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须主动, 练从低简始, 不作虚繁求, 获传知恩报, 传授戒密守, 责比泰山重, 交流应互为, 纠误同研讨, 有意遵心法, 诚则终入轨,志坚心宜诚 循序悟高功体悟莫放松谦慎助尔成德品师者从言行憾后生相辅宜相成指点共提升无时不悟功识者法要通拳学的研求从理论上必须确立明确有效的研求形式(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研求拳学的过程, 起到尚佳的效用。在研求拳学过程中有很多研求形式,但其中最有效的研求(形式),主要有三种, 即求教、传授和交流。这三种形式不同,但各具特有的研求形式特点,又都对研拳起着非常有效的重要作用和效果,三者之间互有补益又相辅相成。 从拳理、心法解这三种形式是在研求拳学中,有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有的效用和重要的作用, 故在研求拳学之始就应从拳学理法、心法上对此有思想准备,明确、认真、正确的对待,方能成效斐然。拳学拳理、心法中极重视研求拳学的形式、方式、方法问题。而研求的形式不同其效果、特点、 内容亦不同,在研拳的每个人的个体对此问题的认识、看法、选择的形式也不同,所以研求拳学的效果亦因之而不同。这就是拳理、心法对此析解首要应知悉的先决条件。只有对上述问题有了初步的正确认识,才能在研拳的形式、内容、目的、效果方面有所依托、有的放矢地认真对待,处理好研 拳过程的形式选择的要机。研求拳学必须掌握正确的求教心法理念。 不少人认为求教、请教、学拳是研求拳学者学习的必然途径,谁都会认为在拳理、心法上也就是学 拳,不懂就问、好好用功练就行了。其言并无过错, 也是学拳的普遍形式,无可厚非。但这种单纯机械的求学形式确有很多的不足和不全面、彻底的因素。用简单、无目的、随意而为对待研求拳学的求教,其研拳的效果必然一般,而按不全面、不系统、 无具体内容行事,其后果也很难达到高境界的拳艺修为。所以大成拳宗师王爹斋先生曾多次对弟 子言及“学拳、求艺也有分寸。会学拳、会请教、 知道如何正确处之方是正经之途,不可任意待之。 否则进益不大。”所以周子岩前辈40年前曾对本人 说“学艺、求功是请教,请教的内容、方式、 目的必须有则守。否则就成了瞎求、乱问了。 不当问的不问、不当学的勿学,是因为不到时 候、不符场合、不是重要的问题。也有对方根本不 行、不懂的实情,你向他求教,有什么用?他不会你问他,他不能你问他,他不懂你问他,就等于白问,不如不学、不问。”故对于求教一则,在拳理、 心法上拳界高手、明师之中是早有定论的。首先自己没认真用功,掌握不到拳艺具体内容时,不能过早求教不当问的功、理。当用功练后体认中还有不足时,是可以求教的。没到应学的层 次、不达一定水准时,不要急于求教更高层次功、 理,因为简单的、初步的还不能掌握、运用,问高的没用,这就如小学生不会算数四则题时,问大学数学的微积分的问题根本没用。学拳与上学属同 一个道理。而瞎提问题、无的放矢的乱提、瞎问, 不但有碍研求拳学的顺序、不能系统理解、求不符实,也会造成对研拳的不利影响。而求教者把求教 与闲聊天混而为一,是非常不利的。求教是请教、 学习,不能闲聊、瞎侃,要在求教时尽量避免谈与求教无关的话,提无关的问题。另外,在求教时一定要诚心、诚意的虚心请教。求教的态度、方式应有礼节,真心而诚恳,不 能有意地以抬扛、质询的方式求教,或问不该问的问题,使传授者对求教的形式、方法或对求教之人产生反感,这是非常有碍求教效果的错误形式,也是应加以杜绝、纠正的非常重要的重点,所以一定要讲究求教形式。求教时一定要尊重对方,因为求教者是学习者,对方是传授者,求教是学习、请教别人赐给的功、理、心法之学,所以必须摆好自己的位置,顾及身份才对。在求教时还应主动请教, 而所提问题一定要选择重点的、有效用的、急于解决的内容。在求教时要认真、注意、耐心地听,更要记牢,不能听完就忘、学后不习、教后不练,更不能反复老提一个相同的问题,一定要认真自觉地解决好求教后达到学后掌握的目的,不能光凭别人教,应自己主动地体认、练悟才能进步、提高。 求教时还要看场合、分清时间,所提问题、内容一定是与本人研求的阶段有关的内容方为恰当。还应注意求教问题的类型,要以拳学功、理、心法为主,不要以传说、轶事为主,听的故事越多,学的功夫越少,拳艺水平越差。再有,就是本人如不用功、不坚研、不刻苦,懒于拳学功、理的研求,即使每天求教一百次,长期有高人传授也无济于事!因为拳学的研求效果不光是靠正确、高明的指导所得,而必须靠求教者在求教后的不懈努力的实际研求、苦于练、用、体悟方能有得。当然求教的对象是高人、大家、全面明析于拳学真髓者 时,求教效果会更佳。求教本身应没有年龄、辈份、 关系、门派、师承之别,谁好、谁高、谁懂、谁会、 谁强于己,就向谁求教。因为这是求教的心法原则,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只要比自己高明、拳学造诣深,就是求教的对象,这是求学拳艺的实际、 实用、实效的心法之则,如此方能提高求教者本人的拳学造诣、境界,以达高妙之境。总之,一定要有正确的求教心法才能有利于研拳。千万在求教之先慎于思、悟方不会有失。求教要诚心、诚意地求学,而学也应有责任之心,要认真求教,认真练用,体悟有得,方是对待求教负责的态度。传授是教,是指将拳学功、理、心法传于人者而言,这是研求拳学教练、老师的责任。传功、 授艺也不能粗枝大叶、胡乱而为、不能有意欺骗、 以假充真、以劣为优、粗心大意、保守自秘。因为人师必精于教,更不能教学生、弟子或求教者本人不会、不懂、不能的内容。所谓“今天的老师,过 去都是学生。今天的学生,将来就是老师。” “人有求教(学)的权利和责任,也有教的义务和责任求教和传授双方的责任、义务同等,而内容位置不同。在学与传之间有时是互为的,因人各有所长, 传授者有不对处也要自我反省,也要向学生学习。 然传授主要是义务、是责任,一定要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克服只重经济利益,不重人情、道义的陋习。当然武馆、教练收费按一定劳动获得相应的报 酬无可厚非,然而只为经济利益,没有真功传授, 授不符酬或单纯将拳学功、理作为商品运作,其作为并非拳学所重的正轨之为。故传授者更应以武德为重、以真诚待人,更不能嫌贫爱富、贪财轻义以贫富分远近。所以古有“君子好财,取之有道” 之说,不义之财习武之人更不能贪!这也是境界之为。所以教必认真、授必尽力、传必视人。故不能教坏人、不能传品质恶劣之人、不能授不认真练用之人、不能教不虚心求教之人。另:为人师表是传授者的首要拳规。传弟子、学生拳学功、理、心法,自是正务,然而传授者必 须以身作责、严于律己、慎谦待人、胸怀大度、品 格高尚、拳艺精深,才能有“严师出高徒”。如师 不能严以己,如何严于人。不能以身为楷模,又何 能为师表。故学生、弟子如何,只要见其师便可知 其一二,所以“其师高明,弟子多有进境”。而有 人未得其师之艺,妄以其师之名招摇过市,打师之 旗号行骗,借以扬名以假功、劣艺骑钱谋生者,在 拳界之中亦大有人在。故王梦斋宗师在《大成拳 论》中早有明训“果有真实学术授人,我虽不以师居而获其益者谁不怀德?若以异拳瞽说以欺世, 纵令拜门称弟,而明达者一旦觉其妄,且将痛恶之不置,此有何师之有?师名虽存而实无也。”所以师(传授)者的造诣、境界水平如何,关系拳之承继大业,万不可轻率处之,故此损人害己之为不可行。所以,传授应审时度势、有层次、按需求、符 实际、报诚心,更应精析法理、符心法要则。再,传授者万不可自秘其功、保守其理,应尽传其学、尽授其艺,方是拳学心法正轨。且还应有“来者不拒之旨,凡属同好,有来则教,教必尽力。有问则告,告必尽义,惶惶然,惟恐人不能得, 或无以使人得也。故每于传授之际,有听而不悟, 或悟而不能见诸实行者,辄憾然自恨。惟见其知而 能行,行而有得者,则又欣然自喜。区区此心,一 以慰人为慰」上语为大成拳宗师王荽斋先生在 《大成拳论》中有关拳学传授方面的明训。只要以 此语录为传授心法的学理为宗旨,方符大成拳传 拳、授艺的正途之为。交流一词的含义是指彼此把自己有的、掌 握的供给对方。交流一则在研求拳学中,是与求 教、传授不尽相同的另一种研求拳学的重要形式。 互相交流在研求拳学的过程中亦是关键的环节和 学习掌握、提高拳学技艺、造诣的特有形式。交流 也是指人与人在生活、工作、社交、学习诸多方面 必不可少的互相沟通、互补有无的一种形式。所以 交流是人类生存在群体生活过程中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非常有益的形式、方式和方法。
在大成拳宗师王荽斋先生创立大成拳的过程中,交流形式亦起到了关键的重要作用在交流中的所学、所得、所悟、所积的拳学功、法和境界修为的作用、效果是求教、传授不能代替的!王荽斋先生在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的传授进境的基础上,虽已得形意拳之精奥,但王殄斋宗师至晚年拳学的造诣境界、品德修为,已超出了当年于形意拳方面的层次、水准。所以王荽斋宗师的广博多参、 集诸家武术之长,形成拳学造诣的进境,使其宗师成为当时拳界公认的拳学大家,虽含盖了形意拳的进一步升华的内容的拳学底蕴,而更重要的是集诸家之长,以科学、实用的养生、技击显著功效达到中国传统拳学现代化的体系性新拳的优越目的和效果,从而使大成拳(这一拳种)名扬寰宇, 得到全世界的敬重和认可,而蓬勃发展。王荽斋宗师对拳学的革命、创新、发展和功效提高的丰功伟绩,大部来源于数十年不断进取,求索拳学真谛, 用实际的广博多参求充实拳学这一门中国特有的学术体系。广博多参又来源于王笏斋宗师访名师、 会益友反复印证、参研、求索于拳学诸家,走遍大江南北与拳界名师、高手、通家长期交流、比武、 切磋、共同参研、总结的实践之中。故交流在研求拳学、提高拳艺功效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而当今研求拳学者大都重于求教、传授,轻于交流,或根本不知交流形式对拳学的研求、提高的心法深意和显著效果,这也是造成拳艺进境差的一个主要因素,研求拳学者对此万不可轻待之。交流含盖的范围、内容非常广泛,所以,其作用亦多种多样,而至达的效果也是多方面的,只要对拳学研求的心法加以解析、认知、重视,正确掌握、运用,自能效益大增,这也是王彦斋宗师与 其弟子长辈们的经验之则。本人的老师王选杰先生与本人对此亦有深感,非常重视,亦在研求拳学时于广博的交流中获益匪浅。下面本人在此将多年学求、整理、总结的有关拳学研求交流形式中的主要重点,从心法上对不同内容作简明的重点介 绍,以供参考。交流的形式在研求拳学中有以下多种形式和 内容:商讨、研讨、讨论。互相观摩。较量。比赛。切磋。推手和推手实搏。重断手功 法、断手实博。互相批评、指正、提意见。互相纠正、纠偏:如看桩、听劲。组织交流会、研讨会、比武会或进行拳学的专题研究等会议。重视各种对练形式的拳学功法实练,如找劲、接发 拳、听劲、瞠步。主动与本门、外界同人研讨、切 磋、较量拳艺、互相学习、互相验证。与国外技 击、武术界切磋、比拳。著述、习阅、研讨拳术 文献、文章。在上述交流形式内容中,还应重视拳学研求中加强心法方面的析解,注重研求掌握交流方面的内含、意理、原则与实践中应注意的事项。通过交流、研求拳学的广泛内容,以达 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目的。但交流中还应不但与同辈交流,亦应与长辈交流、与晚辈交流。不讲身 份、不分门派、不计师承、不论辈份,谁哪一方面高、哪方面全、哪方面懂,就向谁学,同时也应给对方有益、善意的指点、帮助。以期共同提高,互 为促进为要。感情的交流是武德交往的基础,在交流 中不光是拳学功、理,而人的感情、爱好、兴趣、 关系在加深友谊的基础上更应以亲情互相对待、 真诚交往、互不避嫌、实心诚意待人。这样不但对 武德境界和人品修为有益,对互相研求拳学的共同目的,内容的深精参研、长期性的延续和拳艺的提高,亦因关系良好而必有很大助益。在拳学研求的相互交流中更应注意广博多参。因为人各有所长,亦各有其短,所以古人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故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学习才是交流的主旨,而互相交流的面应以越广越好,交流的人越多越好。但要多找高人、名家交流,或请求指教方是有心法目的的交流。找不同类 型拳种、拳术内容不同的人交流亦是广博多参、 多样性特点的心法目标。交流是取长补短的广参形式,但在心法运用上一定要有目标、目的,不可无目的的瞎交流,不能到处去进行毫无意义的交流。因为与不懂拳、不练拳的人就没有必要交流拳学了。交流要有目的、目标(如上述),但还应 重视在交流之中的求索,也就是交流时要注意学习其长、克服己短,要纠正自误,提醒对方纠其偏。 如是才有可能通过交流达研求效果的目的,也才会有可能从交流中达到有益的效果。所以要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问题是指难题、疑点、不清楚、不明白、 不生效的内容。交流之中和交流之后,更应重于总结、汇 集,从中形成系统,以完善交流的具体内容和功用 效果,有意总结之后才能入微、达精,才能有条理 的吸收正、高、深、奥之学为己用,牢记不忘,长 期有益。由有意求索以达全部、正确地掌握、提高, 再到运用自如的真正利于拳学功、理、心法练用的 本能实效过程,所以交流也是体认拳学、参究拳学、实践拳学的尚佳形式。如掌握正确、处理适时、 适当,是于研拳有百利无一害之为。总之,对有益的交流,更应正确对待,运用交流形式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沟通,必应以拳学心法为准则方为不误拳学研求、达益、获效、提高的目的,亦为研求拳学提高境界的正轨、正道。而研求拳学亦应以交流、求教、传授三者同时、同等为重,互辅互为,于理念、心法上对此明析透解,守正纠偏,于实践应用中着意体认、长期不缀地深于研求,精于细解,广参汇集,践行于系统,总结达完善,而后方有境界升华,造诣深妙之效。
浏览3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