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潜心于渊,神不外游;心牵于事,火动于中。火动于中,必摇其精。 心静则息自调,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为 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 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 不离,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薰蒸于四肢,此 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十三
大道从“中”字入门。所谓“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
夫须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 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 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 戒慎幽独,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不在身中 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千 古圣贤仙佛,皆以此为第一步功夫。
十四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长工夫者。
十五
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 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 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十六
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 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十七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①息之息,息乎其息 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 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十八
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 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③、母吸亦吸之时,好象重生之身一般。
二十
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弓I起 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 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 必百日也。
二十四
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 然后入山寻师,了全大道。彼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混日之徒耳, 乌足道!
二十五
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 演。火不外荧,则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溜,则无精涸之症,而 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精交凝,乃可以却病, 乃可以言修矣。
二十六
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 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百两不换一分, 道人何必与世上争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属火,气亦火种,忿恚一生, 气随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连母带子,一齐飞散。故养气以戒 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
二十七
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 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 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二十八
炼心之方,自小及大。如今三伏大炎,一盏饭可也,再求饱不可也; 一片凉可也,再求大凉不可也;数点蚊不足畏也,必求无蚊不能也。自微 及短,当前即炼心之境。从②苦中求甘、死里求生,此修道之格论也。
方,空青洞天朱道生刊本、《道藏辑要》本作“法气
从,底本及空青洞天朱道生刊本无,据《道藏辑要》本增补。
二十九
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苟不 正,行于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
三十
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毋逞气质之性,毋 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然真精动于何时,真神生 于何地,真气运于何方,真性养于何所,是不可不得明辨以晰者,而细言 之也。
三十一
警 气慧者,神自清。气即人身之时神表也,有何难知?特患心不静定耳。
进气,是修道第一步要紧工夫。若不静心细参,则不能知终知始,如何便 丰匝 得下手?懵懂下手,知此不知彼,心中忙了又忙,遂时时有琐碎之心,而 W 不团聚,故本一心,分作数心,何能一心做工夫?凡学道,总要诚一,一枪
下马,免得另来打战,
三十二
凡下手打坐,须要心神两静,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 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于中,自形于外, 是以君子必慎其独。
附: 三丰先生辑说
先生曰:“空青洞天,向多有仙真来游,留下丹诀去者,此亦度人觉世 之心也。山中人何必另寻瑶草、别采仙花,只此是救命符、延年药也。今特节录存之,以公好道之士。”
白紫清《调息诀》云:夫调息有法度,有器用,有火候,三者有参伍 错综之妙用,须知之熟,思之稔,下手自旁然而解。调息火候,有摄取之 息,必要能虚、能谦,精方入鼎,所谓缩地法也;有采取之息,神要不动 不摇,药自就范,所谓拿云手也;有交媾之息,须要六根大定,片念不生; 有进火之息,以意逼之,所谓“起巽风,运坤火”是也;有退符之息,以 神敛之①,所谓“归其根,复其命”是也;有卯酉沐浴之息,乃柔字而已。 诸般调息与法度、器用,宜参看。调之者,调度得其宜也
陆潜虚者,明嘉靖间回翁度之。其《论调息法》云:如何是勿忘?曰: 守自然。如何是勿助?曰:顺自然。如何守?曰:依息。如何顺?曰:平 息。依息则息能通息矣,平息则息能匀息矣。问:守与顺是二乎?是一乎? 曰:知所以守,则知顺之矣;知所以顺,则知守之矣。是二是一,原是不 错。由博返约,惟在凝神,切勿用意,如用意,则非真意。真意从静中 生,鸿漾初判,无有染着,乃克用之。故要死过来乃知生,不知生亦不知 死,生死是动静深机。
七
潜虚翁《又论调息法》云:凡调息以引息者,只要凝神入气穴。神在 气穴中,默注阴踽,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所谓“隔体神交理最详”, 古仙已言之确矣。所谓“离形交气,别有口传”也。所谓“男不宽衣,女 不解带,敬如神明,爱如父母”,皆此凝神聚气而已,故曰“道归自然”。 《参同》曰:“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此之谓也。
先生曰:吾与涵虚子谈七返九还金液大丹之道。涵虚曰:据先生言, 是皆刀圭妙用耳。他日见涵虚作《戊己二土篇》,深合元意,爰录而传之。 学人欲了长生,舍此不能通神也。
涵虚曰:《悟真篇》云:“离坎若还无戊己,虽含四象不成丹。只缘彼 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此四句诗,极尽和合丹头之妙。盖以火中
生木汞,水里产金铅,木火金水,含四象于坎离之间,此时离中有己,坎 中有戊,二土为媒,四象可合也。或谓真意属土,土有戊己,得非有二意 乎?曰:似也,然非也。名为意则一,号为土则二,以一意分作两意,乃 有二土之可名,始有内外之可别。然必知动、知静焉。原夫戊土者,外药 也,阴里真阳也,以动为主,故取坎之期,惟侦其动,知动者意也,即以 知动之时为一土 ;己土者,内药也,阳里真阴也,以静为主,故填离之后, 致养于静,知静者意也,即以知静之时为一土。此一意分为两意,而可名 为二土者也。又以两意合为一意,斯无二土之可拘,并无内外之可执,然 必能动、能静焉。原夫己土者,内丹也,亦可变为戊土。以离日而映坎月, 种铅得铅,只见戊而不见己,静能入乎动也。戊土者,外丹也,亦可化为 己土,以坎阳而补离阴,种汞得汞,只见己而不见戊,动能并乎静也。此 两意合为一意,而不拘为二土者也。然则彼此怀真土,亦各怀其一土乎? 亦共怀其一土乎?聪明活泼人,自了然也。金丹返还之道,非此真意不行, 匪惟和合四象,并能驱使四象。何也?盖以木中藏火,投之水乡而火发, 木载金升,汞去复来,火得金而为返也。水里生金,烹以火功而水沸,金 随木上,铅去复回,金得火而为还也。金火返还之术,即是七返九还金液 大丹。人欲大丹成就,舍此真意奚由哉?
浏览1,1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