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以来的各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一方面不断培植军事力 量,另一方面禁止民间习武,这已成为各朝统治者较为固定的模式。秦始 皇为了巩固中央专制统治,曾下令将收藏在民间的各式兵器聚集在咸阳加 以销毁,铸成了 12个各重120吨的钟璩铜人。主要目的是防止六国旧贵族 势力东山再起,这一措施对民间武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据《文献通考》卷 149记载:“始皇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县兵器,矛之咸阳,销为钟錬, 讲武之礼罢为角抵。”所以有“角抵始于秦”之说。只允许徒手的角抵活动 开展,而禁止民间执兵习武,显然限制和阻碍了民间兵器武艺的发展,另外,在客观上也使武术活动由公开变为封闭,由白天活动转为夜间 活动。在禁武的各朝代中,最为严厉的可算是元朝。从忽必烈统治时起, 就再三禁止“民间私藏武器”,并屡次下令收缴民间武器。 “复分汉地及 江南所收弓箭器为三等,下等毁之,中等赐近居蒙古人,上等贮于库”。 凡民间私藏盔甲全副,或藏弓箭十副以上,即处死。连“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杂及含有刀铁柱杖”及一般“聚众围猎” “弄枪棒”“习武艺”一概 禁绝。对人民集会结社,更是严加禁止。在元代统治的80多年间,取消 了“武举制”。这些禁令严重摧残了武术,使之奄奄一息。这也是古代武术 处于最低谷的时期,再者,就是“文武分途”也给武术发展带来一定阻力。春秋战国以来, 文人轻武,武人轻文。“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儒学传统和等级尊卑 观念,使中国古代文人长期游离于技艺之外,并形成重名分的传统和贱视 技艺阶层的意识。武术以及包括各种技艺在内,乃是一个最低下,最卑贱 的技艺阶层,为文人们所轻视。汉代有不少士子迫于社会舆论而弃武从文, 改弦更张。两晋南北朝的士族文人更是耻涉军事、技艺。武术的发展始终 在百戏杂剧、山门丛林中徘徊,并以血缘家族为纽带,口授身传,秘而不 宣,所以武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呈现出周而复始、缓慢发展的状态。这一 时风的扭转,是以唐代一部分文人的观念变革为突出标志的。如李白、杜 甫等一代诗人大佳赞美“剑舞”、“戎装”之内容;武则天实施的“武举 制”更是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排他规律武术自脱离军事、战争以来,门派便逐渐清晰起来,而且界限越来越 明显,并制定出相应的“门规” “戒律”等宗派规矩,以门户之见、排斥他 人为基本手段,以师徒传承、一花独秀为目的,进人缓慢的发展时期。一 直以来,影响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莫过于激烈的门户之见、宗派之争。宗 派的出现具有典型封建社会行业竞争特点,体现在武术界就是为争正守而 相互讽刺、排斥、谩骂,甚至是大打出手。其根源在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狭隘、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封闭性的思维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片面 性。还有一种解释的更加准确,即门户之见与宗派之争是封建社会背景下 师徒制引发的不良后果。在旧社会,有些人为了把别人的学术成果归为己 有,便通过立门户、搞派别实现其目的。师父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以写“家谱”的形式自立门户、论资排辈。在学术上实行垄断,立下什么“只传 门里,不传门外”的清规戒律,即使是“门里人”也要分成三、六、九等。 师父严格控制对学术的发言权,限制徒弟对学术研究的自由发展。否则, 即以“离经叛道”之罪名,指责和攻击。同时又以“门户之见”为手段, 和那些非“门里人”进行门派斗争,而且一辈传一辈,无止无休,封建宗派的消极作用是最终形成为少数人自身利益服务的小集团。这 时武术流派便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成分。狭隘的门派利益,虚荣的权威声望, 森严而凝滞的教条戒律代替了探索、追求门派风格、特长、绝技的热情, 流派也便走向了僵化,综上所述,武术文化的形成是以儒家的“仁学”、佛教的“禅学”和道 教的“哲学”为三维主体结构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学科的滋补。其中儒家 的“仁学”构成对武德的主体影响,佛教的“禅学”构成对少林武术的主 体影响,道教的“哲学”构成对武当武术的主体影响。儒、佛、道三教合 一对武德、少林武术和武当武术均构成一定的影响,只是其侧重点不同。 当然也不可否认,儒、佛、道三教中的神学、天命、迷信、仙境等对武德、 少林武术和武当武术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还发现,少林武术和武当 武术都具有地方宗教与地方武术结合的特点;文武兼备的文化特点;拳禅 合一、武道并举、以武弘法的双重目标。由于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依附于多 学科的滋补,构成了武术晚熟的基本规律,即都市规律、禁武规律和排他 规律。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武德 内涵及其他我们在编写《武德与武术礼仪》(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材之一)一书 时,第一次将“武德”界定为:武德是在中国伦理道德思想长期影响下所 形成的传武、习武、用武的言行准则。也就是在传武、习武、用武过程中 的基本要求,把以往较为抽象的武德内容,力争做到了具体化。“武德”一 词,始见于《国语•晋语九》中的“有武德以羞为正卿” 一句话,这里所 说的“武德”是指在养兵用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德行。在《尉缭子• 兵教》《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都提出了军事意义上的“武德”。而后左 丘明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对武德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当时楚庄 王认为,“止戈为武”是武备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并由此引发和提出了武 德的七条标准。他说:“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公 定、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其意是:所谓武力,就是要禁止残暴,制 止战争,保有天下,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诸国关系,积聚财富。这 里所说的“七德”,是指七项用兵的道德要求或武力的七种功用。这反映出春秋中期以前军事武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标 准。与武术相关的武德内容是随武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并渗透着厚重的 X 中国传统文化,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佛、道为主体的,对武术的影响各有侧重,如 儒家的仁学影响武德最深,而佛教的禅学和道教的哲学也影响着武德,处 于次要位置。

儒家“仁学”构成武德内涵的主体传统武德深受儒家 “仁学”伦理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代表人物 是孔子和孟子,“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何谓“仁”?在《论语》中有 多种解释,包含仁爱、宽容、谦虚等,但是“仁爱”是其最主要含义。“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夫仁者,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 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 子曰:“仁,人心也”,并提出“亲亲 仁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总 之,孔孟仁学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 一切人际关系。仁学构成了武德的主 要内容。仁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义、礼、智、信共同构成一个伦理体 系,并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武德的形成,“仁”在武德中的体现所谓“仁”,包含有爱、礼、忠恕、孝悌、信义等意义。孔子云:“仁 者静,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服私欲,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太极拳 所谓的处事之道亦是要求拳师们性格温柔,脾气和顺,与人为善,并要锻 炼出极强的自制力。这当然有一部分是基于后发制人,以柔克刚,贵化不抗等富有哲理的用武原则,同时也是习武者身心技艺修行有益的普遍要求。《峨嵋枪法•戒谨篇》说:“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 贵乎择人。”《永春白鹤拳•拳谱》则讲究习拳要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 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苌乃周在《武技书》中有:“学拳宜以德行 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 动间要平心气和,善气迎人。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技艺为非,以致损 行败德,辱身丧命。”这些条目把对授徒的德行教育规定得十分明确,旨在 净化习武者头脑,纯洁思想,开阔胸襟,端正作风,光明磊落,为弘扬中 华武术奠定基础。正是在这种“仁德”思想约束和教育下,历代涌现了无 数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俊杰,在武术界非常重视师承关系,并体现了“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强 调“凡吾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正 是在这种严格的、特定的师承关系的约束下,才使得武术在民间广泛地传 播与发展。“尊师”,即尊重师长,一般指晚辈对长辈的俗成礼仪,从学校 和武术界来讲,泛指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固定礼节。“重道”,即崇 尚武道,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按照儒 家伦理的要求为中庸之道,谦虚恭敬,重视和合。这实质体现了“仁”的 基本内容之一。武林界讲究师徒间、朋友间的礼仪。《重订少林十戒约》 (宗法第二时期)规定:“尊师重道,敬长有爱……”;武术界还常说“一日 为师,终身为父”,在当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浏览7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