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是清末民初时期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武术社团, 其中精武体育会为民间武术社团组织,中央国术馆为官方武术社团组织,分别从民间和官方两条途径对武术进行了传播,对近代武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 献。当然这两个社团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社团文化。本节以精武体育会和中 央国术馆为例,对他们创造的多彩文化进行探究。
精武体育会
(一)精武体育会的建立与发展
精武体育会的建立
精武体育会是我国第一个民间武术社团,其前身是由上海富绅集资,霍元 甲主持的精武体育学校,1911年改称为上海精武体操学校,1916年改为上海精 武体育会。
霍元甲(1867—1910),河北静海县(今天津西青区)人,幼时体弱多病,其父 见其身体素质不适学武,怕其学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①霍元甲 自学自家武艺,竟也有所成。其父知道后为其惊人的毅力所感动,一改旧念,悉 心传艺于他。霍元甲喜欢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其祖传“秘踪拳”发展为 “迷踪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来到上海,在北四川路52号亚波罗影戏院“登 台表演举重,露肌及健美种种姿态,约二十分钟,一连数晚,最后一场,愿与华人 角力,于言谈中,多少带轻蔑口吻,翌日见于报端,沪人哗然”,于是陈其美、农劲 荔、陈铁笙、陈公哲等“咸欲聘请技击名家,登台与赛,以显黄魂”②。他们想到了 当时已是名振津北的拳术家霍元甲。
霍元甲应邀来到上海与奥皮音比武,但是对方却慑于霍元甲的拳威,一拖 再拖比武之期,最后竟破胆而逃。一时之间霍元甲在上海名声大振,国人莫不 为之鼓舞。为了让霍元甲师徒留在上海,陈其美、农劲苏、陈铁笙等于1910年 发起组织集资建立了精武体操学校,由霍元甲和其徒弟刘振声教授武术。
但是霍元甲却在1910年9月14日不幸逝世,精武体操学校也一度停办。 翌年,在霍元甲的第一批学生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等的努力下,精武体操学 校改名为中国精武体操会,重新建立起来,首任会长是农劲芮。1915年,集资自 建房屋于倍开尔路73号(今惠民路荆州路口)。1916年3月4日迁入,同时改 中国精武体操会为上海精武体育会,意欲“运用武术以为国民体育,一则寓拳术 为体育,一则移搏击术于养生,武术前途方能伟大”。
陈公哲:《精武会五十年》,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陈公哲:《精武会五十年》,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精武体育会的发展
自精武体育会迁入新会址后,该会的发展极为迅速。上海的一些学校,工 厂或团体都向精武会聘请过教员教授武术。后考虑到会内的会员越来越多,社 会对精武体育会的教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该会开始着手组建分会。1914年, 精武会在上海横滨桥福德里设第一分会,接下来又开设了第二分会。并在浙江 绍兴开设了第一个沪外精武分会。1915年制定的《中国精武会章程》将上海精 武体育会作为总会。在总会的管理下,开始向南方大中城市发展,汉口、广州、 佛山、汕头、厦门、南昌等地相继建成了精武体育分会。后在新加坡、吉隆坡、雅 加达、泗水、马六甲、西贡、堤岸等华侨集中的地区在建立了精武海外分会,并且 很多地方还建立了精武女子会或女子部。据不完全统计,到1929年,精武体育 会已有分会42所,总会员人数已超过40万。大规模地设立分会和招收会员极 大地促进了精武事业的发展,精武体育会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
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精武体育会充分发挥了其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 投入到抗日宣传工作中,从而引起了日军的仇视。1932年,日本侵略者捣毁了精 武会总部。1937年“八• 一三”事变后,精武会再次遭劫,很多精武会收藏的武术 书籍和文物都被毁。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精武体育会才得以在上海重建。①
(二)精武体育会的组织管理和活动
精武体育会的组织管理
精武体操学校成立初期,“此时毫无组织,……虽名为学校,殊无学校制度, 既无章程,亦无时间表,随来随去,学者自学,去者自去,毫无设备''②。后重建精 武体操学校并改为精武体育会后,体育会内部实行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组织运行 机制,使得体育会一改初建时的杂乱无章,走上较为正规的道路。精武体育会 实行的是正副会长、董事领导下的参事会执行机制。下设技击、兵操、文事、游 艺等四个部。
精武体育会认为技击是根本,故首设技击部以推广武术。技击部下设拳 术、兵器、对手、内功四门。该会打破门户之见,不争一家一派之长短,不论是黄 河流域、长江流域还是珠江流域的武艺,都积极提倡。该会曾设的武术种类包 括:潭腿、工力拳、十字战等50多种单练拳术,以及潭腿、合战等拳术对练20多 路;达摩佥h八卦刀、群羊棍、奇门枪等数十路兵械,以及对枪、单刀对大刀等器 械对练50多路。
兵操部下设兵式操野战术、军乐、军事学三门。主要是教授兵式体操。
该会设文事部,在课余之暇让会员多习文化课程。所设科目有:国文、英 文、簿记、国画、演讲、书法、摄影等。
游艺部主持文体活动。文艺类项目有京乐、粤乐、西乐、弦乐、铜乐等;体育 类包括足球、网球、篮球、标枪、溜冰、平衡木马、铁球、铁饼、射击等。精武体育 会的组织机构图,如图6-1所示。
技击术出版部一技击主任—技击教员从图中可以看出精武体育会的组织结构较为完备,但是其实施的正、副会 长及董事负责下的参事会执行机构受个人的影响较大,这也影响到了精武体育 会的发展。但是精武体育会因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而且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 丰富,并且得到了社会名流的支持,这也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组织机构上的 欠缺。
(资料来源:易剑东《北京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比较研究》,《体育文史》1995年第6期)
图6-1精武体育会的组织机构图精武体育会的社团活动
精武体育会组织的活动主要包括:创立分会(前面精武体育会的发展这一 段已详细介绍)、组织大型活动、编著武术书籍、开展武术教学和训练、拍摄影 片等。
1911年9月,在精武体育会成立一周年之际召开了精武会的首届运动会, 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后,精武体育会举行过多次类似的活动,如 1918年在精武公园举行的大会操;1921年纪念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时举行 的大型庆祝活动等等。并且精武体育会在大型活动的过程中时常邀请当时一 些有名望的人参加,如1916年在精武体育会所举行的技击高级学院毕业典礼 上,邀请孙中山作了重要讲话,后于1919年又邀其为《精武本纪》作序,在精武 体育会建会十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尚武精神”,这些都扩大了精武 体育会的知名度
编著武术书籍是精武体育会的主要活动之一。自成立之日起,该会曾出版 过书籍31种,如《潭腿》、《功力拳》、《十字战》、《达摩剑》、《五虎枪》等;期刊7 种,如《中央杂志》(后改为《精武杂志》)、《精武春秋》、《精武年报》等;特刊6种, 如《精武特刊》、《精武本纪》等。
为了更好地传播武术,精武体育会自建摄影机构,先后摄制了潭腿十二路、潭 腿挂图等拳术。另外精武会还摄制了精武影片。据载,为了摄制精武影片,精武 会召集学校团体会操于精武公园,参加者逾千。后陈公哲、姚蟾伯等还亲赴汉口 放映精武影片。这些影片放映后影响极大,万众风从,甚至远及港澳及南洋一带, 对武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人们更加了解精武,认识精武.
浏览5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