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武术人才
中央国术馆开设了教授班、师范班、练习班、青年班、少年班等诸多班别,不 同的班制迎合了社会对于武术人才不同的需要,特别是青年班和少年班培养了 很多年轻的武术人才,这些学员在毕业后或留馆任教,或派往地方国术馆、武术 团体任教,在以后的中国武术界都独当一面,对中国武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张之江先生创办的“国立国术师范专科学校”,这所学 校是我国第一所以武术为主的高等学校。以国术和体育并重,培养全才师资为 宗旨,并且大胆突破中西体育界限,将西方的训练模式和教学模式引入武术,培 养了许多武术优秀人才。
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武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
张之江在创立国术馆前就申请将武术改为国术,在建馆后又成为国民政府 的直属机构,靠政府的力量发展,壮大武术,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地位。1929年2 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到1933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4 个省市建起了国术馆,这样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国术馆系统。
这样一个大规模的组织系统,使得武术能够到达全国的各个区域,而且各级国 术馆的负责人由当地政府首脑担任,保证了各地在政府对各级国术馆的拨款。 于是武术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开来,民众的习武积极性也提高了,更多的人参 与到习武中来。
促进了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为了普及武术,让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央国术馆做出了很多努力。 于1935年,张之江带领“南阳旅行团”远赴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进行 访问。这支由中央国术馆和中央国体专校的17名人员组成的团体在东南亚各 国进行了 65场武术表扬和47场篮球比赛。武术专场表演非常出彩,让观众目 不暇接、叹为观止。此外武术表演团还与当地的精武体育会协同表演,受到了 南洋各地华侨的热烈欢迎和赞扬。这支传授中国国术的先锋队将中华武术以 极好的精神面貌展现给东南亚各国的人们,使得他们对武术有了新的认识和了 解。并且促进了东南亚的武术馆、武术会、武术学校的建立,增大了武术教师的 需求量,促进了武术的技术输出。
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了第十一届奥运会,张之江等人为了让世界认识武 术,特地组织了一支表演队远赴奥运会表演。在奥运会场上,中国表演队以炉 火纯青的技艺和出神入化的表演轰动了德国。各国观众没想到被称为“东亚病 夫''的中国人竟有如此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一时间震惊了。演出结束后各国 报刊争相报道中国表演队的这一精湛卓绝的表演,本届奥运会主席李德华博士 说:“没想到中国武术这么高超,真了不起啊! ”国术队的表演向世界体坛展示了 中国武术的风采,也为中国代表团增添了光彩。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文化传播
我们知道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 词。据考证,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n和communis, 14世纪在英 语中写作comynycation,15世纪以后逐渐演变成现代词形,其含义不下十几种, 包括“通信”、“会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等等。19世纪末,这个词 已经成了日常用语。通过这些日常用语,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传播一词主要指 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凡是有物种和生命存在的地方都会 有传播。人类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在动物传播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但其本质的不同就是人类的传播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 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 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进程。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区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发展阶段依次叠加的过程:(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 代;(4)电子传播时代。①而清末民初的武术文化传播正是处于第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节 武术文化传播概述
武术传播理论相关名词界定
根据大众传播理论,武术大众传播(martial arts mass communication)可以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定义为,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 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武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它是一种武术信 息的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 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武术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但是这一定义仅指武术 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媒介的武术大众传播 将逐渐成为双向的过程。武术大众传媒是武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传递武术 信息的载体,包括传播武术信息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武术新闻纪录影片 和武术新闻性期刊的总称。武术新闻媒介(martial arts news media)或武术大 众传播媒介(martial arts mass media)对武术大众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马克思主义将大众媒介比喻为公共竞技场,文化战争在其中打响,并熔炼出 一种支配性文化或霸权文化的工具。①那么,武术大众传媒也是人们获得武术 信息,知彼知己作出合理训练计划,获得武术竞技比赛胜利和霸主地位的重要 工具。
武术文化传播是指在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 人关系之间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武术文化传播的条件是武术文化的共 享性,即人们对武术文化的认同和理解。(2)传播关系,即拥有共享文化的人们 必须发生联系,否则不能发生武术文化传播。(3)武术传播媒介,即结成传播关 系的工具和手段。人既是武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最活跃的传播媒介。(4)传 播方式,武术的师承关系,或者宗教、社团的集体传播。
武术传播的基本模式构建剖析
武术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生存和发展并世代相传,其传播是武术的生命 力所在。从文献资料上可以看出,关于武术传播与推广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 过,其中不乏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研究,它们大多数用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角度去 把握和归纳武术的传播。由于武术的内容纷繁复杂,它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项 目,而且还是一种包含两千年历史文化的技击术。所以,本文将建立在前人的 这些研究基础之上,从系统论的角度,用模式方法研究其传播模式的构建。所 谓系统,指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构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 有机整体。那么武术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并 与社会大系统发生多边关系。针对这一特点,本文试探性地对传播模式构建概 括为如图7-1所示。
为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图7-1示意了具有一定社会背景的普通大众,接受 信息传播的单向的过程。实际上,它们是一个系统整体——普通大众、媒体、传 播者,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及时反馈的一个系统整体。其中传播 的社会背景要素主要指社会局势、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对武术文化传播的 影响。传播主体是人,人既是武术传播的主体又是传播的受众。武术传播媒介 是报纸期刊和书籍,以及音像资料。师徒传承、武术表演和武术竞赛等活动是 不同的武术传播途径和方式。传播的基本三要素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变 化着。
浏览4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