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协会推广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是普及武术,满足全民健身 需要的又一重要举措。作为普及武术的一种手段,实施十余年,收到了良 好的效果。为保持武术段位制在国际化发展中考评标准的一致性,出台了 《中国武术段位制》管理办法的“海外要求”,其中有:有关海外武术传习 人和爱好者考取中国武术段位制的管理工作统一由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办 公室负责。各地武术组织在开展涉外武术培训、比赛等活动时,如拟结舍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内容开展段位活动,可向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 办公室申请。中国武术协会将批准具备相关条件的单位承办这类活动。要 想做好这项系统工作,至少需要完成三项任务:一要充分发挥各国武术组 织的作用。目前已有120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组织加入了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各种国际武术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广武术段位制同样要靠 这些组织。这些年的实践也证明,有些武术组织还不能完全代表这个国家 或地区的整个武术界,它游离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武术协会之外,这直接 影响到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和普及。二要选派武术专家和评委巡回指 导。中国武术协会应积极协调和帮助各国武术组织做好段位制的技术培训 和考评员培训,要使参与培训的人员学懂《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中的相 应规定。中国武术协会将向涉外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教材、软件等支持, 并配合远程培训。若可能将武术赛事与段位制宣传呈现在国际奥委会比较 重视的电视网上加以宣传。2012年6月,中国第 一位女航天员刘洋在“神舟九号”上秀了3分钟的太极拳,可谓是意义非 凡,传播到世界各地,“地球人都知道”。据行家预计:近期内,很可能在 一定范围掀起一股新一轮的太极热潮。可见,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力 度。三要推进“国际武术联合会武术段位制”草案的出台。中国武术研究 院受国际武联的委托,正在筹备和起草“草案”,“草案”是以我国实施段 位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并考虑到国际武术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拟定 的。它的尽早实施,可以满足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参与段位制考试、晋升 武术段位等级的需求,综上所述,武术之所以称之为“武术文化”,这是以它的丰富文化内涵 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为根基的,丰富文化内涵是以东方儒学为统领的,而鲜 明文化特征是以历史演进为标志的,并经过了武术萌芽时期的“混沌”状 态;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离”状态,以及唐代武举制以来的“兼容”状态。 以此构成武术文化的基本形态,即以攻防技击为本质,以分类形式为中介, 以独特功能为外显。历史地看,先文德而后武力构成了武当武术起源的诱 因,而文事与武备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安全的双刃剑,文武兼备则是 唐代以来形成的武术文化理想样式。在武术文化不断国际化的今天,采取 以武术塑造“中国形象”;在孔子学院增设武术课程;向海外实施武术段位 制等多项推广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武术文化的三维主体结构框架 设计及含义武术,体育也?文化也?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主要是围绕着 武术的体育功能进行界定的,而后者主要是以武术的文化内涵为依据的。 两种观点各执一词,如果综合起来考察和看待“武术”问题,就会找到正 确的答案。从武术概念来看:“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 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和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概念的 第一句就奠定了武术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是以儒学、道教和佛教为主体 的多元文化,武术植根于此,可见其底蕴深厚;概念的落脚点是“传统体 育”,这也确立了武术的文化定位,是什么传统体育?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 目,有套路、格斗和功法等运动形式,有别于军事、戏曲、舞蹈等肢体活 动,更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传统体育项目,其自身特点十分鲜明。武术界有“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武术是文化,是一种高雅的文化”的说 法;“武术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将武术确定在体育这 个文化圈内是一种共识,在研究武术文化时,首先还要明确一下什么是武术的“博大精深”。究 竟“博大”在哪里? “精深”在何处?我们理解不外乎两点:一、从套路上 可以体现“博大”。武术内容丰富多彩,门派林立。据统计:具有“源流有 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系131个,如果加上各类器械 套路可达千余种,对于一个习武者来讲,要想学习3至5种套路是不难的, 难的是全面了解武术内容。就少林派而言,目前,少林内传的拳路有178 种,器械套路193种,对练套路59种,其他115种,合计545种。武当派 有的四大功法:即软气功、硬气功、轻气功和特绝功;四大门派:即龙门 (主道)、天罡(主剑)、太乙(主字)和清虚(主手)。据不完全统计,现 已挖掘出29个门派,208种功法套路。而峨眉派,目前,在四川共有67个 拳种,属本地拳种的有28个,流传165个武术套路,276种功法,另有27 个拳种属少林派,2个拳种属南拳系。二、从理论上可以体现“精深”。武 术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受儒、释、 道思想及古典哲学、美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军事、兵法、艺术、 戏曲等多学科的积淀和影响,使武术理论更加丰富,同时也加大了人们对 武术理解的难度,这是从正面讲的。如果从相反的一面看,正因为武术的 “博大精深”,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且它的消 极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否认了这一点便不是唯物主义者,在现有的武术理论方面的书籍中,一致认为武术与多学科相关,但有 的过于牵强附会,有的是生搬硬套,缺乏对武术文化主体框架的研究,以 至出现武术与多学科结合点的不确定性。我们在武术理论教学和研究中发 现:武术文化的形成首先是以一条主线,或主干为基础的,在发展的武术流派的形成是其主要依据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但是按照严格的划分也只有南派与北派, 或内家与外家,或黄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或少林派与武当派,人们更 习惯称为少林派和武当派。应该说少林派和武当派构成了中国武术的二元 主体结构,虽然两种流派的套路、搏斗和功法不同,但是武德的要求基本 是一致的,这样就构成了武术的三维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带来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体系结构,其中是以儒学为主 要统领的,讲究忠恕之道、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知行统 一、形质神用等实质内容。后来,在东汉时期出现了道教文化,道教的核 心是信奉老子的《道德经》,并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道为“万物之元首”。道的法则是虚无、清静、无为、守雌、贵柔、 自然。东汉末年佛教引人中土,而北魏时期跋陀、达摩先后人住中土传授 佛教,达摩以传“禅宗”,专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法。以《大藏经》 为佛教的经典,修行的方法按次序为戒学、定学和慧学三种学问。各自的 教义引来了不同的信奉者,在信奉者的参与下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相 对独立的文化体系,最终构成中国文化的核心结构,武术文化的三维主体结构框架的含义,圆形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代表了 儒、佛、道三种主体文化;三个支柱代表了武术中少林派、武当派和武德。 再具体地加以分析,这个图是将武术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系统中进行考 察的,武术的武德、少林派和武当派的形成是以儒、佛、道三种主体文化 为根基的,同时间接受到其他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少林武术的产生和 发展,离不开戒约(武德)的作用,同时对武当武术也有重要影响。同样 武当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戒律(武德)的作用,对少林武术的影 响也是必然的,主体是三角形的武术(武德、少林派和武当派),在儒、佛、道三种主体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才可能成为武术文化。那么,儒、 佛、道三种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究竟是哪部分内容、观点或学说 对武术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的?三个支柱(即仁学、禅学和哲学) 是具体的影响源,或者说仁学、禅学和哲学与武德、少林武术和武当武术 之间均有相应的结合点,这些结合点的不断重组便形成了武术文化的主体 结构。

 

浏览4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