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 思想倾向,是具有趋势性的思想潮流,是一种群体意识。清末民初由于西方体 育的传入,对本土的体育(武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两种体育的相撞激出许多 体育文化思潮,推动着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及中国本土武术的近代化发展。
尚武思潮
早在洋务运动时洋务派就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引进西方体操,开始 编练新式军队,使得人们对西方近代体育有了最初的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 初的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广泛宣传西方 的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特别是极力提倡西方的教育制度,教育思 想,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传播西方教育的同时,他们各自对体育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强种强国的尚武思潮。
康有认为列强之所以能强盛于世,是因为他们尚武,故其在体育上主张停 止中国传统的以弓、刀、箭等为内容的武举考试,学习西方用军事体育强兵。严 复主张彻底学习西方,反对“中体西用”,他还向中国人民介绍了“优胜劣汰,适 者生存”和“自强保种”等思想,推动了当时救亡图存思潮的发展。梁启超也极 力宣传尚武思想,主张以尚武强国精神来发展国民,激励国人。
在维新人士及其他一些有识之士的宣扬下,尚武思潮渐渐在思想界流行开 来,使当时的中国社会一度出现“有志之士,乃汇集同志,聘请豪勇军师,以研究 体育之学”。维新变法失败后,国人更是深感文弱之耻,天下之人无不想强己之 体力,改中华文弱之积习。
军国民体育思想
到了 20世纪初,这种尚武思潮不仅没有淡化,反而被更具有理论色彩的军 国民体育思想所代替。所谓军国民体育,本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国民教育, 主要是在“尊君”、“爱国”的口号下,借口培养“军国民”而用专制主义和沙文主 义毒害青少年和国民,并强制其接受军事训练,以培养对外侵略的士卒和对内 镇压人民的打手.①这种思想传入我国主要是受一大批留日学生的影响,以及 与当时国家的强兵、强种、强国的体育观念有关。
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尚武”,以“军人之知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 本领”来教育国民,②将中国铸造成全民兼兵的国家。早在1895年,康有为在 “公车上书”时就主张实行军国民主义。1903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尚武》,认为军国民主义的核心就是“尚武精神”,文中作者广征博弓I,讲 述了“尚武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军国民教育思想被官方正式确认。
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最大影响就是带动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随着军国民 主义思想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涨,各种社会团体也纷纷举起尚武旗帜,如上海等 地成立“体操会”、“体育会”和“尚武会”,以及后来成立的精武体育会都与当时 社会的尚武风气有关。这说明军国民思想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 作用。
新体育思想
新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其过程中由西方引进的思想 文化不计其数,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这些思想各领风骚,相互 激荡,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重构,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新体育思想。
辛亥革命后,人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大解放,民主潮流持续高涨。第一次世 界大战,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反动之处,军国民主义思 潮日渐衰微,“尚武”教育受到了猛烈的批判。新文化运动由西方引进的思想文 化中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又称实用主义教 育)。①在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伍德、威廉姆斯等人吸收了融合欧美自然教 育思想形成了新体育学说。②我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向新体育思想过渡,人们 开始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待体育的价值。在这种自然主义风的影响下,中国传 统武术也开始寻求其更多的价值,“自卫应敌”不再是提倡武术的主要依据,更 多的是从强身健体角度阐述武术的作用,武术开始从“致用之志”到“卫生之方” 的转变,这标志着传统体育现代化的真正开端。
新旧体育之争
20世纪20年代,民主之风依旧盛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我国近20年近 代体育的发展进行检讨,认为中国的体育只是照搬了西方体育的模式,并没有 真正领会其精髓,对体育还缺乏详尽的研究,所以要求学西方体育之内涵而选 择适合我国的体育发展道路。而也有一些人认为武术乃我国之国术,有其自身 无法比拟的价值,他们觉得传统体育较现代体育更加有优越性,更适合我国的 国情。其不仅是练身体的方法,还是练精神的方法;不仅有练肌肉的方法,还有 练内脏的方法,是“无处不平均发达”的全面之体育。
这就是“新旧体育”之辩,这场争辩并没有阻碍西方体育的发展,而是让人 们在正确认识西方体育的基础上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 最终结果不是传统体育取代了近代体育,而是按照近代体育的原则去发掘传统 体育形式的体育意义,并对其加以改造。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改造,部分传统体 育形式才找到新的立足点,成为近代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这些体育文化思潮的跌宕起伏,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洗礼,一些武 术界的有识之士在民主和科学的呼声中醒来,他们对武术的价值也有了新的看 法,瞬间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中华大地上。这些武术社团提出了“提 倡武术,增进民众健康”、“锻炼身体,培训人才”、“保存国粹,强国强民”等口号, 积极宣传武术、传授武术,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使许多人对武术有了新的 认识。
武术社团的建立情况
自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对武术的严禁使武术一度进入低迷发展阶段, 民间会党和秘密习武教团都转入地下。辛亥革命前,社会上成立了一些研究武 术、传授武术的组织,如上海的“精武体育会”、天津的“中华武士会”、青岛的“中 华武术会''等,总体来说这些武术组织数量不多,活动范围也很有限。
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大解放,人民要求进步,社会要求改革,武 术界的能人也纷纷组织武术社团。当时,许多大众城市都建立了一些武术组 织,以宣传武术,保存国粹,强国强种。上海除了精武体育会外,陆续成立的有: 中华武术会(1919年2月2号,另一说法是1919年8月31日)、武术学会 (1918)、上海第一公共体育场国术部(1918)、中华国技研究会(1920)、武术研究 会(1923年)、致柔拳社(1925)、武当太极拳社(1926)、俭德会国术社(1928)、尚 德武术研究会(1928)、上海县民众教育馆体育部国术会(1928)、上海基督教青 年会国术馆(1928)等数十家武术会社。
自古燕赵之地有习武传统,所以北京当时也是武术组织集中的地区。辛亥 革命前,北京不仅有武术社,而且还有会友、永兴、光兴、正兴等多家镖局,以武 会友、交流技艺的现象比较普遍。辛亥革命后,武术社团组织更是丛生,如北京 体育研究社(1912)、北京剑术研究会(1912)、中华尚武学社(1912)、行健会 (1914)、北京武术体育会(1918)、中华国技武术研究社(1922)、国强武术研究社 (1923)、群武社(1923)、陶然武术团(1924)、四民武术研究社(1924)等20多家其他各地如天津、四川、山东、河南等也都有一些著名的武术组织。如天津 中华武士会(1911)、天津武术学会(1923)、天津进德武术会(1923)、天津道德武 术研究会(1923)、四川武士会(1912)、重庆冀蜀国术馆(1919)、青岛中华武术会 (1919)、山东武术传习所(1919)、安徽拳术研究会(1924)等。
众多的武术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武 术社团有上百家。这些社团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后,纷纷组建分会,有的甚至在 海外建立分会。可见当时武术社团发展之繁荣。
浏览4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