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们所喜 闻乐见的形式,并在新观念新思想的冲击下,不断展现出丰富的内在精神价值。 在以人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武术的强身健体、防身以及军事价值得到了充分 利用和展示,但其内在的其他价值则以神秘的若隐若现的形态显现出来。由于 科学技术尚不发达,以及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影响,清末民初,武术在不 受政府重视以及西方科学技术纷纷涌入的情况下,因中西文化对撞而推动的武 术科学化研究,逐渐在尚武及弃武两种截然相对的观念中发展起来。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东西方体育产生了一场激烈的碰撞,“土洋体育”之争 后,武术第一次以豪迈的姿态喊出科学化的口号。民国时期文献“一般谈国术 者,皆同为腐化不合科学之运动,近人则以数学,重学,力学,生理学,心理学,估 计国术之价值,则国术不仅含有科学性,而且完全科学化”①,已粗略体现当时武 术科学化发展的三个层面:第一,武术科学化首要是探究武术本质的研究。民 国初,学习武术风靡一时,许多游学志士加入习武行列,也加快了人们希望了解 什么是武术的步伐。同时武术作为一种技击技术存在,最初由谁发起,并从何 时发展而来等问题也迫切希望得到证实,但是由于史料记载缺乏,一般为民间 流传,查证难度较大。第二,发现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历 史演变,到民国初期,在民间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和推广,形成了流派众多、各类 拳种并存的局面。面对列强入侵,政府软弱无能的社会形势,当时众多科学家、 武术爱好者纷纷投入研究武术发展历程及规律的行列中,以期望武术成为救国武术科学化研究的三个层面既是独立又是交互的,有着相辅相成、千丝万 缕的内在关系。同时武术科学化在民国时期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存在两 种较为极端的对待武术的观念,在我们看到好的一面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 到,当时社会对武术的认识存在偏差,所幸一些能人志士采用各种形式让国人 意识到武术深藏的内在价值。可以说,武术科学化是一场观念与思想的革命, 是不断转变与创新的过程。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习俗以及练习风格禁 锢着武术思想与观念的革新,对武术科学化进程有着强大的阻碍。因此武术的 科学化发展必然是一个缓慢演进,不断探索、动摇、前进的历程。
第一节 中国武术科学化在自然科学层面上的发展
深入了解和探究武术科学化的发展历程,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科学”的涵 义。“科学”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除了具有实证性质的自然科学, 还包括社会人文学科;狭义的科学则主要指实证科学。武术科学化过程奠基于 实证研究,以实证研究为内容,科学无疑更多指向武术物理、数学、生物力学等 对象的世界。
中国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不断融合了军事学、力学、生物医学等各 方面内容,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但武术在潜移默化中被人们接受,并 默认为是一种符合人体健康需求以及技击科学的一门技术。直到民国时期,有 人提出「今之世界,科学世界也,科学之于世界,犹脑髓之于人身,无脑髓,则人 身无精神,无科学,则世界无文明。……故所谓武术,亦新文明之一种元素也, 亦可曰一种科学也……”①;"像信口乱谈,那种漆黑一团的诀语了,我们要打破 这种疑团,而显露真武术本相来,非借助近代的科学,是无济于事的。这种语 言,好像说得太过,其实就在昌明都会里,便有光怪陆离的事实。这种障碍,在 国术界本身,为学术发展起见,实有鸣鼓而攻的必要。所以国术科学化,为现代 国术师迈进的方案」②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 就是因为科学的存在,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并强调一旦科学毁灭 了,世界就没有文明可言,就要回到蛮荒时代。同时先人们用发展的眼光、科学武术力学研究
武术蕴涵了独特的技击和自卫健身价值,到清末民初时,武术作为一种武 技,已经形成稳定并注重实战的技击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私塾 教育逐渐没落,学校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力学、生物力学正是利用这个契机 融进了中国教育体系,为武术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随着当时战争的不断爆发,枪炮的远距离技击,使不少人开始怀疑传统武 术技击存在的价值。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精武体育会《精武本纪序》中强 调武术的重要性,他说:“惟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而不讲,驯 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 为今次欧战所屡见者,则谓技击术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①孙中山 先生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领袖之一,对传统武术的价值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 他认为,枪炮较于武术,在现代战场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是最终的决战还在于 近身肉搏短兵相接之时,因此,武术在任何时候,都有其重要存在和技击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世人开始认识到武术科学化的重要性。武术只有 与科学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在民间及世界范围内得以普 及和传播。但世人也清醒地意识到武术科学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有人用 “……盖进化须循正当的轨道,轨道乃是‘离心力'与'向心力'均术之妥适道路, '进'是离心力,为什么能'进'?是因为有向心力。所以进化是合乎事实需要的 一种演进,并不是‘索隐行怪',争妍斗奇的一种躁进”②的观点阐述了武术科学 化的动力和阻力,揭示了武术科学化的必然性和艰难性。民国时期武术力学的。
(一)直接研究武术与力学的关系
民国时期,许厚龙在《体育丛刊》上发表的《拳术教练法》内容翔实,从绪论 到内容共分九章,其中涉及武术的教育价值、武术教师的教态等,其中第二章 《武术与科学》详细地介绍了武术与力学之间的关系。
拳术不恃多力,而以善用己力为要。力学以时间与距离速度互为消 长。拳术则时似经济学理。消费多少(用力少)而求效力大为条件。其运 力时与力学之六种助力器拱杆斜面尖劈滑车轮轴、螺旋均一一符合。
杠杆上肢如肩臂肘腕之屈伸手之持物。下肢如胯膝脚腕之屈伸。 腿之行步站桩等均合杠杆倚、重、力三点距离之理。西洋体育各画关于运 动合于杠杆之理。
斜面如拳术腿之跳跃、手之推按、身之闪躲、岳氏连拳之撑躲式等 均合此理。
尖劈如拳术双臂之支撑、八卦拳之双撞、长拳之挫劈双遇、太极拳 之野马鬃式及进步锤形意拳之炮捶等均是。
滑车太极拳之海底针、单鞭下式、扇通背式、撇身槌之延转,长拳 之架打缠手等,皆如之。
轮轴如腰之平运、腿之旋转、掌之揉化,除八卦太极二种拳术全用 轮之力外,其余各拳合此运用者甚多。教授者以意逆志,自能之矣。
螺旋运动复杂,非极深拳术者未足以语此。如身法中之脊椎运 动,手法中之缠丝手,擒拿术中之各运劲法,均深合此运用也。
民国期刊《体育月刊》明确提出重心学概念:“练拳要有桩子,桩子要不歪不 斜,不偏不倚,才可以稳。不管你稳不稳,只看你桩子正不正。每一个物体,都 有一个重心点。若重心点在底盘内就稳,在底盘外即倒。……拳术的弓箭步, 有一种秘诀,所谓‘胸不过膝,膝不过脚尖',这样才可以站稳,就是怕重心移到 外边去。人在站立时,须要端正,因为物体愈高,重心最易移动,这都是保持重 心在底盘内的意义。古时的国术家,虽然不是讲的重心学,但是自然会合乎重 心学的原理。”
1935年,范振兴提出练武的基本目的即技击,他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指出,武 术是“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力量的运用”,“以人体力量运用的因果法则之 发劲为手段”,“欲想使身体力量得到最合理的应用以达到技击的目的”,“只有 顺着身体的自然在生理构造所允许的范围内才可以达到"。范振兴的这一番言 论吸收了现代生物力学、生理学的知识,具有明显的科学性。
从以上文献,笔者可以推测当时的研究者已经掌握力学相关知识,并与武 术结合起来研究,直接反映了武术与力学之间的关系。从文献显示,当时的研 究者已经熟悉并使用s(距离)=v(速度)时间)、杠杆、斜面、螺旋、重心等 多方面力学概念,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以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最形象的招式细 致地对各概念进行解释,并以经济学作对比提出了中国武术招式是采用效力最 大化的原则,这在当时力学及生物力学并未普及的情况下,对普通民众有较好 的教育和传播意义,是武术科学化历程上质的飞跃。
浏览4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