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中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国面临着亡国的危机,而处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下产生的武术社团也被烙上了 时代的封印。在对这一时期的武术社团文化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对武术社团 的情况进行概述,本节从清末民初武术社团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建立情况、 社团的特征、社团的作用和意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中国武术社团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展最大的转变就是社会性质从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丧失主权独立,西方列强开始鱼肉中国,伴随着西方政 治列强侵略而来的是经济和文化的侵略。从武术社团的建立和发展来看,政治 和文化上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所以本节主要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对清末民初中 国武术社团建立和发展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思潮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中国武术社团发展的政治背景

反帝反封建斗争

自古以来有侵略就有反抗,面对西方列强的铁蹄蹂蹒,清政府选择了卖国 求荣,并且与列强结合鱼肉百姓,糟蹋中国。中国人民不甘屈辱,纷纷举旗反抗 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势力,保家卫国,于是在19世纪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次又 一次的起义。从广州三元里农民起义到太平天国起义,再到义和团运动,中国 人民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史歌。

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最先爆发的反侵略斗争。当时广州 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的农民数千人,拿起刀、矛和农具,反抗欺压民众的英 军。大股英军遭到痛击,狼狈逃去。①三元里村自古以来就有名为更练馆的练 武组织,这里的人民就有了练武的习惯,他们以练武自卫为内容,保卫治安,历 代相传。正因为有练武之习,所以在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时才能一身正气,不 畏惧强势,最后取得胜利。三元里抗英斗争后,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广州一带的 社学纷纷改组为以练武为目的的新社学,以练武自卫为主要内容。这种情况在 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在民族危机面前,村社和宗族之争不再是主要矛盾,一地一 族的自卫被区域的联合自卫所逐渐代替,使得传统练武的宗法和宗教色彩淡 化,武术的纯防卫功能明显加强,为传统武术的体育化奠定了基础。

1851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在长 达13年之久的武装斗争中,传统体育是农民军队中最有力的工具,虽然枪炮是 19世纪最重要的作战武器,但是在太平军的练兵手段和方式中,中国传统体育 特别是武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898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对帝国 主义及其走狗的爱国武装斗争组织,是从山东一带民间操演拳术的结社组织逐 渐发展起来的。②义和团运动对中国武术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 面:义和团起义时都以刀、枪、棍等为器械,而且平时进行武术操练,所以清政府 认为民间自由存置武器才使得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于是严禁民间放置武器或进 行练武活动,武术因此大受影响。另一方面在运动中很多村镇乡庄因为有武术 之力而保存下来者极多,这些村镇对武术教育不但没有退化,反而更加进步了。

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失败,武举制被废止,标志着传统军事武艺的历史终结, 中国武术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虽然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农民起义过程 中传统武术作为手段之一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开始由一姓一村的地域家族传承 向以组织进行练习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农民起义失败后,有的拳师开始另谋出 路,辗转进入城市进行武术教习,将武术带入城市,为城市武术组织奠定了一定 的师资基础。

统治集团的改革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批人在同侵略者较量中,开始正 视中西方文化差异,逐渐认识到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开办军事工业和军事学堂、编练新军 等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期间,西方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如兵 操,又如一些体育课程,包括击剑、足球、游泳、网球、篮球、跳远、拳击等都被引 进中国,这些内容对中国的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开端。

维新运动是由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场旨在通过“变法图 存”,走上“自强富国”的社会政治运动。维新人士想通过保留清王权,并以自下 而上的和平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而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教育,传播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培养新式人才。 在传播西方教育制度的同时,维新人士对学校体育的作用也给予了肯定。康有 为很重视体育,要求学生每日习练体操,在其1884—1902年间成书的《大同 书》,其体育思想得到了详尽的阐述。严复是19世纪末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 蒙思想家。他是我国最早传播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的思想家,其强调身体是 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体育对于救国救民有很重要的价值。梁 启超则是宣传尚武思想,将尚武强国精神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民”的重要 途径。

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深感危机,为了保住王权,挽救清王朝的命 运,慈禧太后宣布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实行改革。在这十几年 的新政过程中,体育得到了合法发展的机会。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 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确立了中 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框架。①“癸卯学制”倡导以兵式体操为主的学校体育,体操 课被列为学校体育中的必修课,并且一些地区开办了培养体育师资的体操专修 所和短期培训班。“癸卯学制”中关于体育所颁布的措施对于培养国民尚武精神,除国民积弱娇惰的习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政府统治集团的这些改革是在列强侵入后的被动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清政府的性质,不能从根本上使中国强大起来。从西方引进的现代体育也 是被迫的,很多认识只停留在言论宣传上。而且在强烈的救亡思想的影响下, 体育(不管是西方体育还是中国传统武术)被寄予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和情感,使 得体育的发展缺乏理性和客观的思索。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和清政府的“新政”并没有使清统治阶级摆脱内忧外患的境况,相 反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政府由失望变为反对,革命情绪日益高涨。新兴知识分子 群体在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洗礼后,已磨刀霍霍指向清政府,意 在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 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当选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虽然后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但是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义思潮已不可抗拒。

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西方启蒙思想进 一步介绍到中国。但是袁世凯却尊孔复古,重建帝制,其行为为民主知识分子 所不容。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表抨击尊孔复古文章,向封建主义及 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 中,人们反思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及其思想控制下的教育制度的得失,进 一步研究和提倡体育,为新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新体育思想强调体育 目的在于教育人,重视体育对人全面教育的作用,提高了体育的地位。

从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中国人民就生活在水生火 热之中,虽然有过斗争,但更多的是失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民主和共和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生活,国家 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这半个世纪中国遭受的苦难和经历的斗争比任何时 期都要多,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武术也一路曲折地发展,从武举制的废除武术 在军事技术范畴退出,转而走向民间发展路线;到后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而进 入中国的西方体育的冲击,中国传统武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再到后来有 识之士提出强国强种,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技击术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武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设场私授到开班招生,开始以城市为中心向科学化,规 范化的方向发展。

 

浏览4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