。

不同年代的习武之人,其“致用观”是不同的。当今社会的进步,人 们对武术的需求也在增多,体现在学以致用的“用”字上也会有较大的差 别。如中老年人习武是用于健身、休闲;青年人习武用于自卫、强体;少 年习武则用于树立尚武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等,整体意识武术的整体意识首先是体现在对人体的认识上,一般将人体分为“三 节”,即上肢为稍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根节为基础,具有载负身 体移动、支撑完成动作、催促劲力发放的作用。中节是全身的枢纽,具有 联系两端、顺达劲力、促进全身协调运动的作用。上节是全身的首脑,具 有顶领全身、驾驭动作、完成攻防目标的作用。通过各节的协调运动,才 能体现出“四肢百骸总为一节”的整体性。其次,体现在“内外兼修”方 面。武术将人体内在的、无形的意、气、劲,与外部的、有形的肢体视为 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求意、气、劲、形高度的一致性。讲究“内练精气神, 外练手眼身”,又有:“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等,拳家认为:“练有形 者(外),为无形(内)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无形则无神,无神 则无味,如此内外俱练,以求体用一致。刘殿琛在《形意拳抉微》中认为: “武术一道,有形者为架式,无形者为气力,架式者所以运用气力也,无形 则架式为无用,故气力为架式之本,然欲力之足,必求气力炎充,故气又 为力之本”。这种整体观表现在技击原理上,讲究“内外合一”的同一性; 表现在训练原则上,讲究“内外互导”的补充性;表现在锻炼效果上,讲 究“内壮外强”的一致性。“内壮外强”指的是获得身心的全部发展,这是 “体用结合”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武术界通常所讲的“六合”、“节节贯 穿”,也是内外兼修的体现。

最后,体现在攻防技击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武术技击的鲜明特 点,这就要求习武者,以整体统一的观念作为“体用结合”的准则。如散 打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获胜,就必须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独特的技术技能、科学的战术思想、优秀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文化修养等,同时要发挥 整体效应。现实比赛水平的不稳定,与运动员自身条件和综合指标的整合 不够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南方特色的咏春拳,就十分重视整体的效应,其 整体特色在于近距离和短距离发力、握守中线与子午线、重视接触感觉、 马步灵活。这些特征总合起来,便能产生以弱御强、借力打力的效果。我 们也可以说,以弱御强、借力打力是咏春拳的特征。有研究表明:“丹田” 在技击中的运用也要讲究整体效果。实战时,丹田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 上中下三田合一,立体斜面旋转,使身体产生折叠,以便增加打击的力度。 丹田是带动周身旋转的根本载体,其丹田一转,周身上中下三盘无处不转。 在旋转中避实击虚,变换击打角度,同时在旋转中积蓄能量,并对打击对 方产生一个加速度,效果显著,动静体用说《形意拳经》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其意是相对静止地修炼身体 与相对活动地运用技法,这是此拳“体用”的基本特点。越女在谈到“凡 手战之道”时指出:“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一动一静反差极其明显。 而查拳强调“行如风,站如鼎”;华拳讲究“动如本癞静如潜鱼”;意拳有 “动如山飞,静如海溢”的要求;翻子拳也有“行如风雷动似雨,坐似泰岳 静如山”之说。实际武术的任何形式都离不开动静体用的变化,动态是指 套路演练运动过程中肢体在空间时的瞬间形态或构成的各种图形,如弧形、 折线、曲线和直线;静态则指套路中动作与动作之间那短暂相对静止的造 型。动态有快慢之分,疾缓之别,大小之差。快的动作似烟云翻滚,而慢 的动作如雄鹰在空中盘旋;大的动作要充分舒展肢体,小的动作要尽量收 缩全身。在快慢、大小的交错变化中,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充分展示出 身体运动的整体效果。

静态有高低之分,俯仰之别。高的动作如“提膝亮掌”,似青松立顶;低的造型,如“劈叉插掌”,似虎卧草丛;俯视姿态“探海平衡”,如潜海 寻珠;“仰身平衡”犹如睡卧云海。在动静的变化过程中,可体现千姿百态 的艺术造型。如器械演练更是如此,那优美绝伦的剑术,像仙女下凡翩翩 起舞,飘逸洒脱;那猛虎下山的刀术,如狂风卷浪,势不可挡;那蚊龙出 海的枪术,如云海翻腾,电闪雷鸣;那勇猛彪桿的棍术,如疾风骤雨,遍 地开花等等,总的要求:动要迅疾,静要稳定,形神体用说武术界习惯上将“形神兼备、内外合一”连用,我们认为:两个词是 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或者说两者的连用更能体现武术的意味和特点。“筋 骨皮”为形体,即外;“精气神”为内用,即神,任何拳种均追求内外兼 修、形神兼备的整体效果。形,是指武术运动中人的整体外部形象或形状。 它可以是一个完整动作的精致形象,也可以是动作过程中人的整体运动形 态,同时还包括腾空瞬间的造型,动作与动作的组合形态和整套动作的结 构形态。神,则是指人的精神、心志、意向等内在活动。它可以是流露在 外,充溢于表的,也可以是潜藏内在,含蓄深沉的。形与神的关系是武术 运动人体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形具而神生,形是神赖以产生的基础, 精神饱满、神奇鼓荡取决于健全的形质,而武术美善的形质又是紧密依靠 传神达意而完成质的飞跃,这就是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古人司马迁曾说: “形者,生之具。神者,形之本”。而哲学的观点是:形是神之舍,形是载 神之车,神以形存。武术的“八法”就是外形与内在的要求。武术讲究 “以形传神”,一招一式倘若只是做得工整端庄,只重视规范为求形似是远 远不够的。拳法不仅要求形健质善,而且要求形质成而神韵见。这意味着 武术的形态和质感必须联络精神,成为表达内在心志活动的载体。武术的 传神达意,就是通过套路的演练来反映出动作的规格意识、劲力意识、攻 防意识、节奏意识和形神意识,拳家认为,无形则无神,无神则无味;神赖形而存,形因神而显。把 有形看作神的根基,当作表现神的手段,把传神作为形的目的。由此形成了以形传神、贵在有味的鉴赏标准。就是惟妙惟肖的象形拳,也强调突出 被模仿对象的个性特征,而不单纯追求外形的酷似。武术养生多以“形神 相亲、表理俱齐” “形具神生” “形质神用”为标准,倡导“神不离身乃常 健”的理念。

浏览4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