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从原始社会萌芽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是随 着近代体育的兴起和近代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的。民国时 期,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已经人人皆知,老少皆练,在社会上已经具有一定 规模的影响和习练人数。但对于武术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表现为零碎的、 局部的和表面的。由于近代尚无独立的体育科学存在,因此严格地说,民国时 期的武术科学化研究并没有明确的具体的方法,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当时的研 究成果,不可避免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和描述上的表浅性,导致民国时期的武术 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能深入把握武术这一体育项目的本质规律。

民国时期,武术研究者善于通过翻阅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武术图谱,来研 究武术、历史、哲学和美学等。从这一点看来,当时的优秀研究者在不知不觉中 已经采用了调查法、文献调研法、历史研究法、系统方法等各类研究方法。除此 之外,研究者对某一拳种的分析,或多个拳种之间的区别分析,以及与他人交换 观念、方法等研究手段,则采用了比较法、综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当然也 采用西方传入的数理方法,在对武术是否优于其他体育项目上,不少研究者采 用了实验研究法、模拟研究法和综合分析法。由此可见,民国时期虽然没有提 出明确、具体的研究方法,但科学的研究方法已经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属于研究 方法的萌芽阶段,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研究方法的隐蔽性。体育科研方法是人们认识体育的手段。起源于 近代,是伴随着体育项目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但是民国时期,没有研究者提出 体育研究方法这一明确概念,使体育科研方法一直隐藏于研究工作的背后,具 有一定的隐蔽性,不明确性。

二是研究方法的不系统性。从民国时期武术的研究成果来看,武术已经与 其他学科,如历史、数学、物理等,发生了或多或少的交叉,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 通过各种手段对其现象以及规律进行阐述,并得出了一定的研究结论。但是由 于研究方法本身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致使研究者不能采用系统的、正确的研究 方法。因此,当时的研究方法存在不系统性这一严重的问题。

三是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武术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与古代哲学、美学、医学 和佛学等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对于武术的研究,仅采用一种 研究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对民国时期武术研究方法的探讨,其研究方法虽 然存在隐蔽性和不系统性,但当时的研究者已经将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起来使 用,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特点。

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的研究方法虽然没有形成具体、完整的系统,但为后 期武术科学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积极促进了体育科研方法的形成 和完善。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社团文化研究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亘古未有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以坚船 利炮打开了这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泱泱大国在近代科技产物面前不 堪一击,割地赔款接踵而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伴随着西方列强 的入侵,西方的各种文化也涌入中国。作为近代西方文化之一的近代西方体 育,也呈现在中国人面前,并在中国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对在中华 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中国武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时代背 景下,中国的武术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其中最为引人 注意的就是武术社团的兴起,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上林立,这 些武术社团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社团文化。对这一时期武 术社团文化的研究对我们今天的武术社团的发展及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 用。本章就清末民初中国武术社团建设的社团文化进行简要的探讨。

第一节社团文化

要对清末民初中国武术社团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社团 文化。从社团的性质出发,其是组织形式的一种,其文化研究可以借鉴组织文 化的研究理念,本章就从组织文化理论出发阐述社团文化的内涵和结构。

组织文化的释义和结构

组织文化(organization culture)这一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提出来的,美国管理学者鉴于当时经济发展的衰退,从日本和美国企业管理制 度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包括信念和价值观等在内 的文化因素的混合体。由于涉及的文化因素太多太复杂,所以人们将影响组织 运作、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文化因素及其组织内部所存在的种种文化现象统称为 “组织文化”。

正如“文化”概念的众说纷纭,“组织文化”的概念也没有达成共识,莫衷一 是。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组织文化”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描述性定义 和功能性定义。特格瑞在1979年把组织文化定义为“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 神话的聚合体”。①管理学者斯蒂芬认为,“在每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随时间演 变的价值观、信条、仪式、神话及实践体系或模式,这些共有的价值观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雇员的看法及对周围世界的反应”②。教育理论研究学者舒尔•多 普森和伊安•莫克内把组织文化定为由礼仪、惯例、传奇、神话和信条等共同组 成的混合体。他们认为组织文化可以向人们清楚地明示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 的或者不可接受的,甚至影响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形式,工作的构成和过程控 制等等。因此,组织文化又是各种价值观、结构和权利的混合体,它体现在组织 内部操作以及与外部联系的各个方面。③王玉珠在《体育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中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对组织文化下了一个定义:组织文化是指共有的价值体系, 指组织内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养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 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以上是组织文化的描述性定义。与上述 定义不同,维尔克则从功能角度对组织文化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组织文化是 “一种不变的组织行为模式,是一个整体,它连接、告知并提供一种前后一致的 情况,即使组织中的每一个管理者都有其各不相同的行动时,也是如此另外 埃德加•希恩则认为,“组织文化就是一种基本模式的假定,即某一组织在尝试 着解决外在适应和内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发明、发现或者开发出 一种基本模式,并且这种模式相当有效,因此,它被作为一种正确的方法传授给 新的成员,去思考或感受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从上面的两种定义中我们可 以看出描述性定义是对具体要素进行描述、分析、概括和归类,而功能性定义是 从组织文化所体现出的功能予以规范性的界定。两种观点各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总难达到全面而确切的界定。

因为对组织文化作出一个全面而确切的界定是艰难的,所以阎光才在其 《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一文中对组织文化概念的轮廓进行了大致的勾 勒。组织文化由以下几种因素构成:(1)观念形态:主要指组织内部人们所持有 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组织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信条,人们对组织的忠诚,以及 组织的理念等等。(2)符号:主要是指那些被组织内部成员所共同接受的、代表 某种意义的特殊标志。如组织内部人们多采用的不同言说方式、概念系统,标 志组织成员身份的不同称谓、头衔,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诸如仪式、旗子、图案、 歌曲、标语和口号等标志。(3)规范:有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组织内部的正 式规范是指那些具体条文形式针对其成员的行为而作的有关硬性规定,它对成 员的行为具有引导、协调、约束和控制等作用。非正式规范是指组织内部那些 虽然是不成文的,但又可以被成员所理解、认同甚至不假思索接纳的隐性规定。 组织的各种规章制度便属于正式规范,而包括习俗、惯例等则属于非正式规范。 (4)结构:指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人们相互 间的工作关系、权力关系、情感关系和利益关系。虽然这个基本框架对文化概 念的内涵与外延定义不能使我们对其感到一目了然,但至少我们从中会对组织 文化的基本内涵获得一种大概的感知。

关于组织文化结构的划分有很多种观点,有将其分为两个层次,如有形文 化和无形文化、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物质文化和观念形式。有将其分为四个 层次,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有采用“三层次”说,三 层次说认为组织文化分为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这里介绍三层次说。精 神层是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形成自己的组织文化的标志和标准,是最内层或最深 层的组织化形态结构,它一般包括组织的最高目标、组织哲学、组织精神、组织 风气、组织道德、组织宗旨。制度层是相对隐形的中间层,是组织成员在共同的 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一般制度、特殊制度和组织风俗。物质 层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主要包括组织外貌、组织纪念品、组织名称等 等。这三个层面的文化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共同组成了组织文化的结构框架, 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制度层则约束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 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 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浏览39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