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无时无刻不体现在世界的万事万物 中。中国古代几何学研究并不落后,但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因 此还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武术几何学研究即在没有系统几何学理论作 为支撑的背景下,以其特有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主要体现在各种拳术被形 成文字进行保留并流传的过程中,在描述招式名称的运动路线时所涉及的几何 学内容。
民国时期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撞击和渗透,西方体 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的过程,对武术几何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史料 《武术之研究——应用科学之武术》记载:“运力必有方向,运行需按线路,发劲 应有定点,受力力避平面。运动注意重点,行步或按三角(太极拳之肘底槌八卦 拳之换掌式),或为半圆(岳氏散手步)、正圆(扫蹬腿及八卦之行步)等。桩步之 两足平行,腿之延旋起落,亦自成为平行。抛物椭圆弧形各种线路,搭手时应如 球面切线,掷人时应用垂直准割线。余如应用正矢半径对角垂直中分各线之处 正多,至反正圆锥立体诸理。”①该研究中对招式的运动路线采用了详细、明确的 几何学内容,不仅能展示细致正确的运动路线,还能使观看者了解动作要点,有 利于后来者学习和掌握。并强调发劲时注意发劲的部位和发力点,要求力达要 点;行步注重重心的稳定性,三点成面或两脚平行等要素,并列举不同拳术以此武术几何学研究始于对招式路线的记录,虽然没有作深入的数据剖析和实 证研究,缺少对众多拳种进行普遍性考证,但是开启了武术几何学研究的历史, 为用几何学验证武术技艺的科学性作出了前瞻性的贡献。
三、武术生理解剖学研究
人体由众多器官组成,各种器官组合形成各类系统。与运动息息相关的主 要有骨骼、肌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武术科学化研究进程中,对生理学研 究内容众多,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笔者简单进行概括,可以分成实证性研 究和描述性研究两类,即一种是具体的针对性研究,一种是侧面隐含性研究。
(一)武术生理解剖学实证性研究
武术生理解剖学实证性研究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特征,对武术生理解剖学 的科学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也是第一次将西方解剖学与武术密切结合 并以科学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许厚龙在《拳术教练法》中将武术与人体骨骼、肌肉、皮肤、消化系统、循环 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作了详细的具体的阐述,内容丰富翔实,分析具体 到位,既采用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理论,又结合古代医学知识,对武术生理解剖学 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人体骨骼成分进行了分析,人体“由动 物质与矿物质二者合成。但矿物质之成分与年俱增,人之年老者,骨坚硬难弯 曲,缘矿物质太多不能供营养料与骨之故也”。因此,人体保持青春以及敏捷的 身手,则需“习运动而保守动物质与骨以生活力,常使富有弹性。故身体敏捷, 虽老而犹壮,不至靡萎”。虽然寥寥数语,但是将武术与骨骼之间的关系,表达 得清楚明晰。作者还注意到了人的皮肤这一器官,现今我们都清楚皮肤是人体 最大的器官,但对当时而言,此观点并未得到普及,研究者能将其独立出来研 究,并采用举例法进行论证说明皮肤的神经末梢是人体最为敏锐的感觉器官, 反映作者对解剖学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皮肤者,不惟保护身体。……将赖以 保持调和全身之体温,与辨别压迫温凉之感触。若长练习,则皮肤强健颜色润 泽,而触感发达。异常内家所谓十三势及推手诸法者,即利用此触觉而磨炼焉, 使愈灵敏,藉以察知敌力之方向也。”此外,武术对人体循环系统的影响中,作者 提到“循环系由心脏动脉及毛细管而成,内含血液。其主要部分为红白二种血 球。若能常习运动,由筋收缩力,使血液流通,增加循环之作用。且使心房启闭 适度,血液清洁,增加白血输(白血输捕杀微菌颇属有益),但不可过剧,致伤心 脏耳又运动不惟强健身体。且于精神作用多能御制,如愤怒悲哀惊鄂失望等感 情,最翼使循环过度。或迟缓者,均可以运动术调和之。''①除此之外,作者还分 析了武术对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影响作用,笔者不一一列举。 但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研究者已经具备解剖学一定的理论基础,加上中国几 千年古代医学的佐证,在当时对武术解剖学的研究,可以说是比较客观和科学 的。加上作者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以及举例说明,对武术科学化发展起到了巨 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福民则主要以中国传统医学为视角进行阐述。穴位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创 造性的发明,通过按摩、针扎穴位等方式,起到祛病养生的功效,但是何为穴位, 并且武术中点穴功又该如何解释,他提到“至于穴道这样东西,究竟是人身上什 么器官?我们必须用生理学说明,方为可信,著者会习点穴,详知人身各穴道所 在地,后取人身生理解剖图详细参考,始恍然知所谓七十二活穴,即是人身上的 大动脉血管的各部分,如动脉血管被点,发生障碍,人身局部的知觉神经 和运动神经同时失了血的营养,而不能尽其 职务,所以和此二种神经有连带关系的部位,立即失去知觉,和运动的能力了。 所谓三十六死穴,乃是人身致命之处;譬如‘巨阙穴',在心窝人字骨下一寸五 分,点后百日必死;……”
当时研究者也已经意识到男女生理上的差别,男女老幼不同,在体力上存 在较大的差异,一律以相同的武术内容教之,必然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因此,必 须针对性学习。“女界所必需之举动,锻炼亦须拘具有妥善之程序因素,术亦有 许多不合生理手法。只须斟酌而变更之,则男女老幼均可放心练习。''同时也意 识到“练拳可增进胃,并可增进排泄力,不令恶血停滞而发生各种头昏腹痛等 疾,盖练拳发力最匀出汗,最易借毛管分泌力以助大小便之排泄,令肠胃常得推 陈出新之被益,而永免疾病之痛苦”;“拳术之令人精神愉快,却未有足于之比你 者,因其能促血液运行使浑身关节活动,且可排除体内一切污垢之物,虽身处艰 苦万壮中经历仍卓有欲故常饱乐观”「'拳术运动能除去脂肪,发展肌肉其极大 之效力,能增进新陈带谢使食物中之成分吸收,甚课储蓄营养之资料极丰富”。
综上,当时武术生理解剖学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涉及的范围广,内容 多,笔者不能一一引证,仅从摘引文献可知,民初武术解剖学为今后武术科学化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者论点论据科学,叙述简练扼要,向世界表达了习武 对肌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处,从而对倡导全国习武,宣 传优秀武术文化,推动武术科学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武术生理解剖学描述性研究
武术与解剖学的交叉研究,必须以解剖学为基础,但是由于科学理论知识 的匮乏,当时较多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研究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对于 推动武术解剖学研究依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
黄葆荷在《反射动作与国术的关系》中以描述的手法反映反射动作与国术 之间的关系:“例如以针刺吾体,未觉疼痛,已有退避的现象;又如搏击时,敌人 之拳,似沾我身,我无意中,即行退避,避敌之实,而蹈其虚。所以拳术上的激 神,即后发而先至的手法,便是反射动作。”
许厚龙在《拳术教练法》中说:“习练拳术能使全体机能做适当之活动。则 筋肉自然发育。血脉自然流通。颜色必增腴润矣。……常保持其自然姿势。 不因屈曲偏倚。……于生理上之顺序如头部躯干部上肢下肢等,每使均齐之运 动。……盖即以解剖及生理等科为基本而检以最规则之运动者也。”
沈维周在《世界体育标准之太极拳》中提到:“太极拳因身腹松静之关系,使 气嵌入骨髓,骨质成细密坚韧之性,……且以身之脊柱运动根本,所谓力由脊 发,牵动往来,气贴脊背即一举一动,无不以脊背作中枢也,含胸拔背,使胸骨为 抵力,则脊骨拔长,顺乎生理之侧弯,合成活泼自然之姿势,不但脊柱前后屈伸 而以尾门作竖立之根株,上升如鞭之旋转,则对于脊之发达,收效尤大也,…… 太极拳规定'意气须换得灵,左重则右杳,右重则左虚'等功用,其变化虚实轻 重,均须内部变化,而同时各关节,而同时各关节,均为活泼之巧妙运动,以从心 意之指挥,如意到,而身手即时变化以到达其点,此乃证明肌觉神经,及中枢神 经之锐敏性也,……”
综上,武术生理解剖学描述性研究均采用列举法来阐述,用敌我实战中你 进我退的方式描述反射原理;以练习太极拳对骨骼以及脊椎的影响论述习武的 正面影响作用。虽然描述性研究仅从侧面反映和推动了武术科学化进程,但是 描述性研究较为简单易懂,比实证性研究更容易在民间得到推广,也为实证性 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素材,是武术科学化发展重要的内容之一。总而言之, 无论是实证性研究还是描述性研究,都是武术科学化研究进程上一个重要推动 因素,不能一概而言,两者必须相互作用,才能共同推进武术科学化发展。
浏览5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