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国术馆的始末

中央国术馆的建立

提起中央国术馆(1927—1948),我们就会想到张之江(1882—1966)先生。 张之江,字子姜,河北盐山人,原在冯玉祥统领的西北军总司令部任总指挥。后 对内忧外患,争权夺利,连年征战的局势感到厌倦,渴望祖国和平强盛统一。他 自小对武术十分热爱,认为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对国民之强健十分有利。于是 萌生了脱离军界的念头,矢志于弘扬中国武术,雪洗帝国主义强加于我们中华 民族身上“东亚病夫”的耻辱。

他认为武术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应该由民间提升到上层社会,改变武术以 往的“民间杂耍卖艺”的地位,提高武术的社会地位及品位。所以脱离军界后他 奔走呼吁,申请把武术改为“国术”,为“中国武术”之意。他这一申请很快就得 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认可,在这一基础上张之江准备着手筹建“国术研究所

1926年,他和李景林、钮永建共同创建了武术研究所,后改为国术研究所。但是 这一组织并未得到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认可,他们认为“武术是已被淘 汰的产物,不需要再提倡”,武术就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但是张之江并不气 馁,他找到了当时在国民政府担任代理主席的李烈钧,并且得到了他的支持。 1927年3月呈请国民政府批准,在国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中央国术馆,以弘 扬中华武术。该决议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很多政要的赞成,其中包括蔡元培、 孔祥熙、何应钦、于右任等。后中央国术馆由张之江、钮永建、蔡元培、孔祥熙、 何应钦、于右任、李烈钧等26人的共同发起下于1928年3月24日成立,张之江 任馆长,李景林任副馆长。

中央国术馆自筹建起就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成为官方性质的武术传播机 构,直属国民政府管理。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有政府的支持,这相对 于民间武术组织来讲,具有很大的优势:一可以获得经费,另外还可以通过政府 高级官员的支持,提高武术的社会地位,提高民众的习武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 参与武术。

中央国术馆的完善和发展

中央国术馆成立初期,重大馆务事项是由理事会和监事会负责的,下设少 林门和武当门,管理教学活动。其中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属于武当门下,而 其他拳种都归少林门。这种分类方法加深了旧时武坛的门户之见,在设立这两 个门后不久就出现了门与门人员间的相斗互残事件,比较严重的当属武当门长 高振东和少林门长王子平的搏斗,以及武当门科长刘印虎和少林门科长马裕甫 的竹剑打斗。这些相斗充分暴露了中央国术馆内部机构设置的弊端。

为了消除这种弊端,中央国术馆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进行了调整,1929年2 月公布的《国术馆组织大纲》中,重新设置了机构,采用“一会三处”的组织建制。 一会,即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这种机构设置实行的是理 事会领导下的馆长执行制。这一管理机制较民主,由理事会议决定重大事宜, 受馆长的个人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组织的稳定和民主发展。

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后,国民政府就下令全国各地县市设立地方国术馆, 在30年代初,各地相继成立了地方国术馆(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33年 底,全国共有24个省、市建立了国术馆,县级国术馆300多所,许多地方区、村 成立了国术支馆。根据该馆省、市、县、区各级“国术馆组织大纲及行政系统”规 定,由国家、政府要员、省市地方最高官员担任各级国术馆的馆长,国内的各级 国术馆都受上级国术馆和同级政府领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较为完 备的国术馆系统,确保了武术在这么一个完备的系统中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中央国术馆的组织机构。

(资料来源:易剑东《北京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比较研究》,《体育文史》1995年第6期) 中央国术馆的组织机构图里长教务主任副馆装事务主任

中央国术馆的尾声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虽然在台儿庄战役获得了胜利,但是总的形势 还是节节败退。在这种形势的逼迫下,大多数国术馆都停办了,1937年8月14 日,南京遭到日军的轰炸,张之江等人决定中央国术馆和国体专校南迁。在南 迁过程中,馆校经费没有着落,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非常困难,人心涣散,大部 分人都离开馆校自谋出路了。张之江与馆校师生同舟共济,继续南迁。在张之 江的带领下,师生自力更生,在四川各县巡回演出,筹措资金以补助日常开支。 虽历经坎坷,但是中央国术馆和国体专校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了。1946年,国 术馆和国体专校迁回南京,但是原馆址已毁于日军之战火,再加上当时内战,政 治腐败,重建国术馆已无经费。于1948年不得不宣布闭馆,至此,建立20年的 中央国术馆解散。

(二)中央国术馆的宗旨及主要活动

中央国术馆的宗旨

宗旨是社团的灵魂,是社团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凝聚和激励组织成员不断 开拓奋进的动力。如果社团宗旨意识模糊,就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宗旨使 命,社团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发展更无从谈起。中央国术馆自建立后就有了明 确的宗旨,以指引组织前进和发展。

1929年2月颁布的《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第一条规定,不管中央国术馆还 是各省市、县、区、村的国术馆都以“提倡国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因为中 央国术馆是政府机构,所以决定着该馆要从政府的立场出发提倡国术,进而增 进全民健康。在这一宗旨的指引下,各馆(社)“特延聘国术专家、体育专家及其 他专门学者”办理其各项事务。《大纲》第二条规定,中央国术馆致力于以下四 项事务:(1)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2)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3)编著关于国 术及其他武术之书。(4)管理全国国术事宜。①这些事务的明确规定,使国术馆 在发展过程中目标明确,对该组织的存在及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中央国术馆的主要活动

(1)国术国考

“国术国考”全称“全国国术考试”,中央国术馆设立的考试形式有县考、省 (市)考和国考,其考试的内容分为术科和学科两门。按照《国术考试条例》规 定,每年举行一次各级的国术考试,但是在中央国术馆存在的二十几年时间里, 只举行过两次全国国术考试。

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于1928年10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 行。共有全国17个省市的333名应试者参加了这次国术考试。这次国术考试 的术科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预试是单人表演,项目包括拳术、刀、剑、棍、枪。 正试是两人对抗比赛,项目包括徒手的拳脚门(散打)、摔角门;持械的棍、枪门 (长兵)、刀、剑门。预试及格,方可参加正试。预试中个人单演拳术和器械的水 平颇高,有240多人获及格资格,其中150人参加正试。最后正试对抗比赛结 束,取朱国福、王云鹏、张长玉、马裕甫、张英振等15人为最优等;取杨松山、郭 长生、马英图、韩化臣等37人为优等;取柳印虎,林志远等82人为中等。

第二次全国国术考试于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 行,有全国21个省市的438人参加了这次国考。相对于第一次国术考试,这次 在预试设了明确的评分细则,在对抗比赛中也有了统一的护具,另外这次考试 还增设了搏击比试和女子对抗比试。最后国术国考共取中甲等43名,为了鼓 励女性习武,参加女子组正试的9名选手都取为甲等。

中央国术馆组织的两次国术国考,虽然其性质具有封建性,而且在操作过 程中有许多落后和不可取之处,但是其通过这种考试形式使武术的影响增大, 使社会对武术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对武术文化起到了向社会传播的作用。而 且国术国考是从县逐级选拔的,在选拔过程中吸引了许多优秀的武术人士加入 国术馆这一传播武术的组织中,壮大了传播者的队伍。另外国术国考在武术竞 赛内容、武术竞赛规则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竞技武术的发展有重要 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2)国术教学和训练

进行武术教学和训练是中央国术馆的主要工作之一,当时的许多武术名家 如孙禄堂、杨澄甫、马英图等都在该馆执教过。

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就设有了教授班,学员要求为有一定武术基础的人。 初期教授班的学制是根据学员的水平和社会需要灵活设置的,可以提前毕业。 后将学制改为两年,后又增至三年。

 

 

浏览4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