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中日武术交流
中日武术交流活动在明代达到一个高峰。日本刀与日本刀法为中国著名军事家、 武艺家所称道,并引入中国。空手道、柔道与中国武术的渊源关系,亦在此时形成。
明代日本刀器因质地精良而颇负盛名。据载:日本刀“刀长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渐渐薄去,两旁脊线要高起,刀口要薄”,“刀鞘内要宽, 刀口金箍入鞘口,略紧勿松,紧松亦要得宜,以便出入”。这些刀器“锻炼精坚,制度经利,靶鞘等物各各如法,非他方之刀可并,且善磨整,光耀夺目,令人寒心”。 当时日本刀在中国军中极受欢迎。
日本刀法也因其技法高超引起了中国武艺家、军事家的极大注意。《平壤录》称 日本刀“舞动则手下四方尽白,不见其人工程宗猷介绍日本刀法是“以双手用一刀 也”,“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伎每每常败于刀”。何良臣称: “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可知耳,戚继光则说: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善跃,一进足则丈余,刀 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工戚继光已充分 认识到日本刀器优良和倭寇的精于刀术而产生的巨大杀伤力。
明代中国武术家是不保守的。他们迅速将日本刀法纳入自己武艺体系中。戚继光 在抗倭战争中“得其习法,又从而演之后来又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特载“日 本刀谱”。当时习练日本刀法的中国武术家还有程宗猷、郭王、刘云峰、石电、吴殳 等。程宗猷向刘云峰学习日本刀法,称刘云峰“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工 刘云峰的刀术,“有势、有法,而无名”。程宗猷为使习者易于记忆,便“依势取像, 拟其名”,如“拔刀出鞘势”、“埋头刀势”、“入洞刀势”、“腰砍刀势”、“独立刀势”、
提撩刀势”、“迎推刀势”,等等。每个刀势绘之以图,附以手、眼、身法、步法及刀法说明。其中刀法有拦、砍、搠、撩、搅、推、刺、格、带、压、提削、五花等。 实际上“单刀法”,已不都是日本刀法的原样,如五花刀,就是我国传统的练法。明代刀术既吸收了日本刀法的精华,又遵照中国刀法的传统,以套路形式创编刀术,这 就使得日本刀法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武术体系之中。程冲斗充分汲取国外武艺之精华并 使之与中国武术相融合,对发展武术起了积极的作用。
明代中国武术则给了日本武艺更加深刻、更加深远的影响。
明朝初建就与日本有往来。截至朱元璋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两国互派使 者十余次。如洪武三年,日本国王怀良遣僧祖携带国书来中国通好,受到太祖礼遇, 并派明天良寺僧祖阐和南京瓦罐寺无逸、克勤等八人回访,颇受日本欢迎。随着各种 文化交流的进行,有关武术专著也传入日本,戚继光所著《拳经》,在万历年间(公 元1573—1619年)就流传到日本。高颖所撰《射学正宗》,也常被日本人平山潜引用。
明末,陈元为避清军入主中原战乱,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19年)随明遗臣朱舜水东渡日本。陈元赘文武兼备,除在日本提倡性灵学派诗风,对日本诗文学者 影响极大以外,又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到了日本西久保国寺(唐豪认为是武 州江户正国寺,即今东京麻布区正国寺),“传拳法与浪土三浦屿次右门卫、矶欠次左门卫、福野七郎右门卫等工日本武艺家在辗转相传的过程中,对陈元赘所传中国拳 法加以损益变通,创造了柔术(后称柔道)。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的: 日本“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可观已”。既然三浦屿次右门卫、矶欠次左 门卫、福野七郎右门卫后来一直被奉为日本柔道之鼻祖,那么陈元赁在日本柔道初创 时期的地位自然举足轻重。
冲绳归属日本的时间是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在此以前一直称琉球王国, 一直与中国关系密切,十六世纪便接受中国明朝的册封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 年)鹿儿岛的岛津藩武装占领琉球岛,但此后琉球国仍-直保持与中国的册封关系。 在此基础上,中国和琉球的各种往来交互不绝,中国拳法因而传入琉球。日本《空手 道秘诀》一书写道:“琉球空手道,究系何时由中国传至而发展,并无明确记载。但 是,一般认为可能始于明代。当时琉球王国正式派遣使节,前往明朝接受册封。明朝 的答礼使者自京城长安出,渡海到琉球时,中国拳法遂跟着大陆文化传入琉球。”
琉球空手道分为“首里手”与“那霸手”。首里手和那霸手的名称,是冲绳在取得旧大日本武总会的加盟手续时命名的。据称:首里手在武土阶层流行,属江西派的 唐手;那霸手在平民中流行,属福建派的唐手。研究表明,那霸手与福建拳术颇有相 通之处:福州南拳称“三战”、“一百零八”,空手道也称“三战”、忆•百零八”;福州 南拳称“技手”、“靠手”,那霸手也有“技手”、“靠手”之称。魏齐祺等所著《日本 空手道源在福建》一文云:据八十年代的报道:“近年日本空手道代表团来榕访问时, 带来了《白鹤拳谱》。他们说:“我们的先祖就是按这拳谱训练方法,一代一代地传下 来的。而他们的《白鹤拳谱》即是由福州传出去的手抄本,与我们福州老拳师保存 的拳谱是一样的。不难看出,他们练的就是福州白鹤拳
日本方面也报道:“由福建来琉球的中国人一般都居住在离首里城有一定距离的 久米村,这样就又传授了福建派的唐手。传到久米村的唐手中现存有蔡家拳和郑家拳 两种”。“所谓蔡家拳、郑家拳就是由蔡家和郑家传承下来的唐手,是那霸手的一种。 据冲绳蔡家所传家谱记载: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蔡襄是蔡姓的始祖,到蔡姓第六代孙 蔡崇时,受明太祖皇帝之命,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到琉球岛,住在唐荣, 成为琉球岛蔡氏家族的第一代。其孙用琉球姓称为湖城”。史载明朝赐给琉球“闽人 三十六姓”的记载。该岛上会中国拳法的蔡姓、郑姓,可能也是以类似的方式前往琉 球的。
中国拳术传入琉球后,琉球出现过两次禁武活动。第一次是琉球王尚巴志在明仁 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颁布的废刀令;第二次是万历三十七年鹿儿岛的岛津藩 占领琉球后,也颁布了禁武令。这两次禁武都申明:严禁民众携带习练武器。于是, 传入琉球的中国拳术,便以“空手”的名称和形式,得以流行。
第九节著名武术典籍
一、《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明戚继光(1528-1587年)著。戚继光,民族英雄,抗倭名将、 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因抗倭寇有功,升总 兵官,二年后与俞大猷剿平山东倭寇,后调至北方镇守蓟州。《纪效新书》编著于嘉 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完成十八卷本的第十四卷,以后补上四篇,于嘉靖四十 一年初印。
《纪效新书》有多种刊本,目录内容多不相同,如周世选本(刻于万历二十三年 (公元1595年))分十八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长兵》、《牌宪》、《短兵》、《射法》、 《拳经》等(无《辛酉刀法》),王象全本则分十四卷,有关武术篇章在手足篇,记述 了枪、牌、笫、棍、把、射(无《拳经捷要篇》)等与武术有关内容
《纪效新书》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俞大猷的《剑经》,并在吸收民间各 家拳法的基础上,自编了《三十二势图诀》等,此书是历来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在 以后出版的《武备志》以至《三才图绘》等书中均有转载。朝鲜在此书基础上编成《武 艺图谱通志》,日本江户时代兵法家平山行藏也曾翻印刊行。此外日本还以《武术早 学》、《军法兵纪》、《兵法奥义书》等不同书名刊行此书。
二、《练兵实纪》、《练兵杂纪》
《练兵实纪》、《练兵杂纪》,明戚继光撰。成书于督都总理蓟辽任上。《实纪》内容分《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乂《练阵营》、《练将》等九卷。此书 是作者整顿边防、训练部队、重振军威的练兵“记实”。此书不仅在军事上影响颇大, 在武艺训练上,也为后世所遵循。
《杂纪》内容分《储练通论》、《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军器解》、《车、 步、骑阵解》等六卷。特别谈到胆气与武艺的辩证关系,对训练仍有现实意义。
此书有明代葛氏刊本、清代光霁堂刊本、醉经楼刊本、来鹿堂刊本、《学津讨源 丛书》本、《守山阁丛书》本、墨海金壶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三、《唐荆川文集》
《唐荆川文集》,明•唐顺之(1507-1560年)所著。唐顺之,抗倭名将。字应 德,号荆川。江苏武进人。该书是他的随笔和文集,其中涉及武术内容颇多,有《游嵩山少林寺》、《相教师枪歌》、《峨眉道人拳歌》、《日本刀歌》等。
上海涌芬楼藏明万历刊本,后收入《四部丛刊》集部。

浏览5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