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念起源西方,原本属于哲学范畴,19世纪中叶,实验的引入使心理 学得到飞速发展,也终于脱离哲学的襁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的出 现,能有效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因此,心理学包括研究心理现象和 心理规律两个方面。中国在心理方面的研究在西方心理学进入之前,主要以 儒、道、释三家以及庄子、老子的哲学思想为载体,以朦胧的形态、含蓄的姿态存 在于民众思维之中,不露痕迹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民国时期,武术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研究资料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 面:第一,习武对个体心理学单因素变量的研究;第二,习武对个体整体心理发 展的影响;第三,提倡全民习武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古语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武术之研究——应用科学之武术》记 载:“拳术以心意作用。运动肢体。非如体操之仅事机械的运动已也。虽一方 可以强健身心。反之亦能鲁莽愤事。故体育家采择教材。自以有关身心为主。 关于精神方面知情意三者。须处处留心。拳术种类某者增进勇敢。(如形意 拳)某者平和心气。(如太极拳)某者增人机警敏捷。(如各种长拳)某者增人粗 犷。''①除此之外,民国期刊,如《国术周刊》第八、九、十期合刊发表的《国术打法 之研究》写道:“打时眼要清,心要明。点着透骨入髓,拿着挫骨分筋。其快要如 风似箭,其法要熟极而流,则得矣前者将武术与体操等西式体育项目作比较,提出武术更能锻炼习练者的心 理素质,以及知识、情绪、意志力三种心理品质。同时,作者列举了不同拳术来 阐述不同拳术对习练者的心理品质的影响。并已经认识到,在教学中,选取武 术教材,应因人制宜,多方考虑,并呼吁学习武术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 识。后者主要阐述了武术技击中的心理变化,提出不能盲目进攻,应根据双方 对峙时,敌我双方的心理变化,进行有效的攻击和防卫。以上民国时期武术观 点与我们现代常常提到的,习武者在格斗过程中,应该做到细心观察,处处留 心,瞄准机会,主动出击,以最小的力达到最大的效果。同时习武者在格斗中, 心平气和,也可以给对方一种压迫,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的 观点不谋而合。当然,文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研究者已开始重视对习练 者的心理素质的锻炼,提出习武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还能锻炼民众的心 理健康。
(一)习武对个体心理学单因素变量的研究
民国时期是武术心理学研究的顶峰时期,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 武术技击中必须突出“心”和“意”的运用,通过武术研习达到身心锻炼的效果。 该时期研究者已明确提出武术与心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吴志 青在《国术与各科学之间关系》中提到:“国术与心理之关系。武术者,体育上之 一种实用运动也。关运动之事,如只有学理之价值,而无应用之价值,对于心理 上朝于斯夕于斯,渐至疲倦不乐,必难得美满之效果,又岂非一大缺憾乎?…… 是故国术运动,为一种实有之体育,亦即一种实用之心理也。”①说明武术不仅是 一种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同时也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手段,采用合理科学 的习武方法对完善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一部分研究者开始深入钻研武术研习中对个体心理单因素变量 的影响,并采用了当时较为合理的心理学理论。陈炳藜在《精武与人格》中谈及 心理学变量“人格”:“何谓人格。 11、理学人格之界说云,人格者,全人智力 ‘意志'感情等综合,所表现之魄力也。由身体以发表于外面者,即人之行为 也。”②同时将人格因素对人的影响作了阐释:“智力优越,意志坚定,感情浓厚 者,其人格必高尚矣;其道德事业,必可令人钦慕矣。反之,人格卑微者,其智力 必不优越,其意志必不坚定,其感情必不浓厚;其道德事业,亦必不足齿数。”③然 后又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人格”的环境、观念及欲望三个因素,并得出结论:“可 知精武功效之伟大,不独能造成技击家之体格,并能造成道德家之人格矣。 ……弥漫大地。以尽救世救民之责尔……”
许厚龙的《拳术教练法》第三章在教授拳术应以训育为目的中谈到运动目 的存在心理的顺序。首先,他肯定“体育目的大别之不外身体修炼(卫生的)与 精神修炼(训练的)二种。……(拳术以心意运动肢体直接修炼精神此处盖指一 般运动而言也)但就学校体育上立论。则殊不可不重视之”⑤。其次,他提出武 术在练习过程中,人的精神和心理得到了锻炼,并将其细分为“我人精神修炼 上。仍可区分为二。(一)智之修养:注意、视察、记忆、思考、判断、想象;(二)德 之修养:快活、服从、果断、沉着、勇敢、忍耐、规律、协同”⑥,其中注意、视察、记 忆、果断等都是心理单因素变量。最后提出“……练习拳术则更应精神贯注。
民国时期对武术心理学的研究条理明晰,内容丰富,已经能从较多的心理 学变量着手研究,并且采用的心理学概念也较为成熟。不少研究者的研究角度 独特,思路清晰,从单因素变量概念的确定,顺利过渡到武术对各变量有促进作 用,以及扩展到该变量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影响。该过程自然流畅、旁征博弓I、分 析到位,是武术心理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的标志。
(二)习武对个体整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武术起源于人类的劳动,蕴涵了技击、锻炼身体、娱乐以及丰富精神等多元 化价值。随着武术的不断发展推广,武德教育成为武术学习的重要部分。因 此,习武对完善个人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徐致一在《太极拳之优点》中 提到:“太极拳重柔适,矣虚静为主,如粗躁滞钝等弊,均在禁忌之列。故练之既 久,便可于不知不觉重,养成一种优美之习惯,足为配韦之助。若赋予暴戾气者 习之,尤有明效。”②作者用长期练习太极能弱化练习者暴戾个性的例子指出太 极拳对修身养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练习者整体的心理发展有着潜移默化 的影响力。《体育研究社呈教育部规定式武术教材文》中提到武术是一项具备 技术美、形态美、意境美的传统体育项目,“查我国拳术,以美术技能之兴趣,引 人入胜,锻炼身体,能使全体内外身心二者平均发育。……所谓身心合一,内外 交练者是也。……学校体育则须注意人格之修养及陶冶性情者方为适当”③。 研究社大力提倡国术应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指出习武是促进个体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传统体育项目,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是掌握传统文化 较好的载体。还分析了内家拳与外家拳两种拳法对个体整体发展的异同点: “……太极图固无异于各家拳术,然其用劲行气,只以虚静胜人,注重精神上之 修养,坚拟意志,增进智慧,则非外功拳术专从事于筋肉锻炼者所可同日而语 也。……其用劲作势,暗合于几何动力心理卫生诸学,有科学之价值。”④作者认 为学习太极拳能有效提高练习者心理修养,“……习之者心气和平,绝无浮躁气 习。……(良能)并健全其精神,精神即得健康,自无邪僻不正当之行为,为无上 之修养,人格得以增进,道德可以崇高”。
黄葆荷在《国术同志应有的人生观》中采用老子、孔子等观点得出结论,练 习武术与培养人生观之心理有着微妙的促进作用,武术不仅仅是一种运动体育 项目,同时也可以成为政治工具,成为救国救民的有力武器:“从心理方面,可分 为三种:甲:纪律的:……社会和人的关系很密切了,社会的好坏,就是关系个人 的好坏,所以我们为巩固团体,不能不注重个人的实际训练,而训练要叫收最大 的良好效果,须求个人严守纪律,社会因为维持秩序,及求达到人类社会生活的 目的,就发生法律,但是法律不过是其一部而已,而此外支配个人生活的能需要 大量纪律的养成!乙:自除恶习,须有纪律的人生观,坚强的人生观——就是我 们的人生观,不要自弃,须要竞争,试观现在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无论什么事 业,及各种的科学,拳在进步中,你能不自强么?丙:责任的人生观——责任是 人人不可少的,但是为中国人所缺乏的,我们国术同志必养成责任的习惯,因为 我们是本着强种强国,自卫卫国的志愿来提倡国术,所以我们更应养成责任的 人生观,为救国的先驱者。
由此可见,武术对个体整体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内在练 习方法不仅锻炼练习者身体,对心理上的成熟也有促进作用,武德与优美的武 术动作能培养练习者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不同拳种的影响不同,内家 拳有利于练习者心平气和,弱化浮躁等情绪。习武可以提高个人自律能力,爱 国精神,尤其在民国时期,以武术对抗外来者的侵略和鸦片对中国民众健康身 体的侵蚀,有着较大的鼓动作用,并且武德中的爱国精神能将每一位习武者团 结起来,凝聚成一股救国的力量,从而通过武术这把利器来完成救国救种的 使命。
浏览3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